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正确打药方法
一、按植株代谢规律喷药
辣椒的代谢规律需一定的温度配合,才能按时完成。全天光合产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须配合较高温度(25-30℃),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养分在输送运转,要求温度与体内消耗均适当降低,比上午低5℃为宜,夜间株体也不全是休息,前半夜光合产物将全部转到根基部,重新分配到茎生长点和果实,运送养分须配合适中的温度(18℃左右),如果运送不顺利,光合产物停留在叶子上,叶子便会过于肥大,果实产量下降;后半夜株体才休息,生理活动是呼吸,这是一个消耗养分的过程,温度宜低些,养分消耗减少,利于提高产量,如辣椒开花期为12℃,结果期为6~10℃,则佳。
药物对作物劳作(光合作用及养营运输)有抑制和破坏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营养运输旺盛期尽可能少用药或不用药,特别是辣椒要谨慎用药。
二、按发病规律用药
施药前要诊准某种病或可能发生的病害,勿将非侵染性病害误为侵染性病害,勿将生理性病害当作非生理性病害去防治。如温室辣椒若前半夜温度过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上,因“仓库”爆满光合产物不能运走,而使叶片增厚老化,出现生理障碍,叶片上出现圆形凹凸点,用药无济于事。
再如生长点萎缩,中部叶缘发黄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症,与细菌、真菌、病毒无关,用药自然无效。治虫时,先把为害辣椒的某种主要害虫认定,然后选择专一性配广谱杀虫剂,进行有对象的综合防治,切勿图省事,将不能混用的农药胡乱配合,勿用杀虫剂去治病;勿用防病药去灭虫。
细菌性病害发病环境是高湿低温,有病原菌;真菌性病害发病环境是高湿适温(15~21℃),有病原菌;病毒病是在高温干旱环境,多由蚜虫传病毒才发病。人为地控制一二个发病条件均可减轻和防止病害发生。无发病条件,作物有类似症状应考虑其他生理障碍因素。所以,施药前必须辨清病虫的特征和农药的防治对象、性质,做到对症下药。
三、按作物生长规律用药
种子均为植株衰老时成熟采收,一般易带菌原,下种时宜用热水烫种拌药消毒。幼苗期高湿高温系染病环境,加之保护地内连年种辣椒,室内土壤杂菌多,播前必须进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因温低湿大以防治细菌性病害为主;中后期通风不良湿大温适,以防治真菌性病害为主;夏季育苗或延秋栽培多因高温干旱,以防治病毒病为主,防治病毒病以治虫为主。
四、按药效适量用药
防病农药多是保护性药剂,要提前使用,以防为主,中国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