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茶叶的悠久文化历史

中国茶叶发展历史

茶叶的悠久文化历史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其所当的时间大约在伏羲与黄帝之间)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中草药和蔬菜 茶叶的发现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我国就有关于在西南地区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1961年在云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发现一棵高32.12米,树围2.9米的野生大茶树,这棵树单株存在,树龄约1700年。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这一时期。同时,烹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

 日本茶道自来便有重视道具的传统,茶人们心中真正奉行的却是?无道具不成茶?的信条,特别是对名品道具的拥有与收藏,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茶器的相关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茶器的相关历史

 在日本茶道历史上,因为进献一件有名的道具而加官进爵、获得封禄者有之,同样,因为执迷地把持着一件道具而遭到灭族之灾者有之,卖出一件道具可以赈济一次大的灾荒,为了争夺道具,甚至引发过大的战争。正是在这种登峰造极的道具崇拜风气的作用下,名品道具的价格被抬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一个中产家庭倾家荡产也买不起一件名品道具的现象自不待言,昂贵的价格往往令诸候、豪商们也惟有望洋兴叹。比如,松永久秀以一千贯钱购入的名为?作物茄子?的茶合,换算成现在的日元,价格是二千七百万。而织田信长拥有的从菲律宾传入的刻有?三日月?铭文的贮存叶茶用的茶壶,价值一万贯钱,在当时一贯钱可以买米一石,在现在则是二亿七千万日元的天价。更何况,真正的名品道具自然被所有者万般珍视,不到万不得己,绝不会转让他人,因此,名品道具往往有钱也买不到。

 这不仅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创立的草庵茶道追求枯淡、静寂的风格,以参禅为第一义,这就要求茶人必须淡泊名利;而另一方面,对于道具,茶人们却惟名品是求,不惜斥巨资,甚至不惜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而道具却在茶人自身的追捧下价格一再高腾。道具的奢侈昂贵不是与茶道追求的质朴思想自相矛盾吗?

 对此,日本的茶祖村田珠光有一段独特的见解。在当时,最受重视、价格也最昂贵的是从中国传来的唐物道具。村田珠光认为,只有接触过唐物道具的华美后,才能品味出大和制道具的素朴与闲寂。珠光的?茅屋系名马相得益彰?的名言体现的也正是这一思想。

 村田珠光的后继者武野绍鸥引用一首和歌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看过盛开的鲜花与红叶之后才能领略秋的萧瑟之美。

 金森宗和在强调道具搭配组合的重要性时说得更为浅显易懂:在气派豪华的宅邸中,庭园里种植着松树、枫树,构筑一间茅屋,才会让人觉得饶有风味;而在满是茅屋的乡间,惟有构建两层的土石楼宇,才能凭借?质朴中的富贵?的表现手法引人注目。

 在茶会中使用的各种器物是茶道的道具,而茶道则是帮助人们修行的道具。从这一点讲,茶会和禅僧的打坐、诵经、行脚、默示、棒喝是等同的,属于修炼的过程,是参禅修道的方法。想来这正是茶道强调行事规矩、强调道具搭配并重视道具的原因所在吧。

日本茶道的茶器

 煮水壶和火炉

 一组得心应手的烧水器,可以带给茶人茶汤无限的灵感。所谓的?茶室四宝?中的玉书煨即是煮水壶,潮汕炉则是烧开水用的火炉。

 玉书煨为赭色薄瓷扁形壶,容水量约为250 毫升。水沸时,盖子?卜卜?作声,如唤人泡茶。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一般的茶艺馆,多用宜兴出的稍大一些的紫砂壶,多作南瓜形或东坡提梁壶形。也有用铁壶的,铁壶古朴、耐看,煮出的水为软水,口感较圆润、甘甜,用来冲泡茶品,可有效提升口感,不过铁壶提起来相当沉重。银壶煮的水,味道软甜,壶也不重,只是价格比较高。

 茶壶

 茶壶是茶具的中心,壶的大小、泥料、形制等亦关系到茶汤的香气和韵味。明代对壶器主张以小为贵,?壶小则味不涣散,香不躲搁?;许次纾在《茶疏?瓯注》中指出,银锡制壶有利茶汤,其次是内外施釉的瓷壶,可惜老瓷壶大多不耐沸水骤浇,瓷身易裂。而江苏宜兴砂壶虽深受当时的茶人推崇,仍需避免烧结温度不足,土气败茶。

 一把好壶,其口盖应紧密。选购时,先在壶里注入八分满的水,再以手指压住壶盖上的气孔,试着做倒水动作,若水流不出来,壶盖的紧密度便很高。除此之外壶的周身要匀称,壶口要圆;壶嘴、壶纽、壶把三点应对直,成一直线;拿掉壶盖,把壶倒放在桌面上,壶口与壶嘴要相平。出汤爽利,水柱要急、长、圆、挺,如果流速过慢,就会影响茶汤的品质;壶嘴的断水要明快干净,不滴水和不倒流。

 最重要的是,一把壶提起来是否顺手好用。我们每个人的手,大小、长短、胖瘦都不同,选壶时,自己的手握起来,感觉是否合适,有些壶的把手不好握,或者重心往前倾,难以操作,就不是理想的壶。在壶里注满水后,能够以单手平平提起来,缓缓倒水,出水的感觉很自在顺手,就表示这把壶的重心适中、稳定。

 壶承

 壶承本来的功用是为了保证席面的整洁干爽,承接淋壶的热水。淋壶的目的是为壶加温,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需要高温冲泡的茶叶,才用得上淋壶,此时须选用深腹的茶船,以便承接淋壶的热水。使用深腹的壶承泡茶时,要记得随手倒掉淋过壶的热水,不要把茶壶久浸在已经冷却的凉水之中,否则,不但使壶温下降,泡不出美味的茶汤,而且日久之后壶身会产生上下两截色泽。

 在冲泡一些无须淋壶的茶叶时,可自由选择各种质地、颜色、大小的浅碟或无边框的垫板来做搭配,以突出壶身的线条美感。有时,即使是墙角的一块石板,一把卵石,经由茶人悉心整理,也能搭建起壶的主舞台,就像佛陀脚下的莲座。

 盖碗

 盖碗亦称盖杯,是含盖、碗、托三件一式的茶器。清代北方流行花茶,茶汤容量较多,具保温功能的盖碗便发展起来。盖碗的口大,揭开碗盖,茶汤、叶形都能观赏得很清楚。饮时多以盖拨茶,可直接啜饮,还可以拿起杯盖,移至鼻端闻香。杯托则可以避免端茶烫手,托着杯托,使盖碗看起来雅致大方。当我们选购盖碗时,要亲自端起来试试,有时候过大的盖碗口径,手是无法负担的。同时试试盖子是否好拨动,这样在拨茶叶时,才可方便使用。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为求能浓淡均匀地分配每一杯茶汤而名之。也有称其为?茶海?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讥讽宝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是什么?

 选购茶盅应注意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壶大,因为茶盅用来混合茶汤,有时必须装入两泡茶,所以茶盅的容量要比茶壶大,以免有装不下的情形发生;茶盅的开口要选择大的,这样可方便茶壶往里注入茶汤;另外,如同茶壶一样,茶盅的出水也很重要,在倒茶至茶杯时,要考虑茶盅的出水顺畅,不会倒得到处都是。

 茶杯

 一杯令人感动的茶汤,是由各种微妙的因缘和合而成的,而茶杯的力量,足以改变茶汤的风味。我们用不同质地、颜色、形状、大小、高低、厚薄的杯子来品茶,茶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有时差距大得令人惊讶。但不论什么茶,若以好的杯子来品饮,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都会更加细致、丰富而迷人。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