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湘潭:一双竹筷子挑起一个产业

湘潭:一双竹筷子挑起一个产业

湘潭:一双竹筷子挑起一个产业

湖南省湘潭县充分发挥“竹优势”,做大做强“竹经济”,满眼翠竹成为当地百姓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园区的生产车间,到处都是工人紧张忙碌的身影。车间里设备运转不停,生产线“火力全开”,从断竹、冲胚、平头到成型、消毒、烘干、抛光、评选,所有工序都是机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产。经过一道道工序,一双双小小的“竹筷”由此诞生。在这里,每分钟能生产约5000双竹筷,日产量约300万双。

以这小小的“竹筷”为代表的竹制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工业园2022年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外汇税收达100万元,预计2023年年产值将达到8000万元。

茶恩寺镇无疑是湘潭县最典型的竹林资源大镇,全镇总面积136.7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68%,是湖南省38个“速生丰产竹”基地之一,竹林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县竹类面积约21万亩,主要有毛竹、楠竹、方竹、水竹等多个竹种,全县17个乡镇均有分布,大多可以笋材两用,具备较高的经济价值。其中,天然楠林和毛竹林优势较为明显,总面积约15万余亩。

该镇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依托镇域楠竹资源,推进竹木资源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管理,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加快“一竹三笋”项目建设,实现集约高效持续发展。2023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全国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名单,湘潭县茶恩寺镇跻身其中。

下阶段,该镇将继续以竹木产业发展为重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全面提升竹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围绕产业链建设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助推电商物流“竹”级而上、产业深度融合,朝着竹精深加工创新之路迈进,力争到2025年,竹产业总产值达20亿元,规模企业达10家。

近年来,湘潭县全面深化营造林改革,在适宜区域重点做好楠竹和毛竹两篇竹产业文章,通过实施新一轮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已使得竹林地达到约23万余亩。

接下来,湘潭县将继续实施“一区带多园”战略,依托茶恩寺镇丰富的楠竹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全力推动茶恩竹木工业园发展,不断绘就竹木产业发展的蓝图,发展竹笋初加工、打造竹笋种植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传统的篾匠手艺传承发展,引进竹筷、竹具用品等精深加工企业,带动竹木加工产业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位于哪个省哪个市

明、清之际是湘莲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不仅在湘潭县大量种植,邻近湘潭的衡阳、衡山、衡南等地,

以及更远一点的祁阳、耒阳等地也广泛栽培,特别是衡阳小西门外有:“西湖十里白莲花”,成为衡阳八景之一。因而封建王朝在小西门设有“莲实局”,专收莲子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衡阳县图志》载:“衡阳岁收莲实有税者六千余万斤,斤二百钱,值钱一千二百万。”

清末,湘莲生产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湘莲有一定的发展,为湖南大宗出口特产,产量和出口量为全国之冠,畅销湖北、广东、上海、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市,并由广州转销香港和南洋各埠,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湘莲生产又趋衰落。抗战胜利后,湘莲恢复出口。1946年《湖南经济》载:政府提倡湘莲生产,“在不妨碍粮食生产的原则下,方应努力于质的改良与量的增加”。莲的生产稍有提高,但因莲子税重,莲农无利可图,多将莲田改种水稻,莲子生产逐年递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代中期便开始注意了发展莲子生产。60年代,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设立了水生植物研究室,在湘潭县成立了“湘莲研究所”,省供销部门也成立了“湘莲研究所”,湘莲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逐步开展起来。60年代全省有计划地进行了品种更新,重点推广湘潭县良种白莲“寸三莲”以取代红莲,并在湘潭聘请莲农技师分别到湘阴和汉寿帮助试种,每亩单产由10来斤提高到100市斤以上。此后,湘潭良种迅速普及到全省各莲产区。

1975年,常德西湖农场正式列为湘莲外销基地。1979年,湘潭、汉寿两县定为湘莲出口基地,国家在贷款、化肥、农药方面予以扶持,使莲子生产迅速发展。此外,各地先后建立了一批国营和集体莲场,现有国营莲场两个(华容县隆庆莲场和益阳县莲场),集体莲场10多个。由于采取了多种措施,全省湘莲得到逐步发展。1979年至1981年,植莲面积达到13万亩左右,常年产量5至8万担。1984年植莲面积猛增到31.79万亩,产量突破35万担,创新中国产莲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全省植莲面积大大增加,产量、质量迅猛提高的情况下,湘潭莲子始终占优先和主导地位。1982年9月,国家商品检验局对湘莲进行了严格的测定,结论是:湘潭湘莲含粗蛋白18.7%,粗脂肪1.91%,总糖55.8%,还原糖6.43%,是低脂肪、高蛋白优质品种。1985年武汉市商检局把湘潭的“寸三莲”和福建的建白莲,江西的赣白莲,湖北的湖莲,进行了一次养分对比测定,结果在10项指标中,湘莲在糖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磷、钙、粗纤维等7项主要指标上优于其它莲种,使湘莲的优质品地位,更加令人信服。1987年在北京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湘潭“寸三莲”荣获头奖。

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

湘潭市岳塘区是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新区。总面积206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40万人,2007年辖10个街道、2个镇、4个乡。

岳塘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它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的“金三角”中心地带,联系三市之框纽,扼湖南经济开发带“五区一廊”之要冲。京广铁路、湘黔铁路纵横穿境,107国道、320国道、京珠和上昆高速公路交汇其间。三面环绕的湘江,四季宜航,可通长江入大海,四座大桥横卧其上,接通四面八方,乘车至黄花机场,大托铺机场只需半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快捷便利。

旅游资源丰富,北有古潇湘八景之一的昭山,孤峰独立湘江东岸,历为山水胜境,始建于唐代的昭山禅寺,岿然独著山巅,至今钟罄之声不绝。自昭山南行,峦峰竟秀,壮若龙蛇,凤形山展翅欲飞,姿态可人;法华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3000亩仰天湖,昔日烟波浩渺,今日漫天碧荷,花香袭人;还有景色宜人、山水相映的东风水库和红旗水库,构成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岳塘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水、电、路、邮电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湘潭钢铁公司、湘潭电机厂、湘潭纺织印染厂、湘潭电厂、湖南农药厂、湘潭电缆厂、江滨机器厂等一批知名国有大中型企业座落在区内。具有城郊结合特点的都市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特种水产品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无公害蔬菜、花卉、茶叶为主的种植加工业已具规模,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新格局。配套的市场网络基本建立,拥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专业市场12个,占地300亩、总投资1.1亿元。建筑总面积14.4万平方米的红旗商贸城相继建成营运。区内科技力量雄厚,拥有10多所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三万多名各类科技人员,涌现了以“迅达”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和产业。

近几年来,岳塘区委、区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高目标,谋求大发展,坚持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区内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480元,教育“两基”通过国家级验收合格,1997年经全省验收首批进入全省小康县(区)行列。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岳塘区委、区政府正确地分析形势,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一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湘潭城市骨架东移的机遇,提出了符合本区实际的“三区、三线、三业”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昭山旅游经贸区、红旗工贸区和马家河民营经济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兴奋点;加快发展河东大道、107国道和长潭高速公路连接线的沿线,使之成为以商流带物流的商业走廊;重点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使之成为支撑地方财源体系的主导产业。力争通过几年扎扎实实的工作,到下世纪初,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财政税收突破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000元,其它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尽早步入了全省城区经济综合实力十强。

自然地理

岳塘区位于湖南省中部,长株潭三市交界处,北接长沙,东连株洲,整个地形基本属低山丘陵区,土壤多为黄红土。

面对新世纪,岳塘区委,区政府正确地分析形势,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一点一线”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湘潭城市骨架东移的机遇,提出了符合本区实际的“三区、三线、三业”发展思路。即:优先发展昭山旅游经贸区、红旗工贸区和马家河民营经济区,使之成为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兴奋点;加快发展河东大道、107国道和长潭高速公路连接线的沿线,使之成为以商流带物流的商业走廊;重点 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使之成为支撑地方财源体系的主导产业。力争通过几年扎扎实实的工作,到下世纪初,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财政税收突破2亿元,其它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尽早步入全省城区经济综合实力十强。

历史沿革

1992年6月25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64号),撤销湘潭市雨湖区、湘江区、岳塘区、板塘区、郊区,以湘江为界设立雨湖区、岳塘区。岳塘区辖原板塘区(社建村办事处、建设路办事处、五里堆办事处、易家湾办事处、马家河办事处、滴水埠办事处),原岳塘区(书院路办事处、下摄司办事处、中洲路办事处、岳塘办事处、东坪办事处),原郊区的霞城、宝塔、板塘、荷塘、昭山5个乡和仰天湖、红旗农场。调整后,岳塘区共辖11个街道办事处、5个乡、2个农场。区人民政府驻原岳塘区人民政府驻地。

2007年,岳塘区辖10个街道、2个镇、4个乡。

风土人情

农民唱山歌,出工收工路上唱,劳动中唱,在家中则小唱。歌词靠剽学,唱多了就能自编自唱;多为七言五句,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有独唱、对唱、多人轮回唱。合唱等多种形式。歌手以声音嘹亮,吐字清晰,音调优美者为上。抒情山歌音调多由高亢变柔和,对唱时则因受好胜心驱使,情绪激昂。对唱大多是即兴编歌,多属于盘歌。

盘歌是人们最爱听的一种山歌艺术,如:甲问:“三根丝线两根白,打只盘歌给你盘一盘,你晓得什么过河抬头望,什么过河三个浪?什么过河伴泥擦?什么过河打哈哈?”乙答:“三根丝线两根青,你打盘歌我知音,水蛇子过河抬头望,游鱼子过河三个浪,蚌壳子过河伴泥擦,鸭婆子过河打哈哈”。

经济概况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突出发展三业、加快建设三区”的发展思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业稳步发展,工业快速增长,市场活跃,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年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十五”计划顺利完成。但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250447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17万元,增长11.1 %,第二产业增加值140465万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83065万元,增长13.6%,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7:56:33.3。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为5.5%,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为63.2%,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1.3%。

二、农 业

200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4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农业产值15628万元,增长10%,林业产值520万元,增长12.19%,牧业产值23553万元,增长10.5%,渔业产值1710万元,增长9.5%。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69450亩,比上年增加945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35420万吨,增加5008吨。全年水稻面积66900亩,其中:优质稻52500亩,蔬菜种植面积38250亩,全年蔬菜产量68468吨,比上年增长2.19%。

全年出栏肉猪25万头,增长17.4%,肉类总产量2.62万吨,增长24.8%,家禽104万羽,与去年持平,禽蛋产量700吨,增长1.6%,牛奶产量1100吨,增长8.2%,水产品产量2200吨,增长18.4%。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87处,水利工程投资额1867万元,完成土石方71.7万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亩。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52万千瓦,农村用电量1671万千瓦时,全年化肥用量1917吨,新建沼气池130个,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30户。

三、工业与建筑业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36.64亿元,比上年增长36.07%,实现工业增加值9.95亿元,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个数为70个,比上年增加10个,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87亿元,增长50.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40.3%。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9.5%,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额4900万元,增长87%,实现利税9100万元,增长75%。

全区建筑业增加值32567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9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85万平方米,比上年略有下降。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729万元,比上年增长39.8%,其中:城镇投资190689万元,增长42.3%;农村投资40040万元,增长33.7%,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770万元,增长28 %;第二产业投资95828万元,增长37.6%;第三产业投资92637万元,增长42.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926万元,比上年下降22.3%,商品房竣工面积11.6万平方米,下降4%,商品房销售额21760万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51%,期房占49%。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44743万元,比上年增长14.98%,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33402万元,增长16%,县级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342万元,增长3.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零售额108933万元,增长10.8%,餐饮零售额28111万元,增长25.4%,其他行业零售额7700万元,增长48.5%。

六、对外经济与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额4669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出口3707万美元,增长17.3%,进口962万美元,增长97.5%.

全年引进内资项目62个,引进内资11.53亿元,比去年增长59%,直接利用外资2646万美元,增加463万美元,增长21.2%。

全年旅游人数60万人,增加10万人,旅游总收入9200万元,增长15%。

2021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岳塘区为2020年度湖南省安全发展工作示范单位。

2017年2月21日,岳塘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1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