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的川西文化
川西是康巴藏族的核心区,康巴藏族又是藏族中性格最豪爽、服饰最亮丽、文化最丰富的一支,许多现代人寻找异国风情,去川西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也许大于去纽约和巴黎,尽管她不是异国。 川西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州,民国时期这里大致是属西康省的范围。川西高原与成都平原的分界线便是今雅安的邛崃山脉,山脉以西便是川西高原,二郎山两边虽相隔数十千米却有着大相径诞的气候,很多时候东面阴雨绵绵而二郎山以西却是丽日晴天。如果要深入体验康藏文化与风情,那最好是去到关外,所谓关外是康巴人对于自然地理的一个表述,也就是出康定往北翻过高高的折多山便是到了关外。关外是更为雄奇俊美的天地,草原辽阔,雪山高耸,牧歌悠扬,蓝天下是盛开的喜悦的心灵之花。 川西高原的主体民族除雅安有大量的汉族外,其余大部分居民是康巴藏族。藏族在形成过程中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至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藏族人们也就是在那时成为一个有共同文字与信仰的民族。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雪域高原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藏族文化,但由于山高路险加上当时各部族与种姓间有一些土著语言,因而在藏语发音上有很大区别,故而依据方言的不同,藏族分为拉萨方言区、安多方言区和康方言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分便属于康方言区。
复杂多样的自然带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和文化。费孝通曾指出横断山区是“藏彝大走廊”,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大通道。横断山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少数民族众多,生活方式多姿多彩,仅是藏族就有许多分支,有康巴藏族、安多藏族、嘉绒藏族、木雅人、西番人、鱼通人、扎坝人等,虽然都划归藏族,但他们的族源、语言、服饰、歌舞等等又各不相同,精彩纷呈。
康方言区的人自称康巴,巴中康方言里的意思与汉语的人大致相同。民间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话:“康巴人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走进川西高原将会是一次歌舞之旅。 川西高原大部分是横断山区,这种独特的地理单元,造就了这里以冰峰雪岭、冰川宽谷、高山峡谷、湖泊森林和高原草甸为主体的奇丽风光。冬季给人印象最深的仍是那瑰丽神奇的雪山,这里雪峰连绵,随处可见,仅贡嘎山周围就密集了20多座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山。限于篇幅,只推荐几座不可不看的雪山:
蜀山之王贡嘎山,是世界著名高峰之一。雪山周围冰川众多,尤以海螺沟冰川壮观。
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因其常披云戴雾,半遮半露,更是撩人心动,久看不厌。在猫鼻梁可观看全景。 雅拉雪山虽不是名山,却是康区神山,是菩萨居住的地方。在塔公草原日落时分观之,常有日月同辉奇景。
稻城三神山,是大香格里拉的核心景区,每座雪山下都有珍珠般的湖泊映衬,灵秀非凡。
巴朗雪山云海,有排山倒海之势,令观者有腾云驾雾之感。 宽广而肥沃的川西,风景优美,民风古朴,是世世代代平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初到川西的人,都喜欢川西的竹林。在川西坝子上,如果你看见了成片的竹林,就可找到人家。密密实实的竹林房前屋后环绕一周,围成一座宁静的院子,川西人叫它林盘。川西没有大风大雪,房屋大都用麦草做顶,墙壁用竹篾编成,或用竹编做成,外面加泥敷实。川西山区气候潮湿,为了驱潮、防虫、防兽,人们用了这种干栏式建筑,有上、下两层楼,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柴草杂物或养猪羊。木屋是当地人最理想的居所。一个独撑门户的年轻男子,一般都要造起一座有五六间房子的小木屋,这才算在人前立得住。木屋所用的材料是清一色的木材,木门、木窗、木顶、木梁、木柱和木地板。木屋的顶一般用瓦片,传统的杉树皮房顶在一些山区还在继续使用,它厚重、密实,雨水不易浸透,很受川西农家的偏爱。
川西农舍里没有烟囱,烧柴煮饭、烧菜时的油气和烟气一古脑儿地顺着房顶上的气窗排走。在川西农舍外,四处可以看见堆成墙高的柴草垛,这是墙的保护层,冬天防寒防潮,枯草期又可以当柴烧。 生活在大渡河畔的嘉绒藏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据说是沿袭了古东女国典雅的以黑色为主的服饰,一连几天在碉楼下唱长调跳锅庄。
跑马山下的康定,民间传统舞蹈———舞彩龙在正月初一举行。随着喧天的锣鼓声,一条彩龙在万民拥挤的街巷穿行,龙身上下翻跃,人群欢呼喝彩。
康巴汉子则着华服,牵着被装饰过的骏马,聚集在草坝上进行马术比赛,康巴妇孺老人则围观助威。
木雅人的婚礼多选择在春节举行。木雅人的婚礼仪式可谓是世界上最长最独特的,短则一天一夜,长则数天数夜或更长,直至男女家代表以唱歌的形式“讲掂数”为止,新娘才能下马进门。
木雅男子要结伴朝拜神山,之后在草甸上“耍坝子”。
还有彝族的迎新年活动,寺庙的法事活动,等等。 迎亲的花轿队、满载彩礼的鸡公车、得意的媒婆、娇滴滴的新娘……昨日上午,记者在大邑安仁古镇看到了川西民俗婚庆表演的一幕。安仁古镇正着手将川西婚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婚礼中往往已掺杂了不少西式元素,原汁原味的川西婚庆面临着失传危险。拯救和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产生于川西坝子的大邑传统婚庆礼仪,保持了妁合、访人户,发八字、还庚礼、会亲、订年月、迎亲、出亲、拜堂、谢媒、回门等川西独特习俗,婚礼场面宏大、程序考究。另外,以母系社会文化和碉楼建筑为主要特征的东女国,包括了小金、丹巴、道孚、炉霍、甘孜、新龙、雅江境内的雅砻江、大渡河、鲜水河流域,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点多面广,感受母系文化,独特的人文资源有着很深吸引力和震撼力。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境内的一个大峡谷扎坝。这里有着和泸沽湖相近的走婚习俗和独特的生活习性,保留这被称为川西藏文化磁石的奇特走婚制。这里被称为“全世界第二个母系社会走婚习俗的地区”、“人类社会进化的活化石”。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b>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这就使院落成为不规则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