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绿茶属于哪儿的特产
据史书记载,古新州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空气湿度大,适宜茶叶生长。新兴绿茶中,最好的是天露山茶、龙山茶、河步红梅茶等。其中,天露山茶味美清香,不减龙井。而龙山茶则产于龙山,主要是春时寺僧采来供佛之用,其茶味持久,纯净无比。同时,新兴县在逐步引进云南大叶茶品种后,经多年培育先后创出许多颇具名气的新品牌。如今,里洞天露山茶、共成象窝茶两大品牌的茶叶,均以产量大、茶质好活跃在新兴绿茶的舞台上,深受品茗者喜爱。
此外,新兴县境内还有两大鲜为人知的名茶:共成水源山茶和深山田白毫茶。这两种茶都是原生野生山茶。其中,共成水源山茶是当地群众从几百年树龄的高大茶树上剪枝培育的,现已发展到几十亩。虽经人工栽培,但由于依然粗耕粗种,该茶的味道、口感与野生茶无异。据村民介绍,若将这种茶叶存放在柚果皮内晾干,一年半载后就可作药用,患热症冲饮,疗效非常好。由此,水源山茶也有了“水源仙茶”的雅号。而深山田白毫茶,是县内土生土长的优良茶叶品种。原生的一棵野生白毫茶,生长在石羊山山腰的杂木树林里。这棵原生茶树高十米左右,树干一人无法合抱。据史料记载,白毫茶是有性繁殖的大叶种茶,属中生代小乔木,起源于白垩纪。其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叶背皆有白色茸毛,故称为白毛茶或白毫茶,概属野生,非常珍贵。
河南:南茶北种将成为产茶大省
龙井产自浙江的杭州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跳、灵隐一带,位于北纬30°15′;洞庭碧螺春产自江苏太湖洞庭山上 ,地处北纬31°左右 ;君山银针由湖南岳阳洞庭湖中君山岛上所生产,为北纬29°15′。
四川名山县蒙顶山所产之蒙顶甘露,在北纬29°58′;安徽黄山之黄山毛峰,恰好在北纬30°08′;六安瓜片则产自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县的毗邻山区。
世界四大红茶之一的祁门红茶产区则在北纬29°35′-30°08′之间,另外还有信阳毛尖(产自北纬32°13′)和安溪铁观音(位于北纬25°07′)。
扩展资料:
一、龙井茶:
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早,二嫩,三勤。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龙井茶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勤是指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传统的龙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不同品质的茶叶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
二、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黄山风景优美,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到云雾的滋润,没有寒暑的侵袭,孕育出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带有金**鱼叶;
芽肥壮、均匀、整齐、多毫,色泽嫩绿微黄而且油润,俗称“象牙色”。黄山毛峰品质优异,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黄山风景区境内海拨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一带为特级黄山毛峰的主产地。风景区外周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也是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历史上曾称之为黄山“四大名家”。
三、碧螺春简介: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已有1000多年历史。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中国的名茶。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四、六安瓜片简介: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
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五、祁门红茶简介: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是中国历史名茶,著名红茶精品。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今池州市)、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
除了传统茶区信阳、南阳之外,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看到了“南茶北移”商机,开始大规模种植或示范种植。这既有对茶产业再认识的成因,又有政府对茶经济鼓励与支持的原因。
有理由展望,3年之后,河南将成为产茶大省。
在规模种茶即将收尾之时,种植茶叶的各市不仅要追求规模,还应该考虑如何拉长茶叶产业链,在消费环节做好引导,这才是“培植”的又一侧重点。
一、“南茶北种”忙
驻马店市、三门峡市开始规模化种植茶叶,而平顶山市、洛阳市也跃跃欲试开始了尝试种植,南茶北移,在2012年的春天,落到了实地。
在这个春天里,种植茶树在河南成为一大现象。驻马店、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等市,均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眼下,在驻马店市,确山县、泌阳县掀起的万亩茶树种植高潮已过,现在到了种植收尾期。
在确山县龙山口茶场、虎头山茶场、天目山茶场和泌阳县铜山湖茶场、凤凰岭茶场、盘古山茶场,以及驿城区老乐山茶场,当地号称“七大战区”中,声势浩大的种植场面已被泛绿的茶苗所取代。
显见,驻马店茶产业的宏大规划已从纸面落实到了各个茶场里。更具雄心的规划是,到2020年,驻马店要实现茶叶生产面积5万亩、采摘面积4万亩、产值近3亿元的目标。
在三门峡,更具吸引力的茶产业规划已出台,在去年已有千亩生态茶的基础上,远景规划茶叶种植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亩,茶叶经济规模达30亿元以上。
在2012年春天里,三门峡卢氏县实现了种植1.9万亩规模,形成了以南山7乡镇为种植核心区、以沿洛河沿岸为重点推广区,以北山杜关、官道口为试验区的发展格局,仅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就达3000亩。
而在陕县、灵宝市、渑池县等县市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均开始了茶叶种植。南茶北移在驻马店和三门峡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种植之时,平顶山今年的动作仍然处在示范阶段。
在平顶山鲁山县张良镇杨李沟村,一座占地300亩的“南茶北移示范基地”内,“盘旋层叠的梯田里,一棵棵刚植的茶树苗已分叉,刚刚萌发的叶子泛着红”。
这座新茶园,是鲁山县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茶树。茶树的品种叫“白毫早”。今年3月初,平顶山市景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购买了200多万棵福建“白毫早”茶苗,雇用近百名附近村民,在信阳专业技术人员及鲁山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授下,在张良镇杨李沟这处300亩的山坡上建起了鲁山县第一座茶园。
而洛阳在去年成功推出“洛阳牡丹红茶”之后,欲让洛阳牡丹红茶落地的设想也浮出了水面。据当地媒体报道,洛阳市将在“南部山区发展茶园1万亩”,2012年着手实施。
在新兴茶叶种植大市摩拳擦掌大力发展茶叶经济之时,传统种植大区信阳、南阳同样扩大了种植面积,提升种植技术。
[page]
二、北移的可行性
只要有适合茶树生长的土壤、温度与降雨量等自然条件,茶树北移的跨步,具有产业可行性。驻马店、三门峡、平顶山等地具备种茶的客观条件。
南茶北移,并不只是观念上的突破,首先还要考虑茶树生产条件上的可行性。毕竟,如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发生在茶身上,河南是无法实现在茶叶生产上的抱负的。
“南茶北移有可行性,茶树生产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土壤条件,二是温度,三是降雨量。三个条件都许可的话,茶树种植向北发展,是正常现象。”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中心主任吕立哲向记者分析。
人们知道,信阳与南阳是河南种植茶树的传统茶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比如在信阳,年平均气温为15.1℃;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信阳山势起伏多变,森林密布,植被丰富,云雾弥漫,空气湿润。太阳迟来早去,光照不强,昼夜温差较大。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持嫩性强,肥厚多毫,有效物质积累较多,非常利于茶树生长。
在南阳桐柏县,茶业生产同样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桐柏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生态良好,属我国高纬度茶区。从历史的角度看,桐柏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是著名茶区,宋时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
吕立哲的观点在今年新种茶大市如三门峡、驻马店、平顶山、洛阳获得了新印证。
比如三门峡,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接合部,尤其是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光照、雨水、温差、水质等条件都适合茶树生长,因为“卢氏南部山区的气候、土壤、土质、海拔、温度等自然条件与毗邻的产茶区十分相近”。
三门峡农科院高九思研究员介绍,三门峡,是生产高山云雾茶、生态有机茶的最好地区之一,因为从茶叶品质上看,三门峡红茶具有“高海拔、高纬度、高质量”的特点,产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特质,茶叶内在品质较好。
在平顶山鲁山县示范茶园内,当地农业局技术人员经过土壤检测和比对,发现与信阳茶园的土壤pH值非常接近。更重要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从这一地域附近经过,将来还有改变小流域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成为平顶山开始探索茶树种植可行性之路。
虽然驻马店今年开始大规模种茶,实际上当地种茶历史颇为悠久。据介绍,作为茶马古道皇家驿站,历史记载驻马店产茶年代久远。新中国成立后,早在1965年开始,驻马店就开始在确山县瓦岗乡试种茶叶。到上世纪70年代末,确山、泌阳两县茶园面积曾达万余亩,只是到这些年来茶叶种植才式微。
[page]
三、北移市场考量
南茶北移不仅是政府引导之举,更深层的内因在于对市场规律的体认和遵循。
在自然生产条件具备的条件之下,河南各地争相种植茶树,呈现了“南茶北移”的现象,这其中,重要的考量不仅是政策的引导,需要着重考虑的还有市场前景的引导。
政府引导是先导性因素。省政府规划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目标,至“十二五”末茶园种植面积计划增长到200万亩,较2010年年底的97.7万亩翻一番。更长远的规划——《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茶产业的种植规模、单产效益等指标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这其中,“南茶北移”正是扩大茶产业规模的主要方式。
政府如此大手笔规划茶产业,与茶产业的消费属性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的消费量正在大幅提升。作为传统茶叶产区,河南具有做大茶产业的条件和优势。更大的诱因是,作为河南传统名茶信阳毛尖虽然有近百年美誉,但是,其单位产值低、总产值低和产业规模低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信阳人,与同是茶叶名牌的安溪铁观音相比,信阳毛尖无论在单产、单价,还是在亩产值和总产值上都有较大差距。
痛定思痛,河南茶看到了自身突破发展的种种瓶颈,包括发展理念、品牌建设、产能规模、品种开拓、体系建设等。
两年来,河南茶在突破茶品上有了新突破,相继推出了“信阳红”、“桐柏红”、“函谷红”等,实现了单产收益的倍增效应,这是河南遵循茶产业增长规律的结果。
河南茶产业发展理念的突破获取的收益,不只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在于河南在“做大茶文章”上突破了旧有的思维束缚。茶产业是一个大产业,它同样是致富经济,茶产业大发展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市场需求的扩大需要生产扩大。
吕立哲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河南做大茶产业的内因。吕认为,从“信阳红”等红茶产品的创新来看,红茶在信阳和郑州市场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这就为扩大茶叶种植提供了市场基础,比如在驻马店,其种植茶树的品种就是从南方福建等地引进的,其种植开发茶叶的品种就是红茶。
而南茶北移则实现了茶区与销区之间更近距离的对接,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分析,更贴近市场的地方更具有产业优势。郑州是河南茶叶销售重地,这些新晋茶叶大市距离郑州相对距离近,它们种植茶叶理论上更有优势。
在扩大茶产业种植规模之时,注重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系统性课题,尤其是品牌培育课题,应是河南茶产业突破之道。
[page]
四、亟待耕耘消费端
在河南大规模种植茶树之时,如何提升河南茶产业附加值理应纳入新种茶地区政府的考量之中。
4月6日,记者采访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茶叶种植的魏科长之时,他正在信阳考察,在今年种茶任务收尾之时,他便赶到信阳考察学习茶产业深加工了。显然,驻马店市在种植茶树之时,便考虑到茶产业链延伸发展。
记者注意到,驻马店市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与茶产业发展齐头并进的,还包括茶文化。”这一文化范畴包括茶旅游,支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观光茶园和茶旅游设施项目,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事实上,在驻马店市茶产业的发展体系中,还包括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
更重要的是市场力量的介入,才是政府做大茶产业的关键之举。据了解,在驻马店七大茶场建设中,引导企业规模化种植正是其发展茶产业的特色之一。这显然是政府明晰了“政策引导之后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正途”这一发展思路。
不过,市场化还是需要茶产业发展理念与营销创新,实现河南茶产业发展的突破。比如,“信阳红”、“桐柏红”,还有“函谷红”等河南红茶的扎堆创新之举,虽然市场效益显现,但不免有跟风之嫌,突破河南走向全国的营销之举仍难见作为。
“河南茶不仅要在种植上努力,更需要在品牌营销上再加把力。”河南省茶产业观察人士分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