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蚯蚓养殖技术

选用适当的养殖方法

蚯蚓养殖技术

养殖蚯蚓的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种, 即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

1.简易养殖法。 这种方法包括箱养、坑养、 池养、棚养、温床养殖等,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容器、 坑或池中分层加入饲料和肥土,料土相同,然后投放种蚯蚓,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 这种方法适用于农民和城镇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庭院空地以及旧容器、 砖池、育苗温床等,来生产动物性蛋白质废饲料, 加工有机肥料,处理生活垃圾。其优点是就地取材、 投资少、设备简单、管理方法简便, 并可利用业余或辅助劳力,充分利用有机废物。

2.田间养殖法。 选用地势比较平坦,能灌能排的桑园、菜园、果园或饲料田,沿植物行间开沟槽, 施入腐熟的有机肥料,上面用土覆盖10厘米左右, 放入蚯蚓进行养殖,经常注意灌溉或排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左右。冬天可在地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 以便促进蚯蚓活动和繁殖能力。由于蚯蚓的大量活动,土壤疏松多孔,通透性能好,可以实行免耕。 所以这是一种适于农村多种用途,简单易行的养殖方法。

3.工厂化养殖法。 这种方法要求有一定的专门场地和设施,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蚯蚓。

四、加强饲养管理

1.加强日常管理。 根据蚯蚓的生活习性, 日常要保持它所需要的适宜湿度和温度,避免强光照射, 环境要安宁。冬季应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保温, 夏季种植高科作物遮荫,并洒水降温,保持空气流通。

2.适时投料。 在室内养殖时, 养殖床内的饲料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成粪便,必须适时给以补料。 补料一般都采用上投法,即在原饲料上覆盖新的饲料。 室外养殖时,要在养殖基地上开挖一定规格的埋料沟, 上覆盖一层薄土,以利蚯蚓摄食。

3.注意问题。 其方法是:室外大面积养殖时,要搞好清沟排渍; 室内养殖时应使养殖床上饲料透气,滤水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养殖床上面加盖,晚上开灯,防止逃走。

4.定期清除蚓粪。 室内养殖时,必须定期清除蚓粪,以保持环境的清洁。室外养殖时, 地上的蚓粪是农作物的好肥料,不必清除。

5.适时分解。 在饲养过程中,种蚓不断产出蚓茧,孵出幼蚓,而其密度就随着增大。当密度过大时, 蚯蚓就会外逃或死亡,所以必须适时分解饲养和收取成蚓。

6.防止敌害。 要预防黄鼠狼、青蛙、鸟、 鸡、鸭、蛇、老鼠等生物的危害。

五、蚯蚓的收取。 收取成蚓可以与补料,除粪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方法有下面几种:

1.光照下驱法。 利用蚯蚓的避光特性, 在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用刮板逐层刮料, 驱使蚯蚓钻到养殖床下部,最后蚯蚓采集成团,即可收取。

3.甜食诱捕法。 利用蚯蚓爱吃甜料的特性, 在采收前,可在旧饲料表面放置一层蚯蚓喜爱的食物, 如腐烂的水果等,经2~3天, 蚯蚓大量聚集在烂水果里,这时即可将成群的蚯蚓取出,经筛网清理杂质即可。

4.水驱法。 适于田间养殖,在植物收获后, 即可灌水驱出蚯蚓;或在雨天早晨,大量蚯蚓爬出地面时,组织力量,突击采收。

5.红光夜捕法。 此法适于田间养殖。 利用蚯蚓在夜间爬到地表采食和活动的习性,在凌晨3~4 点钟,携带红灯或弱光的电筒,在田间进行采收。

1、引种:选择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的品种作为养殖对象。

2、选地:选择温暖潮湿、僻静无污染的地方作为养殖地。

3、建棚:棚宽为5米左右,长度为30-60米左右,中间的走道为0.7米左右。

4、制作基料:用猪粪和稻草配制基料,基料应满足含水量高、透气性强的要求。

5、建床:将基料铺在地面并放入蚯蚓种,之后做好控温、补料等工作。

一、引种

1、选择适应性广、寿命较长、生长发育快、繁殖能力强、容易驯化管理的品种作为养殖对象。

2、目前比较优良的蚯蚓品种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这几个品种是由?赤子爱胜蚓?经人工驯化后所得到,其他优良品种还有环毛蚓、爱胜蚓、杜拉蚓等。

二、选地

1、根据所选品种的生活习性以及生长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温暖潮湿、植物茂盛、水源获取方便、天然食物丰富、僻静且无污染、距离养猪场或养鸡场较近的地方作为养殖地。

2、除此之外,还要求养殖地点接近自然环境、富含腐殖物、土壤柔软、灌排方便、日照充足(但不能受到阳光直射)。

三、建棚

1、养殖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5米左右,棚长为30-60米左右,中间的走道为0.7米左右,若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需达到1米。

2、走道填高0.3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2米左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3、养殖规模较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1-2个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

四、制作基料

1、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质材料,也是蚯蚓的食物来源,基料的好坏对于能否成功养殖蚯蚓起着决定性作用。

2、基料一般可以用猪粪、稻草或瓜果混合而成,要求密度和压力较小、含水量较高、保水性较好、透气性较强。

3、制作基料时,首先准备60%的新鲜猪粪,40%的草料,再加入一定量的EM菌发酵液以及红糖,然后拌匀、浇水,使基料的含水量处于55-70%之间。

4、基料的适宜高度为1米左右,并且不能压实,需保持松散状态。基料上要覆盖薄膜进行密封,之后经过20天左右的厌氧发酵即可使用。

五、建床

1、先将地面整平,再将经过发酵的基料均匀的铺于地面,厚度达到10厘米左右、宽度达到1米左右即可。

2、也可以在空气流通的位置用砖砌成坑床,长、宽依产量和地势而定,正常的长、宽比为3:1,深度为60厘米。坑床的一半在地下,一半高出地面,床内先铺上10厘米厚的土,土壤上再铺上用水浸过的稻草(厚度要达到5厘米)。

六、放种

1、基料铺好后,将蚯蚓种均匀的洒在上面,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面积可放养500条小种蚓(或每平方米放养0.25-0.4公斤蚯蚓种),夏季的放养密度可适当缩减,冬季要适当提高放养密度。

2、铺好蚯蚓后,再蚯蚓上面铺一层基料,基料上覆盖一层稻草,这样可达到保温、保湿的效果。

3、铺好后要对基料浇水,经过1天后再检查,若发生蚯蚓外逃、萎缩、肿胀、死亡等现象,则要及时查明原因(通常是因为基料没有发酵好所导致,可重新进行发酵)。

4、需注意,养殖床之间的间隙要求达到1米左右,这样方便加料和管理。

七、管理

1、温湿度

(1)蚯蚓的生长温度一般为5-30℃,适宜温度为20℃,当温度低于5℃或高于30℃时,均不利于它们生长。

(2)温度低于0℃时,蚯蚓会被冻死;温度超过32℃时,蚯蚓会停止生长;温度超过40℃时,蚯蚓会开始死亡。

(3)适宜蚯蚓生长发育的水分含量为60-70%,孵化期的水分含量以56-66%为宜。

(4)蚯蚓的生长繁殖还和PH值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要求将生长环境和基料的PH值保持在6-8,比较适宜的PH值为7。

2、补料

(1)正常情况下,蚯蚓只需20天左右就能将猪粪转化为蚯蚓粪,因此要及时补料。

(2)补料时可在原料的基础上覆盖新料,新料的添加量要根据蚯蚓的食量来决定。

(3)新料要铺设均匀,并覆盖稻草,之后要经常浇水保湿。

3、浇水

(1)夏季每天至少浇1次水,水质不能受到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只需浇透即可(让上层和下层的料能够接上)。

(2)浇水的适宜时间通常为温度较低的早上、晚上。

4、清洁

(1)蚯蚓粪要及时清除,否则会影响生长。清粪可用?旁诱法?,即在蚯蚓粪与旧饲料旁边堆上新饲料,蚯蚓的嗅觉较灵敏,经过40个小时左右就会全部爬到新饲料上面。

(2)清理出来的粪、卵混合物可另外堆集别处,上面盖湿稻草,然后做好遮光保温工作,经过20天左右又可孵出幼蚓。

(3)养殖床中不能混入其他杂物,同时要定期进行疏松,以保证空气的流通性和幼蚓的成活率。

(4)养殖床之间的过道要保持干净,并定期清理蚯蚓的粪便,以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度。

(5)用铁耙翻动养殖床时,动作要轻,尽量将蚯蚓卵埋入基料中,防止孵化率受到影响。

5、防害

(1)做好防逃、防敌害的措施,蚯蚓的主要敌害有蚂蚁、老鼠、青蛙、蛇类等。

(2)养殖床上通常可覆盖细铁纱网作棚盖,或覆盖拱形塑料大棚(棚上设通风窗),这样既能预防敌害,又能起到控温效果。

6、收获

(1)蚯蚓的世代间隔约为2个月左右,养殖期间要及时收获,避免蚯蚓逃跑。

(2)当每平方米面积的蚯蚓数量达到1.5-2万条、大部分蚯蚓的体重达到400-500毫克/条时,便可开始收获。

(3)夏季每个月通常可收获1次,春季、秋季、冬季每3个月可收获2次,收获后要及时浇水补料,每个月可加料1次。

(4)收获蚯蚓后,养殖床上只剩下含有少量基料的蚯蚓粪,此时可用铲车将其全部铲起堆放,再投放到过筛机器内,过筛后即可得到纯净的蚓粪。

7、加工

(1)将收获的蚯蚓铺在地上静置4个小时,待蚯蚓吐出体内的污物后,用干净的豆包布平铺在蚯蚓上,双手轻拍,然后将豆包布掀起 ,把下层蚯蚓翻至上层后静置30分钟左右(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蚯蚓不再吐出污物为止),之后再将蚯蚓放入方屉中。

(2)将1-2公斤蚯蚓放在盆内,用自来水冲洗,同时用手均匀搅拌,直至蚯蚓无杂物;将洗过的蚯蚓放在装有清水的大盆内,清洗至无杂物、无泡沫后,倒入另一塑料筐内滤至无水滴后倒入干净的方屉中。

(3)如果不用立即运输,可将处理好的蚯蚓放到-16℃的冷库中做冷冻处理,避免出现腐烂情况。

八、注意事项

1、不管是从市场上收购还是自己收获的鲜活蚯蚓,使用前都要用清水漂洗干净,并加热煮沸5-7分钟,以灭杀其体内的寄生虫。

2、喂鸡时可先将蚯蚓漂洗1次,然后煮熟,切成小段添加至饲料中投喂。或经过灭活处理后将蚯蚓干制,再搭配饲料进行投喂。

3、产蛋鸡,每只饲喂量为15-20克/天,拌料使用时,添加量为饲料用量的12-15%(减去10-15克日粮后再饲喂)。

4、青年鸡、商品鸡,可根据实际体重增减饲喂量,饲喂后可快速增加鸡的体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