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展望

一、国外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现状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展望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包括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的二次采油和用化学的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石油的三次采油,主要有注表面活性剂、注聚合物稠化水、注碱水驱、注CO2驱、注碱加聚合物驱、注惰性气体驱、注烃类混相驱、火烧油层、注蒸汽驱和微生物驱等。

据美国《油气杂志》(Oil&Gas)(2004年4月)资料,目前世界范围内已进行工业化推广或已进行矿场试验的提高采收率(EOR)技术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二氧化碳驱、烃类气驱及聚合物等化学驱。世界范围通过EOR工程采出的油量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高峰期,在1998年初,来自提高采收率和重油项目的石油产量大约为2.3×106bbl/d,比1996年初的2.2×106bbl/d稍有增长,这个数量相当于世界石油产量的3.5%。进入21世纪,EOR工程的数量减少,即使目前高油价也并未刺激EOR工程数量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试验项目周期长,二是燃料、注入气等成本增加。尽管如此,EOR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也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目前勘探费用上涨和勘探难度加大的情况下。

图1-1为2003~2004年世界各国EOR产量,美国的EOR产量最高,达到6.6×105bbl/d,委内瑞拉、加拿大、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为第二梯队,其他国家通过EOR项目获得的产量较少。与别的国家相比,中国是利用化学驱(主要是聚合物驱)获得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注气缺乏相应的项目。各产油国的共同特征是热采技术应用广泛,且产量较高。

图1-1 各国EOR产量图(《油气杂志》2004.4)

诸多EOR技术中,蒸汽驱仍是最主要的方法,其次为二氧化碳混相驱,烃类气体混相或非混相驱与氮气驱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氮气驱、聚合物驱与燃烧对产量的贡献相对较少(图1-2)。在统计的世界范围内EOR产量中,热采(包括蒸汽驱和燃烧)产量为1.1×106bbl/d,占总数的64.6%,注气(轻烃、二氧化碳和氮气等)产量为6.0×105bbl/d,占到了34.5%,聚合物驱产量为1.6×104bbl/d,只占总产量的0.9%。

图1-2 世界不同EOR方法产量图(《油气杂志》2004.4)

(一)美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与潜力

美国在1976年、1984年曾两次由美国国家石油委员(NPC)组织几百名专家对美国各油田进行了潜力分析和预测,为美国能源部发展化石能源提供了科学依据。1993年又第三次进行了潜力评价,这次潜力分析共包括了2307个油藏,将有3510×108bbl地质储量原油依靠新的、有效的采油方法才能开采。在这3510×108bbl中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水驱可以驱替,但在常规生产中由于旁通或不与水接触而不能采出的可流动油,约1130×108bbl;另一类是由于粘滞力和毛细管力而捕集在油藏孔隙中不能被水驱替的不可流动油,这部分约有2380×108bbl。可流动油可用改进的二次采油(ASR)方法开采,如钻加密井、调剖、聚合物驱、钻水平井等,主要是尽量扩大扫及效率。这些过程成本比较低,并可快速提高生产水平,仍是提高采收率的主流方法。开采不可流动油则要采用二氧化碳驱、化学驱、热力采油等三次采油方法(EOR),在扩大扫及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驱油效率。二氧化碳混相驱在一定的油价下会有一定的发展,而化学驱其中包括复合驱应用的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其经济成本太高,必须在高油价下才能使用,另一方面其技术尚未成熟,风险比较大,还需在技术上进一步提高,尽量减少其风险。

(二)前苏联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情况

SPE1992年会议上发表的资料显示前苏联在热采、气驱和化学驱三大提高采收率方法中,化学驱所占比例最大,占EOR总量的77%,其次是热采,占17%,气驱只占6%。前苏联提高采收率以化学驱为主。前苏联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量采用化工厂的废液,并开发了许多简单易行的增产增注办法,如注粘土胶、纸浆废液和物理场方法采油等。

尽管化学驱的项目远远高于热采,但其累积产量却与热采差不多,说明化学驱的规模还比较小。前苏联和俄罗斯气驱所占比重很小,主要是前苏联缺乏天然二氧化碳气源。

(三)加拿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情况

加拿大以重油开采为主,主要是热采和露天开采沥青砂。对于轻油主要采用注烃混相驱或非混相驱。根据2004年EOR工程统计资料,注烃混相驱或非混相驱项目数量最多,为29项,其次是蒸汽驱12项、火烧油层3项、二氧化碳混相驱2项,氮气驱1项。化学驱主要进行室内研究,没有什么矿场试验。这主要是因为加拿大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其原油性质又适合混相驱之故。

(四)国外提高采收率发展分析

1.地质特点是选择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基础

三次采油与二次采油或一次采油的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前者的适应范围有限。热采中的注蒸汽,它要求油藏比较浅、油层比较厚、原油密度和粘度较高;而注气混相驱则与之恰恰相反,它要求油层比较深,以满足混相压力,油层比较薄,以减少粘性指进和重力超覆,原油密度和粘度小,以易于混相。前二者都要求油藏相对均质,而聚合物驱则对中度和较严重非均质更为有效,粘度要求介于二者之间。美国,特别是二叠盆地,属于海相沉积,原油密度很小,非常适合二氧化碳混相驱,从而注二氧化碳得到很快的发展。

2.材料来源决定提高采收率发展的方向

美国二叠盆地由于有丰富的二氧化碳供应,这些油藏主要发展二氧化碳混相驱或非混相驱。而阿拉斯加由于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并且在近处又无销路,因此与加拿大相同,主要采用注烃混相驱。俄罗斯有些油田从地质条件看也适合二氧化碳混相驱,但由于无天然二氧化碳来源,因此二氧化碳混相驱并未得到发展。

3.油价决定提高采收率的规模和时机

三次采油是一个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见效慢的采油方法,其方法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因此油价是对三次采油技术发展最为敏感的问题。1976年阿拉伯石油禁运使油价大涨,美国政府极力鼓励三次采油,使三次采油迅速发展,三次采油项目数在1986年达到高峰。从1986年以后油价开始下跌,除因在高油价下已铺好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前期投资已经花费,使二氧化碳驱还在继续增长外,其他方法都在萎缩。在低油价下,只能进行技术相对成熟、投资较少、风险较小的方法,如聚合物驱、调剖等所谓先进的二次采油方法。复合驱,特别是三元复合驱目前技术还不成熟,风险也比较大,只有在油价高的时候才能采用。

4.地质、油藏工程研究是提高采收率技术成败的关键

尽管在目前低油价下三次采油矿场试验和应用大幅度减少,但美国在地质、油藏工程方面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并且国家给予大量资助。这是人们认识到,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油藏描述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因此美国一直把油藏描述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并且主要为三次采油服务。三次采油是个极端复杂的采油方法,它需要化学家、地质家、油藏工程师、测井、数值模拟等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现在许多矿场试验之所以失败,有许多主要是对地下地质情况认识不清。因此地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以及测井、试井等监测手段的研究非常重要。

(五)国家鼓励政策

国外三次采油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鼓励政策,比如美国,为推动二次采油的发展,曾先后执行成本分担、不控制油价、暴利税优惠等鼓励政策,使1986年三次采油矿场试验项目最高达到512项。1986年后,一方面由于油价下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取消了优惠政策,使得矿场试验项目急剧下降。特别是成本较高的化学驱,由1986年的206项降至1998年的11项。目前美国政府已不再资助矿场试验项目,仅资助室内机理性研究。加拿大也有类似情况,曾在税率上对三次采油给予特殊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三次采油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现状与展望

由于三次采油(EOR)主要包括化学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以及物理采油技术三大方面,而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与需要,目前逐步形成了以化学采油为主体,以微生物采油和物理采油研究为两翼的综合性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而化学采油包括聚合物驱油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等方法,而微生物采油则以微生物驱油技术为主。

(一)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现状

目前,我国各主力油田已先后进人开发后期,含水率迅速上升,含水率高达80%以上,现有的注水技术已难以满足油田的需要;同时,在未动用和新发现的储量中,低渗透、稠油、深层凝析气藏和挥发性油藏等复杂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大,如利用现有的注水技术进行开发,提高采收率的难度相当大。根据提高采收率法筛选、潜力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结果,我国注水开发油田(其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以上)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主要为化学驱(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等)方法。该方法覆盖地质储量达60×108t以上,可增加可采储量10×108t,是我国提高采收率研究的主攻方向。

1.注水开发技术

我国油田以陆相沉积储层为主,储层天然能量较小,需要早期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我国油田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5m以下,砂体展布面积有限。这类油藏天然能量较小,很难出现强天然水驱或气驱。为了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采收率,普遍采用早期注水开发方式,我国注水开采油田的产量和储量都占总量的85%以上,在主要开发阶段的油田地质储量采油速度,中高渗透油田一般保持在2%以上,甚至高达3%~5%,低渗透油藏可达0.8%~1.2%。

我国原油粘度普遍较高,储层非均质比较严重,需要采取逐步强化注水开采的措施。强化措施一是加密注采井网,提高注采井数比例。二是采用细分层系和分层注水工艺,控制油井层间非均质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差油层的开采速度。三是提高排液量,不断提高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采取这些措施,我国油田在稳产期,大部分油田的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可以达到50%~60%。

2.聚合物驱油技术

我国东部地区除了二氧化碳和天然气比较贫乏之外,其油藏主要是河流相沉积,非均质比较严重,并且原油密度和粘度较大,与天然气很难达到混相。聚合物驱油是东部地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导技术,经过较长时间的室内和现场试验,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矿场应用阶段,在大庆、胜利、大港、南阳等大中型油田,均获得了明显增油效果。该技术对处于中、高含水期的油田开发持续稳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指导性作用,在三次采油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聚合物驱是近年来采用的主要三次采油方法,2002年聚合物驱产量占中油股份公司三次采油产量的93.5%。大庆油田从2001年开始,聚合物驱产量每年均超过了1000×104t;胜利油田已在27个油藏实施了化学驱油,动用储量2.94×108t,年增产原油160×104t。

3.复合驱技术

近十几年来,复合驱(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复合)从化学驱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的特殊油藏条件及各种技术的适应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复合驱综合发挥了不同化学剂的协同效应,从而成为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据专家预测,如果化学复合驱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可望在实施地区提高石油采收率5%~10%。

三元复合驱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石油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植物羧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等三大类产品。根据石油磺酸盐示范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表明,每吨石油磺酸盐可以提高原油产量超过130t;可以将高渗油藏原油采收率提高20%至30%。根据在胜利油田孤东油区的工业试验,使用石油磺酸盐示范提高采收率技术四个月后,注水上升势头得到控制;6个月后,参与试验的16口油井的每日注水量减少了156t,产油量每天上升了20t。运用这一技术,我国大庆、胜利、辽河、华北等多数油田的采收率可以大幅上升,将对我国原油供给和能源安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稠油热采技术

辽河、胜利、新疆、河南等油田有丰富的稠油资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了稠油蒸汽吞吐和注蒸汽驱技术,提高了石油资源的采出程度。目前全国稠油热采产量达到1200×104t以上。

5.二氧化碳吞吐技术

二氧化碳吞吐工艺,是指通过向地层原油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使原油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改进油藏性质,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新型技术。2002年3月,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引进二氧化碳吞吐工艺进行了现场试验和推广,累计施工16口井,18井次,措施成功率为83.3%,累计增油14695.3t。当年10月,井下作业公司在东辛、桩西、孤岛等采油厂连续施工11口井,累计增油6000t,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技术效果。桩西采油厂在桩19-Ⅹ4实施二氧化碳吞吐配套带泵酸洗井解堵工艺,获日增油16t的高水平。

6.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

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就是将特殊的微生物体系、生物催化剂与营养物系统接种到生产井或注水井中,从而将其大量植入含油区的孔隙介质中,并通过控制酶在含油层油水界面上的反应,改变原油的流动性,产生短链的分子与生物表面活性剂。从而使原油的性质,如低的原油体积系数、高的API等级、油水界面张力,岩石与原油的相互影响(润湿性)等得到改善。

与目前通常采用的外源微生物采油技术相比,本源微生物采油不存在菌种适应性、变异退化等问题,减少了菌种的开发、生产等步骤。工艺简单、投资少、成本低。大庆油田、吉林油田、河南油田、青海油田、新疆油田和胜利油田本源微生物资源丰富,完全具备开展本源微生物驱油的条件,正在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并准备矿场应用试验。

(二)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前景展望

我国已投入开发的石油储量中,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东部陆地油田多处于高含水期,注水采油效果明显变差,三次采油技术已成为保证持续稳产的主导手段。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在推广聚合物驱油、复合驱油、微生物驱油、物理法采油等已基本掌握的工艺技术的同时,加速这些工艺所需注入设备、物理法采油设备等成套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从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到运行管理的整体能力。

(1)聚合物驱将会稳定发展,并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在矿场中工业化应用的主要提高采收率技术,将在保持东部老油区产量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聚合物驱产油规模将超过1.0×107t。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是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开发一些能够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相关技术。

(2)复合驱尽管在中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并且在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中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聚合物驱相比技术更加复杂,还有一些机理有待于进一步加深认识,更重要的是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和矿场试验力度,尽快使复合驱成为接替水驱的另一种提高采收率技术。

(3)随着气源的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国西部油气田的发现,气体混相或非混相驱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4)热采方面需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效果,同时大力加强蒸汽驱等技术研究,尽快形成热力采油接替技术。

(5)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是二次采油向三次采油的过渡技术。该项技术在胜利油田、华北油田、新疆油田等试验区进行矿场试验,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4.93,增产原油8×104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润湿性反转方法促进低渗透气田增产技术。润湿性反转方法是通过改变井底附近岩石的润湿性及压裂支撑剂的润湿性(从液相润湿变成中等润湿或者气润湿)来提高产量及改善压裂效果的新方法。采用这一新方法,一方面由于改变了岩石的润湿性,反转凝析的液体以及压入的前置液便可以很容易地产出,而不至于挡住气体的流动;另一方面,由于大幅度提高了压裂后液体的返排率,气体的相对渗透率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气井的产能。

三、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可采系数研究的影响

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研究与逐步应用,使已发现油气资源的采出程度不断提高,并将使未发现资源可采系数不断增加。同时,为体现国家层面对我国可采油气资源潜力需求更偏重于技术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本次研究要求在确定我国油气资源技术可采系数时,陆上要考虑到强化(三次)采油技术;海上条件比较恶劣,我国的勘探开发水平偏低,要求考虑二次采油技术条件。

怎样做到轻松除草,而对环境没有过大的污染

1、园林植物养护管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必须一年四季不间断地进行。其主要内容有浇水与排水、施肥、中耕除草、整形与修剪、防寒、病虫害防治等。

2、浇水与排水:水分是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能维持细胞膨胀使枝条伸直,叶片展开,花朵丰满、挺立、鲜艳;并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观赏效果和绿化功能。若土壤上水分不足,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土壤含水低于7%时,根系将停止生长,且因土壤浓度增加,根系发生外渗现象,会引起根系失水而死亡。同种植物在一年中不同的生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早春植株萌发需水量不多,枝叶盛长期,需水较多,花芽分化期及开花期,需水较多,结实期要求水分较多。

3、施肥:栽植的各种园林植物,尤其是木本植物,将长期从一个固定点吸收养料,即使原来的肥力很高的土壤,肥力也会逐年消耗而减少,因此应不间断地给土壤施肥,确保所栽植株旺盛生长。

4、中耕除草:中耕是指采用人工方法促进土壤表层松劲,从而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湿,促进肥料的分解,有利于根系生长,中耕还可切断土香樟、枫场、柳杉林保留.增植球类植物形成绿带,以遮挡路北园外不良景观。种植鸢尾、美人蕉等宿根花卉,开花季节形成一条很长的花径=中耕深度宜浅,深根性的则宜深,一般为5厘米以上,如结合施肥则要加深中耕宜在晴天或雨后2-3天进行。土壤含水量为50%一60%时最好中耕次数:花灌木一年内至少l一2次,小乔木一年至少一次,大乔木至少隔年一次。夏季中耕同时结合除草一举两得,宜浅些,秋后中耕适宜深些,且结合施肥进行。杂草消耗大量水分和养分,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同时传播各种病虫害,故对园林绿地内的杂草要经常灭除,除草要本着“除、除小、除了”的原则。除草是一项繁重的丁作,一般用手拔除或用小铲锄头除草.结合中耕也可除杂草。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方便、经济,除净率高,除草剂有灭生性和内吸性两类。

5、整形与修剪:整形与修剪是园林植物栽培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很有情趣的养护管理措施。整形修剪的目的除了可以调节和控制园林植物生长与开花结果,生长与衰老更新之间的矛盾外,重要的在于满足观赏的要求,达到美的效果园林植物整形修剪受植物自身和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

6、防毒:某些园林植物,尤其是南种北移的树种难以适应北方的严寒冬季或早春树木萌发后遭受晚霜之害,而使植株枯萎,为防止以上冻害的发生,需要采用一些措施。

7、檀韵瘸虫害防治: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常遭受各种病虫害,轻者造成生长不良、失去观赏价值,重者植株死亡,损失惨重。因此,对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控制。有效保护植物,使其减轻或免遭各种病虫害。

杂草生长迅速,不但与花卉苗木争夺养分和水分,而且还是多种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蔓延,影响花木生长。杂草防除的物理方法主要是人工拔除、耕作和使用覆盖物,生物控制法很少在园林苗圃中使用,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则是化学除草。 一、园林苗圃化学除草的优势 1、在园林苗圃中使用化学除草技术,技术性强,除草剂使用严格 园林苗圃化学除草是指使用化学除草剂通过喷雾或定向喷雾、涂抹、拌砂封闭等方法,消灭苗圃地杂草的一门实用技术。除草剂的使用,犹如一把双刃剑,作为一门新技术,正确掌据可以除草而不伤苗,不但可以提高除草效率,还能大幅度降低除草成本,反之则会对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根据除草剂对靶标植物的选择性,可以分为两类:灭生性除草剂和选择性除草剂。灭生性除草剂如百草枯、草甘膦、草胺膦异丙胺盐等几乎对大部分绿色植物都有杀伤力,因此在园林绿地使用时不能喷到园林植物叶片上,而要进行涂抹或定向喷雾。选择性除草剂如大杀禾、高效盖草能、精稳杀得、精禾草克、威霸、拿捕净等仅对禾本科杂草有效,而对禾本科之外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安全,因此茎叶喷雾安全有效且省工省时。又如在落叶松苗圃用选择性除草剂除草醚,在播后出苗前或生育期初期时按照推荐用量使用,能有效的杀死杂草,而对苗木安全;用氟乐灵在杨树插条叶全放开后,按照推荐用量进行叶面喷雾,除草效果达90%以上,而对杨树苗却很安全,甚至有促进生长的作用等等。 2、化学除草持效时间长 人工除草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持效期短,多数情况小拔草不除根,随浇水或下雨很快便有新的杂草萌发。而化学除草持效期较长,可达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可以在整个生长季节几乎不用除草。 3、除草剂可与其它农药、化肥混用,可起到除草灭虫、防病追肥的作用 如除草剂敌稗+杀虫剂西维因的不同比例混用,促进杂草体内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了敌稗的药效,使杂草干枯而死,还起到灭虫的作用;在落叶松苗圃进行化学除草,可将除草醚与硫酸铵混用,不但减少工序,节省劳力,而且达到增加除草效果和施肥目的,是苗圃培育壮苗、丰产的措施。 4、使用方便、效果好 一般在苗圃地施药可用喷雾器或洒水车、细眼壶及拌毒土等。以落叶松新播苗床为例,第1次施用圃草封或果尔,第2次施用圃草净或盖草能,就可基本控制杂草的危害,施药作业进度快,除草及时。 5、高效低毒,低残毒,对人畜安全 对于动物来说,几乎所有除草剂的原药是无毒或毒性极低的,因为它的杀灭对象是杂草而不是动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光合作用、干扰植物激素作用、影响植物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等,所以一般对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也有一些除草剂品种几乎没有毒性。如当前市场上流通的除草剂种类中,唑嘧磺草胺水分散性粒剂、笨磺隆水分散性粒剂等除草剂的毒性比食盐的毒性还低。 但在把除草剂原药加工成能够溶解于水便于操作使用的制剂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溶剂、分散剂等某些助剂有一定毒性或毒性较高。如常用的溶剂甲苯、二甲苯对人体有毒等。但有些助剂也几乎没有毒性,如渗透剂氮酮,很多医药的膏剂当中也在使用。这些有毒的助剂往往没有专用的解毒剂,因此在生产除草剂的过程中会加入特定的催吐剂避免误服,如百草枯即如此。 相对于其它农药产品,除草剂的使用量往往较低。如马尾松苗床使用扑草净有效量每亩100~200克,就可有效地防除杂草。因此除草剂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低,大多数除草剂和环境是兼容的。即便有一定残留,也会在短期内逐渐被环境因素、土壤因素降解。 6、减少了苗床的病虫害 有些病虫害就杂草的庇护下传播、蔓延,如毁灭性的五针松疱锈病以茶标子为中间寄主,化学除草能有效的防除中间奇主,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7、降低播种量 化学除草使用技术得当,除草效果好,并保证苗圃全苗,可以降低播种量。如落叶松新播,按规定每亩播6.5公斤,使用除草醚后,每亩可节约种子1.5~2公斤。而人工除草如误农时,杂草的大量滋生易把苗木欺死,播种量要适当加大。 8、保持土壤结构 苗圃常用的除草剂,它在土壤中通过淋溶、土壤吸附、光分解、微生物降解等各个途径,降解较快,土壤物理结构不被破坏,致死的杂草覆盖在土表,具有防风固沙、保墒的作用。 二、园林苗圃杂草的种类 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根据生活周期将其分为1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杂草。 1年生杂草:分夏季1年生和冬季1年生杂草。夏季1年生杂草在春季发芽,夏季或秋季成熟、结种,冬季死亡;冬季1年生杂草秋季发芽,以幼苗过冬,来年春季生长,夏季结子死亡,如牧羊草和千里光就是这种类型。 2年生杂草: 生长期为2年,第1年发芽长叶,把能量积累在根部,第2年杂草利用储存的能量继续生长,一般在夏季或第2个秋季结子后死亡,如毛蕊花属、牛蒡属和蓟是常见的2年生植物。 3、多年生杂草:包括普通多年生、球根多年生和匍匐多年生杂草,它们的生长期为两年以上,大多数情况下第1年不产种子,第2年结籽。普通多年生杂草只靠种子传播,杂草自身能够繁殖,如蒲公英、车前草就是这种类型的杂草。在苗圃生产中很少涉及球根杂草,它们可以用种子或地下鳞茎繁殖。匍匐多年生杂草靠种子和匍匐根繁殖,如加拿大蓟。多年生杂草通常需要重复控制,如使用除草剂、耕作或人工拔除。 有效的杂草防治不但要了解杂草生命周期,还需要早防早治。大多数除草剂在杂草较小时使用效果最好。因此,杂草幼苗的鉴定是防治成功的关键。杂草防治要特别注意遗漏的杂草和新出现的杂草,任何危害严重的杂草都应尽早防除。 二、园林苗圃化学除草原理 化学除草的原理是利用化学药剂的内吸、触杀作用,有选择地防除田间杂草。除草剂能抑制和破坏杂草发芽种子细胞蛋白质酶,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受阻,同时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杂草吸收药液后一般不能正常生长,逐渐枯死。根据作用机理,化学除草可分为3种方法:1、根据作物与杂草的抗药性不同,选择某种除草剂消除杂草,而作物不受药害。2、利用作物与杂草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别和根系、茎、叶分布的差异进行化学除草。3、根据作物与杂草发生时间不同,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如在栽植前施用除草剂,杀死各种杂草,待除草剂失效后再播种栽植。 三、园林苗圃除草剂的类型 1、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和土壤兼茎叶处理除草剂 ⑴土壤处理剂一般用在土壤或生长介质表面,通过杂草根系吸收或在杂草萌芽时穿过土壤表面到达发芽处而起作用。它必须在土壤或介质中溶解以提高药效,这种除草剂会在土壤中保持相当一段残效期,少则1周,多则1年或更长,因此必须慎重选择以免对后茬花卉苗木造成药害。常见的有氟乐灵、都尔以及土壤兼茎叶处理除草剂森草净、果尔、林草净等。在使用此类药剂以前必须对土壤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如土壤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等,以便确定用药量。 ⑵茎叶处理除草剂指除草剂通过植物茎叶进入植物体内而起作用的药剂,入土后往往失效或者效果大大降低,常采用喷洒方式施药,最常见的有盖草能、禾草克、稳杀得、拿扑净以及茎叶兼土壤处理的茅草枯、2.4-D丁酯等。使用茎叶处理除草剂时首先要对这类药剂的杀草谱、杂草敏感期以及选择性能有所了解,其次是知道要求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与降雨要有一定相隔时间。如果刚打完药下大雨,把药剂全部淋洗掉,则造成浪费。 ⑶土壤兼茎叶处理除草剂通过土壤作为媒介进入植物,也可以通过茎叶进入植物起作用。这类药剂按用药时间可分别按土壤处理阶段与茎叶处理阶段使用。 2、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 ⑴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喷在杂草上,被杂草的根、茎、叶或芽鞘等部位吸收,并在植株体内输导运送到全株,破坏杂草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使之枯死。内吸型除草剂可防治1年生和多年生的杂草,对大草也有效。 ⑵触杀型除草剂喷到土壤表面或杂草叶片上,既不会被传导到其他叶片也不会传导到根部等其他部位,是通过削弱和扰乱杂草细胞膜,导致渗漏和局部死亡。这类除草剂只能杀死杂草的地上部分,对杂草地下部分或有地下繁殖器官的多年生杂草效果差或无效。因而主要用于防除1年生较小的杂草。施药时要求喷洒均匀,使所有杂草个体都能接触到药剂,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四、园林苗圃化学除草注意事项 由于田间杂草种群数量大、适应性广、生命力强,增加了化学防治的难度,在使用除草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选择除草剂:化学除草剂是选择性很强的农药,是利用植物生理上的差异进行选择除草。不同植物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因而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除草剂的选择主要根据要控制的目标杂草、杂草生长期、栽植地点和植物品种等几个主要因素。影响除草剂选择的其他因素还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温度、土壤PH值、有机质、土壤湿度、杂草或植物是否在胁迫下生长、使用除草剂的方式、除草剂在叶子或土壤表面的保持力、杂草流动和喷雾量等。 在同一苗圃中,防治同类型杂草连年使用单一除草剂,就会出现两种不良后果:一是诱发杂草对该除草剂产生抗药性,二是杂草种群发生变化,杀除了原先优势种群杂草,促使原来次要的杂草逐渐上升为优势杂草,加大杂草防除的难度。因此,可以采用除草剂混用的方法,还应循环使用。用于交替使用的除草剂品种应根据药剂性能、防除对象、安全性及成本等因素灵活选配。一般选用不同杀草谱或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交替使用,或是土壤处理剂与茎叶处理剂交替使用。 2、严格掌握使用剂量:除草剂用量一定要适宜,量小了影响除草效果,达不到除草目的;量大了既不安全也不经济。除草剂用药剂量应根据土质和植物敏感期而定。砂质土吸附能力较弱而易产生淋溶,宜使用低限量,其用药量一般要降低1/3左右;黏土胶体吸附能力强,吸附的除草剂多,宜使用高限量,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用药量要适当减少;杂草小时用剂量下限,杂草大时用上限。为追求除草效果随意加大剂量,或拌药不匀(撒施法)、对水过少(喷施法)、或重喷后局部浓度过大,容易造成植株药害。在除草剂配制上要按推荐剂量和浓度配制,按比例配制,要用量具,不要用瓶盖或其他器皿。 3、严格掌握使用时间:不分植物生育期,不管杂草大小,见草就用药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有的还会引起植株中毒,应该在植株耐药性最强的时期使用。杂草的不同生长时期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只有在杂草对除草剂最敏感时用药,才能达到最佳防效。一般情况下,杂草在萌芽时对土壤处理型除草剂最敏感,2~3 叶期对茎叶处理型除草剂最敏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16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