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们在戈壁摊上的一个古代遗址

锁阳城考古遗址公园原名苦峪城,锁阳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戈壁摊上的一个古代遗址

地在甘肃省瓜州县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始建于汉,兴于唐,其它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

历史地位

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西晋为晋昌县,隋为常乐县,唐为瓜州郡。

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

锁阳城之名缘于清代民间,因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

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

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

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

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

锁阳城具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同时,也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1992年,赵朴初先生在锁阳城参观考察后,为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深厚文化内涵所感动,欣然提笔写下了“安西一路树荫荫,留得瓜州作别名;济润焦枯生万物,西来始识雪山尊”的佳句。

在古代河西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活动中,锁阳城一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史料称“锁阳城及其周围分布的6处汉唐古城,其形制之复杂,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遗存之丰富,为国内罕见。

” 

于是,在旌旗猎猎、战马嘶鸣中,这座古老的城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朝代更迭的印记,也记录了一幕幕风云际会背后的脉脉温情。

历史变迁

瓜州锁阳城遗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历代各民族轮番上演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

距今虽有1380余年的历史,但该城址及其周边地区是集古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寺、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文化遗存,其文化面貌的多样性和复杂丰富的内涵为国内罕见。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晋昌故城”等,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安西县,是一处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的郡城遗址。

据史料记载,锁阳城始建于汉,兴于唐,其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重修和利用过。

锁阳城在汉代是敦煌郡冥安县治所,唐为瓜州郡。

后历经战乱,明王室闭关后遭废弃。

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风格。

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大型寺院系元代建筑,大塔高14。

5米,千座小塔整齐地排列于一条线上。

锁阳城之名缘于城周围有诸多味美甘甜的锁阳,后人因物命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是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

在河西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武德五年(62)设立瓜州,安史之乱后,吐蕃侵占河西一带,瓜州于大历十一年(776)陷落。

后历经唐末、五代、宋初的曹氏及张氏归义军时期,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

西夏亡,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宣德十年至正统六年(1411)重修;成化八年(1472)移哈密卫于此。

弘治七年(1494)又有修缮。

明末城废。

古代锁阳城附近有一大片非常开阔的绿洲,是酒泉郡与西域联系的纽带。

周围有几十处古城、古墓、石窟、寺庙,保存规模尤以锁阳城为最。

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总面积80万平方米,内城总面积28万平方米。

西北角墩高18米,上有敌台、擂台等古代军事设施。

有专家认为,锁阳城是“古代沙漠化演进过程创举沧桑变化的典型标本,是中国西部古文化遗存和独特自然景观结合最为完美的旅游景点。”

历史传说

此城其所以改名为锁阳城,是因为有一段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一路顺利,可是打到苦峪城后,中了埋伏,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围困在城中。

唐军虽然多次冲击,仍然冲不出重围,只能固守苦峪城。

一天天过去了,城中粮草快要断绝,老将程咬金杀开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薛仁贵召将士节衣缩食,并亲自带人挖草根树皮充饥,以待援兵。

有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生长的一种植物和红萝卜一样,名叫锁阳,可以食用,便命令将士挖出来充饥,这里遍地都有锁阳,将士们挖吃锁阳一直坚持到程咬金救兵到来。

以后为纪念锁阳解救全军性命一事,就把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锁阳城的具体筑城年代从现有资料无从考证,但从城中发掘出的开元通宝等唐代器物和城外白塔下挖出的唐碑断定,城的始筑年代当不晚于盛唐。

据文物部门考证,锁阳城就是唐代瓜州的治所晋昌县城。

锁阳城遗址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他建筑物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

锁阳城周围汉唐时期的古渠道分南、北、中三条主渠,东西贯通,南北相连,总长度达百余公里,其间,支渠、毛渠、斗渠及古农垦区大片弃耕地交错相连,如今仍依稀可辨。

锁阳城具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古代农田水利灌溉系统。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隋唐时期的军事、农业、城市形制以及当地的生态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锁阳城周边分布的古墓葬东西绵延数十公里,现已查明的汉、唐、魏、晋时期古墓葬约四千余座,是河西地区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古墓区之一。

目前,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勘探发掘。

仅从1992年被盗掘后的锁阳城唐墓出土的三彩马、驼、俑、镇墓兽及墓室画像砖、地砖等判断,其制作工艺精美绝伦,属河西地区少见。

在中国新疆山麓发现的古代灌溉系统考古学家的鸟瞰图。由亚洲考古研究提供,

1700多年前,中国古代农民将地球上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变成了农田,可能是利用了丝绸之路旅行者传递的古代灌溉知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考古学家利用卫星图像对中国西北天山贫瘠的山麓进行了分析。这些山峰形成了中国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部边界,是一系列山脉的一部分,这些山脉长期以来承载着连接中国与西部土地的史前丝绸之路。

一个特别干旱地区的卫星图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这一地区被称为Mohuchahangoukou或MGK,从莫胡察汗河中得到季节性的融雪和降雨。科学家们说,从地面上看,这一地区看起来只不过是一片漂砾和车辙,但当研究人员驾驶一架商用四旋翼“四旋翼”无人机在米高梅上空100英尺(30米)的上空拍摄图像时,他们可以看到大坝、蓄水池和灌溉渠的轮廓,为一片小块农田供水。科学家们指出,[地球上最干燥的10个地方]

在现场的初步挖掘证实了农舍和坟墓的存在,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其他方法表明,这些农舍和坟墓可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或4世纪。这个古老的农业社区很可能是由当地的牧民群体建立的,他们试图在饮食中添加谷子、大麦、小麦和葡萄等作物,研究人员补充道:

“对我来说,很奇怪的是,科学家们在这一地区研究了100年,却没有更早地发现这样大的遗址。”作者李宇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考古学家,告诉现场科学,

通过把河水注入农场,这个古老的,保存完好的灌溉系统帮助人们在世界上最干燥的气候之一种植庄稼。研究人员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历史上每年的降雨量不到3英寸(6.6厘米),也就是通常认为培育最耐旱的小麦和谷子品种所需水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该地区比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中亚的戈壁沙漠和美国西南部干旱,但没有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或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那么干燥,李明博说,

这些巨石很可能是古人放在这里的,他们用它们来减缓春季洪水的逃逸。这些巨石还将鼓励在农田中堆积富含营养物质的沉积物。(李雨绮)

这些新发现可能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关于灌溉技术如何首先进入中国西北部新疆地区这个干旱角落的争论。一些研究者认为,所有主要的灌溉技术都是由中国汉朝军队带到新疆的,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这些新发现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汉代之前,当地社区可能已经采用了干旱气候灌溉技术。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这种灌溉技术来自西方,”李说。

先前的工作表明,所谓的农牧社区,它在古代中亚的山脉上从事农牧业,可能在科学家称之为“中亚山脉走廊”的整个地区种植庄稼。这个巨大的交换网络可能已经跨越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把古代游牧民族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把牧群转移到季节性牧场,也许还传播灌溉技术。[照片中:古丝绸之路公墓中有神话生物的雕刻]

研究人员指出,灌溉系统类似于o在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Geokysur河三角洲绿洲也发现了MGK,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在伊朗的Tepe Gaz Tavila定居点西边约为公元前5000年。研究人员补充说,在Wadi Faynan农业社区可以看到与MGK几乎相同的灌溉系统,它建于青铜时代后期(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900年)约旦南部的沙漠环境中,包括巨石建造的运河、蓄水池和农田边界。

与之相反,新疆已知的汉代灌溉系统比MGK中的灌溉系统要大。例如,虽然MGK的系统灌溉了7个地块约500英亩的土地,但汉朝在米兰和楼兰的新疆社区引入的系统使用了更宽、更深、长达约5.3英里(8.5公里)的直线渠道来灌溉更大的区域。其中一个灌溉面积超过12000英亩(4800公顷)。

“MGK系统的复杂程度让我感到惊讶,”李说以前,我认为那里的农牧民随机种植一些作物来补充他们的饮食,但我们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他们使用)来帮助他们的农业。很有可能他们有一个在沙漠环境中发展农业的非常可持续的系统,可能比汉朝军队建造的系统更可持续这种无人机非常划算,使我能够在几乎不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对一个大的区域进行调查,”他指出。

李和他的同事在12月出版的《亚洲考古研究》杂志上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发现。

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原始文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3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