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镁农业用法和用量,作用是什么
回答
基肥:在耕地之前每亩地使用10-15kg的硫酸镁混合腐熟农家肥或者有机肥,拌匀后撒施。追肥:每亩地使用10-13kg的硫酸镁随水冲施到作物田中,如果是果树,每株施加250-500g硫酸镁。叶面肥:不同作物喷施浓度不同。
一、硫酸镁农业用法和用量
1、硫酸镁中包含了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硫元素和镁元素,在农业上一般可以作为基肥、追肥以及叶面肥来使用,可以增加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2、基肥:在耕地之前每亩地使用10-15kg的硫酸镁混合腐熟农家肥或者有机肥,搅拌均匀后撒施。
3、追肥:每亩地使用10-13kg的硫酸镁随水冲施到作物田中,如果是果树,每株施加250-500g硫酸镁。
4、叶面肥:果树,喷施浓度为0.5%-1%;蔬菜,喷施浓度为0.2%-0.5%;水稻、棉花、玉米:喷施浓度为0.3%-0.8%,一般每亩地喷施50-150kg硫酸镁溶液。
5、使用硫酸镁溶液,对于果树来说,一般在结果期使用最好,对于蔬菜、水稻、玉米等作物来说,一般在苗期使用比较好;使用时最好与农家肥、有机肥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二、硫酸镁的作用是什么
1、硫元素和镁元素在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中排第五、第六,施加硫酸镁可以提供作物所需要的养分。
2、镁是叶绿素以及色素的组成部分,在叶绿素中是唯一的一种金属元素,施加后,可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形成,提高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
3、镁是很多酶的活化剂,并且参与构成了部分酶,可以提高酶的活力,促进作物体内的新陈代谢。
4、镁能够提高作物的抗病害能力,降低作物染病的可能性。
5、镁能够促进作物体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合成,并且硫是作物合成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必需的原料。
6、可以促进作物对于硅元素以及磷元素的吸收。
7、植物移栽后,施加硫酸镁,可以提高成活率,促进作物根部的恢复。
常见水化因子对河蟹养殖有什么影响?怎样调节?
观赏鱼
随着气温渐渐升高,夏季养鱼最需要关心的就是水温了,如果这时候没有好好注意水温的变化很有可能引起水质的改变,这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观赏鱼的疾病了。那么夏季养鱼该如何调节水质呢?
1、定期加注新水:一般7—10天加水或换水一次,每。平时注意观察,根据水质情况及时采取加水、换水措施进行适当调节,保证池水利于鱼类生长。
2、增氧机增氧
精养池在夏季应安装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2—3时开增氧机调节水质,有浮头危险时,开增氧机增氧。
3、其他方法
在夏季,还要采用其他辅助方法来调节水质,比如定期搅动池底,促使物质循环代谢;及时清除污物、残饵防污染,适时杀灭水蚤及其他药物调节法等。
4、防止鱼病
夏季也是鱼病的易发季节,应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食场、饵料台每10天清理一次,然后每个食场用漂白粉250g或生石灰7.5—10kg,用水溶化后泼洒,一般可每15天全池泼洒一次,使水中漂白粉达1mg/kg或泼洒生石灰达20mg/kg来防病治病。平时还应注意观察。发现鱼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全面了解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水的理化性质,才能有目的地管理好水质。
(1)酸碱度(pH)
引起水域pH变化的重要因素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残骸、排泄物等的分解。当pH<5时,会造成河蟹酸中毒,中毒后的河蟹表现为极度不安、上岸、呼吸急促,鳃部充血、鳃部黏液增多,最后窒息死亡;当pH>9时,对河蟹有强烈的腐蚀性,使河蟹鳃损伤严重,同时,使河蟹呼吸困难窒息,河蟹失去控制水分渗透压的能力而死。碱中毒后河蟹会分泌大量黏液,甚至可拉成丝,河蟹鳃部腐蚀损伤等。
河蟹养殖水体的pH要求中性偏碱,一般要求在7.5左右,pH过高或过低对河蟹养殖不利。养殖水域中的pH的调节,主要用石灰、石膏、明矾和重碳酸盐,只有在特殊的养殖条件下,才加入一些化学物质来调节水体中的pH。
(2)溶解氧(DO)
水体中溶解分子态氧的量,直接关系到水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在正常的温度、压力和盐度下,大气与水之间平衡交换,使水中溶解氧含量趋于饱和状态,从而保证水生生物良好的栖息环境。一般认为,溶解氧含量低于2.0毫克/升时,水生生物即受到严重威胁,溶解氧进一步下降时会引起一系列生化过程,如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尤其底层极度缺氧时,沉积物变黑,放出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因此,溶解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
增加水体中溶解氧最有效的办法是机械增氧,在应急的情况下,可使用增氧剂,常用的增氧剂有过氧化钙、过碳酸钠和二硫酸铵等。
(3)钙、镁离子及硬度
水体中的钙、镁离子与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钙是动物骨骼、甲壳及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缺钙会引起动植物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限制藻类的繁殖。镁元素是叶绿素中的成分,在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镁植物细胞内的核糖核酸合成将停止,氮代谢紊乱,缺镁也会影响藻类对钙的吸收。
钙、镁离子及其他2价以上的金属离子构成硬度,不过淡水中主要由钙、镁离子的含量所决定。硬度对水生生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河蟹等甲壳类的养殖水域对硬度要求较高。
当养殖水体中的钙、镁离子和硬度偏低时,可用石灰进行调节,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镁制剂。
(4)非离子氨(NH3)
水体中的氨对水生生物构成危害的主要是非离子氨。一般而言,随pH及温度的升高,非离子氨比例也增大。河蟹受氨的影响发生急性中毒时,表现为严重不安,由于水体为碱性,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使河蟹黏液增多,充血。非离子氨对河蟹类的毒性作用主要是损害河蟹的肝、肾等组织,使河蟹的次级鳃丝上皮肿胀,黏膜增生而危害鳃,使河蟹从水中获氧能力降低,河蟹窒息死亡。
养殖水体中氨的调节,主要是投放一些沸石粉、硅藻土和高岭石,利用他们来吸附水体中的氨,另一种方法就是向养殖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利用微生物来解决水体中的氨,常用的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以及复合微生物。
(5)硫化物
硫化氢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由无机硫酸盐的厌氧分解物产生。天然水体中,硫化氢会被自然生物系统氧化为硫酸盐或生物氧化为元素硫。当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氢时,它能降低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造成河蟹因缺氧而死亡。同时,硫化氢对河蟹鳃部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使组织产生凝血性坏死,引起河蟹类呼吸困难、窒息死亡。另外,中毒河蟹血液中,肾脾中硫代硫酸盐水平增加。
硫化物的消除,可以通过曝气增氧使之氧化成硫酸根,另外一种办法即向水体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
(6)亚硝酸盐(NO2-)
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毒性较强,正常情况下水体中的亚硝酸盐不会达到有害的水平,如果水体中的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硝化作用不能进行时,亚硝酸盐就会达到对养殖生物有害的浓度。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养殖生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导致养殖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毒性,与温度、溶解氧以及氯离子的浓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毫克/升时,养殖生物就会受到影响。
消除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方法为: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复合微生物等,另一种办法即是增加水体中氯离子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当水体中的氯离子浓度是亚硝酸盐浓度的6倍时,即可抑制亚硝酸盐对养殖生物的危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