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准备时间太长
(一)初灌时埋管深度达不到规范值
规范规定,灌注导管底端至孔底的距离应为0.3~0.5mm,初灌时导管首次埋深应不小于1.0m.
(二)灌注混凝土时堵管
1、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堵管主要由灌注导管破漏、灌注导管底距孔底深度太小、完成二次清孔后灌注混凝土的准备时间太长、隔水栓不规范、混凝土配制质量差、灌注过程中灌注导管埋深过大等原因引起。
2、灌注导管在安装前应有专人负责检查,可采用肉眼观察和敲打听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查,检查项目主要有灌注导管是否存在小孔洞和裂缝、灌注导管的接头是否密封、灌注导管的厚度是否合格。
3、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气压。
4、灌注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应为300-500mm,在灌浆设备的初灌量足够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大值。
5、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若因故推迟灌注混凝土,应重新进行清孔。
(三)灌注混凝土过程钢筋骨架上浮
1、引起灌注混凝土过程钢筋骨架上浮的主要原因有:
(1)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太短,使孔内混凝土过早结块;
(2)清孔时孔内泥浆悬浮的砂粒太多;
(3)混凝土灌注至钢筋骨架底部时,灌注速度太快,造成钢筋骨架上浮。
2、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认真清孔外,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l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合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然后恢复正常灌注速度。
(四)桩身混凝土强度低或混凝土离析
严格把好进厂水泥的质量关,控制好施工现场混凝土配合比,掌握好搅拌时间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防止桩身混凝土离析和强度偏低的有效措施。
(五)桩身混凝土夹渣或断桩
预防办法: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之间。
(六)桩顶混凝土不密实或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灌注最后阶段,孔内混凝土面测定应采用硬杆筒式取样法测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