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河套地区详细资料大全

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河套地区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河套地区 别名 :河套平原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 :宁夏、内蒙古、陕西 *** 驻地 :临河区 电话区号 :0478 邮政区码 :015000 地理位置 :北纬37度线以北 方言 :后套方言 气候条件 :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干燥,夏天炎热湿润 著名景点 :乌梁素海,阴山岩画,磴口三盛公 机场 :巴彦淖尔天吉泰机场 火车站 :临河站,呼和浩特站,包头站 车牌代码 :蒙L 简介,地理位置,历史,先秦,西汉,西汉以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地域环境,水文资源,自然资源,经济,文化,交通要冲, 简介 “河套”一名始于明代。因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至民国为绥远省。 《明史》对河套地理范围的叙述是:“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按指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按即黄河),自宁夏卫(今宁夏银川)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又东入山西平虏卫(今山西朔州平鲁区)界,地可二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明史纪事本末》云:“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密迩陕西榆林堡(今陕西榆林),东至山西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西至宁夏镇(今银川),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由此可见,明代河套所指是这样一个地区:黄河经今宁夏北流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与临河之间,以乌加河为主干道东折,然后流经包头、托克托县,再南折流往山西河曲、保德,呈“几”字形,形似套状,故称河套,与今鄂尔多斯市及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的地理范围大体相当。明以前,河套称“河南地”等,在近现代,河套的范围所指地域较为宽广,除河套外,尚有东套、西套、前套、后套等多种称谓。本文所称的河套,与明代所称河套相同。 河套地处中温带,深居大陆内部,受东南暖湿季风影响较弱,西北干冷季风影响较强,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自然植被多以荒漠、半荒漠草原为主。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一黄河在此蜿蜒而过,宜农宜牧。河套南接陕西,西隔河毗邻宁夏,东隔河毗邻山西,北与辽阔的蒙古高原接壤,可就地理牧养战马以助军资。 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 后套 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url]府谷[/url]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 地理位置 河套地区,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还有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历史 先秦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战国后期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 西汉时,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牡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公元前125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西汉以后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民国时期 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1936年10月,日伪军约4万人进犯红格尔图、百灵庙,国民党驻军傅作义部在蒙汉民众的支持下,顶住敌人飞机、大炮、毒气以及冰雪严寒的侵袭,不畏强敌,奋勇抗击,浴血奋战,歼灭敌军5000多名,伪“大汉义军”起义4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辎重。 全国各界民众盛赞百灵庙抗战的胜利。中国 *** *** *** 、朱德赞扬绥远抗战为“全国抗战之先声”。天津《大公报》1937年1月15日发表社论,称“绥远抗战之役,不仅取得中华民族史上光荣地位,且之作为中华民族史上重要转折点,史迹昭重,万世不灭。” 潘照东说:“1941年初,日伪军以数万兵力进犯河套,如日军企图得逞,不仅河套地区将尽入敌手,陕甘宁边区的背侧也将受到极大威胁。在五原以北的乌不浪的阻击战中,傅作义部和宁夏马红逵部增援的35师并肩作战,付出较大牺牲,迟滞了敌人的进攻。” 马红逵部81军35师千余名官兵为国捐躯,汉、蒙、回族官兵的热血散在了祖国大地上,共同浇铸了抗敌御寇的钢铁长城。 3月20日,傅作义部发动反攻至3月23日,收复五原,歼灭日伪军3400多人,俘敌300多人,缴获大炮16门,汽车50多辆,大批军火物资。河套抗战被誉为“五原大捷,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保证了陕甘宁边区背侧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行政区划 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批准了内蒙古人民 *** 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今巴彦淖尔市陕坝镇)。 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民政部规定全国是不能重名的)。所以现在的河套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平原地区 地域环境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其地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现在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水文资源 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陕西省)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洛水(河南省)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自然资源 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 经济 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 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交通要冲 “河套,在中国北方居于控制之下的兴盛之地。”潘照东认为,河套地区南望关中、中原,居高临下。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控制河套,则可以以阴山为屏障,抵御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保证关中、中原地区的安全。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占据了河套,则可以作为根据地,南下关中,逐鹿中原,势如破竹。因此,河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成为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碰撞的主要场所。 魏焕:“我国朝扫除夷虏,恢复中原。复申命致讨,以靖边宇,一时虏酋远遁穷荒,仅存喘息。于是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明臣杨一清说:“今河套即周朔方,汉定襄,赫连勃勃统万城也。唐张仁愿筑三受降城,置烽喉千八百所,突厥不敢逾山牧马。古之举大事者,未尝不劳于先,逸于后。夫受降据三面险,当千里之蔽。国初舍受降而卫东胜,已失一面之险。其后又辍东胜以就延绥,则以一面而遮千余里之冲,遂使河套沃壤弃为寇巢穴。” 顾阻禹《读史方舆纪要序》“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陕西之在天下也,犹人之者头项然,患在头项其势,必至于死。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顾炎武《天下郡田利病书,河套序》“河套地迥迥占千里,其土肥沃,可耕粟,三面组合敌难入,面战可防守。” 史料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与河套地区游牧民族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数百年,双方你进我退,互有胜负,直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在丽山下杀死了“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灭亡了西周。 “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河套的战争时断时续,战争在造成人员巨大伤亡和社会财富巨大破坏的同时,也成为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一些草原民族从战斗中发展状大,甚至入主中原,推动了社会的政治更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河套地区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将成为古代战略家的战场。由于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溉,它的土地以其丰富的水和草而闻名,所以有一句俗语“黄河百虫,富则一套”。然而,目前的生态环境却不如从前,很多地区濒临沙漠或半沙漠状态。

周朝以前,匈奴人居住在河套战国晚期,赵武陵王将疆域扩展到阴山,建立了位于图们川平原东部的云中县。

西汉前127年,汉武帝派魏青出云,击败匈奴娄烦、白杨两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的首席父亲阎尚书建议在河套建立一座城市,以建立农田和饲养马匹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了这一提议,建立了朔方县(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登口县)和婺源县(今包头以西)。

东汉时,依附于汉代的匈奴被安置在河套。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套地区是北方许多政权的重要据点。到了唐代,它又被重新开垦。在唐诗中,有一首诗“贺兰山下的果园驰名中外”。

元明清时期,河套以畜牧业为主。晚清时期,陕西和山西的一些人迁往中国北部,Hetao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

1949年以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渐缩小,演变为只指境内河套地区,或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较大地区。因此,在1954年国家废除绥远省的体制后,批准了内蒙古人民政府关于将“河套”命名为境内第一级行政区的声明。

明朝嘉靖年间,他曾三次率军攻入京城,但没有办法取胜,只好握手言和。河套地区在形态上优于北方,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一直是战略家们争夺的地方。随着冲突的加剧,中原骑兵发展成为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26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