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段落
白练腾空 烟波浩渺 绿水青山 名山胜川 崇山峻岭 表里山河 巴山蜀水 大好河山 山清水秀,层峦耸翠,重峦叠嶂,青山绿水,山水如画,山崩海啸,山长水远,山高水长,山光水色 千山万水 跋山涉水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高水长 山高水低 穷山恶水 水秀山明 山光水色 山明水秀 山清水秀 山明水秀 湖光山色 水软山温 崇山峻岭 青山碧水 万紫千红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迎风吐艳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蔚为壮观 玉宇琼楼 重峦叠嶂 山清水秀 湖光山色 绿草如茵 迎风吐艳 争奇斗艳 繁花似锦 桃红柳绿 明月清风 风清月朗
新疆有大片的棉花产地,为什么新疆的棉花质量很好?
极光形成之迷阅读附答案
极光形成之谜
①1950年的一个夜晚,北极夜空上方出现淡红和淡绿色的光弧,时而像在空中舞动的彩带,时而像在空中燃烧的火焰,时而像选在天边的巨伞?它轻盈的飘荡,不断变化着自己的形状,持续了几个小时。她多彩多姿,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绿,一会儿紫,变幻莫测。这就是美丽的极光。
②极光是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到地球两极上空,被地磁俘获产生的一种特殊光学现象。
③极光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但?极光之源?到底在哪里呢?极光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光现象为什么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
④科学家研究认为,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极光出现的频率与太阳活动有很大关系,极光就像太阳发出的电。太阳是一颗恒星,不断放出光和热。其表面和内部进行各种化学元素的核反应,产生出强大的、内含大量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物流。这些带电微粒射向空间,和地球外80~1200千米高空中的稀薄气体的分子碰撞时,由于速度快而产生发光现象。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大约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的最多,有人发现当一个?大黑子?经过太阳中心的子午线20~40小时候,地球上一定会出现极光。
⑤那为什么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呢?原来,地球本身是个近似以南北两极为地磁两极的大磁石。太阳送来的粒子流接近地球时,以螺旋形的运动方式飞向两个磁极。事实上,磁极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带电粒子流,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也能在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观察到极光。因为空气成分非常混杂,不同气体成分如氧、氮、氦、氖等在带电微粒流作用下,会发出不同的光,所以极光看上去多彩绚丽。有人从地球磁层的角度考虑,认为地球磁层包裹着地球,就像地球的?保护网?,使之避免遭受到太阳风辐射粒子的侵袭。但在南北极的上空,这张?网?并不结实,有较大的?间隙?,通过?间隙?,部分太阳风便会侵入地球磁层。由于南北极上空有?间隙?,因此极光现象多发生在两极地区的上空。
⑥但是,上述观点虽较好的解释了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却无法解释近地面附近出现的极光现象。一些人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地面附近的静电放电所产生的。据史料记载,离地面1.2~3.0米都出现过极光。有时人们在出现近地极光的地方,还能闻道臭氧的味道。
⑦因为许多极光现象与彗星明亮的尾巴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极光现象与彗星联系起来,这对认识极光有一定好处的。尽管极光之谜还没有完全揭开,但人类对它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也许很快科学家们就能告诉我们极光真正的奥秘。
19.选文第⑴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0.选文第⑵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1.请具体分析选文第⑷⑸段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3分)
22.选文第⑹段的加点词语?据史料记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23.选出下列有内容与选文不符的一项(
)(3分)
A.极光看上去绚丽多彩,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氮、氦、氖等不同气体成分在带电粒子流作用下,发出了不同的光。
B.极光现象多出现在南北两极,但在太阳喷发的带电粒子流非常强烈的年份,两极地区以外的一些地方也能观察到极光。
C.太阳活动是周期性的,其周期为11年。在太阳活动的高潮期,太阳黑子出现得最多。
D.极光形成之谜至今还没有完全揭开,启示我们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
19.描写了地球北极神奇而绚丽的极光现象,1分,引出说明对象?极光?, 1分,语言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计3分。
20.下定义,1分,科学准确严密地揭示了极光的本质特征。2分,计3分。
21.第⑷段写太阳活动是极光之源及极光形成的原因,1分,第⑸段写极光多出现在南北两极的原因;1分,第⑷⑸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⑶段内容一一照应,结构严谨,所以不能调换。1分,计3分。
22.?据史料记载?表明下文的内容有科学依据,起到限制的作用,1分,说明离地面1.2-3.0米出现过极光的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主观臆造的,1分,?据史料记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1分,计3分。
23.C.计3分。
丝路明珠?喀什 刘小方阅读附答案
丝路明珠?喀什 刘小方
①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远离海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喀什,是内陆干旱和极端干旱的典型区域,热浪里孤独的行者身影、茫茫戈壁中蜿蜒远去的碛道、瀚海沙漠中响起的驼铃等的确是前往喀什的常见景观;但事实上,绿意盎然的林木、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鸟栖息芦苇丛生的湿地、奔腾交错的河流同样也是喀什的风貌。
②越是靠近人烟辐辏的市镇,绿的面积与浓度就越大越高。喀什噶尔河自帕米尔高原而来,从西南向东穿越喀什境内,平均河宽40米,滋润和哺育了乌恰、疏勒、伽师等多个绿洲。叶尔羌河从东北的喀喇昆仑山山口而来,向西流经喀什并形成许多分支,浇灌出全疆最大的叶尔羌绿洲群。除此之外,还有提孜那甫河、克孜勒河、盖孜河、库山河、吐曼河等十余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在喀什大地上纵横流淌,区域内河水年径流量相当于黄河流量的六分之一。喀什,这个丝路上曾经最重要的国际商埠,正是因为诸水的环绕,才能延续千年的文明与传奇,并将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华丽转身,成为联通中亚、沟通世界的桥头堡。
③有水就有生命,冰川融雪所成之河在喀什干涸的大地上蜿蜒流淌。聪慧的先民们用淋洗土壤的方式排除戈壁盐碱地的盐碱,他们用砍土镘、箩筐等简陋农具,肩挑背扛地在盐碱地上开挖数百千米的排灌系统,用数年时间将盐碱地开垦成数万亩耕地,形成连片绿洲。
④100多年前,来到喀什的英国人斯坦因就曾惊叹于喀什人利用河水开垦浇灌出的大片绿洲:?因为气候干燥,所有这些沙漠田地之上的形态都呈现一种显著的整齐性,无论在任何地带,行人到处可以看到同样的小麦、玉米和棉田,微呈台状以便灌溉,同样的曲折小道,两旁植着白杨垂柳,同样的园亭或者果圃,出产和欧洲相同的丰富果品,足以诱致行人。?现在,没过人头的玉米田、齐腰深的棉花地、望也望不到边的西瓜田在高山冰雪融水的滋润下更加宽广。但要知道的是,与内地河流相比,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的来水特点,每年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水势凶猛难以驾驭,经常发生冲溃堤坝、冲毁农田的洪灾。干渴缺水的同时还得防洪抗洪,听上去匪夷所思,但这正是喀什人千百年来与水共生的真实写照。
⑤就此,斯坦因认为,?在那种分外干燥的区域里,因为气候的情形,只容许比较大的团体靠着组织极严密的灌溉制度才能生存,这种依靠秩序统治的定居民族特别适宜吸收和传达从远东以及西方来的文化力量?。原来,在这个干旱的大地角落,对水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灵动之景,还关乎生存,更关乎文明的存续。
(1)喀什成为?丝路明珠?的原因是什么?
(2)②段中的加点词是喻体。他的本体是什么?这样的修辞在剧中有何作用?
(3)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作比较 ,结合本段相关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4)把下面的语句放回到文章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C
烈日当空,在喀什郊外的绿洲行进,随时都能与甜美的瓜果相遇:西瓜个大味美,哈密瓜皮薄肉厚,桃子肥大多汁,干涩的环境里孕育出如此甜美的瓜果,不能不让人慨叹造物主的神奇,不能不让人感恩于这高山流水赋予的智慧与灵性
A.1段后 B.2段后 C.3段后 D.4段后。
答案:
(1)诸水的环绕、当地百姓对水的智慧利用.
(2)本体是喀什,生动形象地说明喀什地理位置的重要.
(3)作比较,100多年前喀什绿洲和现在绿洲相比,说明现在绿洲生机勃勃并且面积扩大了,喀什人对水的利用不仅是城市灵动之景,还关乎生存,更关乎文明的存续.(或作比较,内地河流与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的来水特点相比,说明喀什的河流有枯、洪期差异较大,洪水期水势凶猛.)
(4)C.
新疆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棉季节,又有不少人坐上了进疆的列车,成为了采棉大军的一员,各种采棉机械,也火热了起来。但就在40年前,新疆的棉产业还没有今日这般红火,全区棉产地只占全国产地的3%。是什么,让这个本与棉花无缘的地区,变成了中国的“棉都”呢?
新疆种棉花的独特优势
和水果一样,一朵好棉花也喜欢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的环境。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棉花,棉铃大、纤维长、颜色白,单体价值就胜于其他的农业产区。而在新疆少雨的环境中,棉花的蕾铃脱落和烂桃比例也很低,这意味着更低的次品率,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另外,广袤的新疆地广人稀,平坦的土地则为未来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这能进一步降低棉花的生产成本。在防虫害上,新疆封闭的地理条件和极端的气候,能阻碍病虫害跟随进入产区。
唯一的问题是水。但这也并不是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新疆建设兵团在进入新疆之后,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已经为新疆农业建造了一批人造的供水设施。再加上此后其他建设者的努力,到了1990年,新疆已有水库466座,总库容59亿立方米,可以灌溉5300万亩的土地。
(绿洲棉田)
这些灌溉设施的共同点是利用了新疆丰富的高山积雪资源。这是新疆这样的高海拔干旱地区最重要的水源,本就为新疆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内流河,是沿线居民生存的保障。和季风带极不稳定的雨水相比,高山融雪具有输水稳定的特点,很适应棉花生长的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新疆的棉产区已经形成了南、北、东三大主力片区。其中,南疆产区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天山南脉直到昆仑北麓的漫长C型区域内。它也是新疆棉花业当之无愧的C位,棉花年产量根据统计口径不同,占到了全疆的50~65%。新疆最大的单体棉产基地阿克苏产区,就位于这里。由于纬度较低,且光照条件好,天山和昆仑融雪带来的水分也足够充足,南疆的棉花总是第一个进入收获期的,9月底就开始陆续有采棉工进入这一地区。北疆的棉花特产,是质地细腻的超级陆地棉(细绒棉)和独具新疆特色的长绒棉。
新疆棉花是如何走上C位的?
其实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新疆的棉花田面积也不过数万公顷,和后来上千万公顷的规模相比不值一提。那时候中国棉花种植和纺织的真正主力,是长江黄河两条大河沿岸的产区。
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产棉区,光照条件好,灌溉方便,人口稠密,很适合小农经济下的棉花种植业。但长江流域也有自己致命的缺陷——洪涝灾害。比如在棉花曾经的重要产区湖北汉江流域,季节间降水量差距很大,7~8月的雨季降水很多,但到了秋季却没有降水。棉花对水分的敏感度比粮食高,在土壤水分过多时会出现烂花等现象,严重影响最后的收成,远没有生产粮食来得安全。另外,由于长江流域人口稠密,粮食压力很大,粮食的实际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到了80年代,棉花这种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不如粮食。
黄淮河流域平原也曾是棉花的主产区,尤其是河北南部、鲁西北一直到苏北平原的沿海地带。这些地区的共同点是盐碱化水平高,对粮食作物不友好,而棉花却偏偏可以耐盐碱,所以当地农民都倾向于种植棉花。
但北方平原的一大缺点是日照时间不足,而日照对于棉花纤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旱灾和病虫害也经常困扰这一地区,让棉花种植的安全性很低。随着华北治理盐碱化工作的不断展开,沿海地区盐碱地的比例越来越低,甚至有很多最终转化成了高产的粮田。
在80年代实行粮食双轨制(粮价严重下跌时国家高价收购)、棉花单轨制(始终单一定价)的情况下,农民们也就更愿意种植粮食,棉花种植也就收缩了。
于是从80年代国家力量退出经济生产序列之后,远在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在市场之手的调配下,肩负起了棉花生产的重任。
遥感技术为新疆种棉保驾护航
不仅仅是市场之手,遥感技术的应用也在切实维护新疆棉花企业、棉农的种植积极性。
在新疆,珈和科技与农业保险机构一道,将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到农业保险中,面向用户提供服务于农业保险评估、承保、定损、理赔等各个环节的精准数据。平台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数据尺度和识别能力,结合业务数据与历史数据,实现承保品种监测、灾害评估、勘察定损、理赔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可视化;提升农田承保覆盖面,降低农险承保风险;综合承保地块作物数据,优化理赔风险预警机制,助力保险机构合理配给理赔资金,有效解决农业保险领域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效率低下等问题。
2018年5月,巴州地区发生风灾,珈和科技对巴州尉犁县兴平乡的棉花地膜破损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定损。采用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相结合技术,快速、精准提取未受损地膜和受损地膜。
2018年6月,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沙雅县发生雹灾。珈和科技受托监测5100亩棉田,并在7天内确定受灾面积,快速提供灾害数据。
遥感技术在新疆棉田承保中,即帮助保险机构提高农业承保和理赔精度与效率,也为农民尽快获得保险定损赔偿提供帮助,为快速恢复棉花种植生产提供有利条件,也切实降低新疆棉花种植的风险、提高了棉花种植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新疆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最优棉花出产地,是与其独特的历史、经济、地理等因素有关;同时也离不开种植技术、遥感技术的发展;当然更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离不开新疆建设兵团和各族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