佃庄镇的特色产业
茄子佃庄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种茄子出名,规模最大时茄田面积达1万多亩,号称“万亩春茄基地”。当时该镇茄子亩产1万公斤,一年下来菜农一亩地能收入五六千元,因此种茄子成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1998年后,由于连年种植,该镇土地出现连作障碍(即俗话说的“重茬病”),种植效益连年下滑,严重的竟减产六到八成。政府、农民多次更换茄种,寻找救治良药,但始终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茄子种植面积连年缩减,到2003年全镇仅剩下千余亩。
2003年秋季,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郭炎森到省农科院寻求帮助。该院园艺所遂派得力专家,将所里历时4年刚刚研究出来的一项茄子嫁接新技术推广到佃庄镇。
省农科院的此项技术是以原产于美国的“不死鸟”野生茄科植物作砧木,以该院自己培育的“绿油油”茄子作接穗,进行嫁接栽培,从而克服了茄子的“重茬病”。
2003年11月,根据镇政府的安排,河头村的杨建松等12户农民腾出了12亩他们认为难以再种茄子的重茬地做示范。省农科院向他们免费提供了种子,还派出茄子育种课题负责人段敬杰等园艺专家驻村做指导。这12户农民当年11月播下砧木种子,12月播种作接穗用的茄子,次年2月将嫁接后的茄子移到小拱棚定植,4月春茄上市,7月初剪枝再生,8月中旬收获秋茄,一直到10月底茄子拉秧。结果,不但避免了以往由于重茬而引起的茄子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根结线虫病等病害,产量也很高,亩效益最好的达1.2万元,一般的也达八九千元。
首次示范成功,大大激发了当地政府和菜农们的信心。2004年9月17日,佃庄镇政府召开春茄二次振兴动员会,当场就有309户农民报名,要求采用新技术重新种茄子。该镇的春茄种植面积已经恢复到了4000多亩。镇党委书记曲金平深有感触地说:“省农科院的一项技术,挽救了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
重茬障碍是农作物种植中的老难题。省农科院这项通过嫁接栽培解决茄子“重茬病”的新技术经过媒体报道后,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2008年6月23日,在当地召开的茄子嫁接栽培技术推广观摩会,吸引了来自扶沟、太康、新野、濮阳等地的众多菜农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同时,安徽阜阳、河北邯郸、山东东明、陕西灞桥等地也纷纷派人前往佃庄镇参观考察,到省农科院学习取经。
无公害春茄生产基地佃庄镇无公害春茄生产基地
以佃庄镇河头村、碑楼村、朱圪档、佃庄村、牛王庙村为中心的春茄种植基地,常年种植小拱棚春茄6000多亩。由于常年重茬种植造成春茄多病,为了鼓励春茄发展,佃庄镇从省农科院引进豫艺绿油油、翠铃、四季常青等嫁接成活率高的茄子新品种和豫艺牌不死鸟、日本原产托鲁巴姆比卡等砧木,试验、示范茄子嫁接技术和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使春茄亩产达到10000—15000斤,四、五月份上市时零售价最高达3元/公斤,1元/公斤以上的价格持续了一个月左右,使农民亩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