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国哪个省份人口最多?介绍一个省份的地方特色。

河南:

我国哪个省份人口最多?介绍一个省份的地方特色。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省份。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有回、蒙古、满、土家、壮、朝鲜等5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114.3万人。其中,回族95.3万人,仅次于宁夏、甘肃,居全国第三位。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呈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多的县(市、区)有5万多人,少的有200多人。全省有郑州管城回族区、开封顺河回族区、洛阳廛河回族区等3个城市民族区和21个回族乡(镇)。少数民族人口比例50%以上、绝对数500人以上的聚居村有555个。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把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省民委积极工作和组织协调下,先后出台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河南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等法规。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发文,制定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直10个部门提出了贯彻文件的具体措施。2004年9月,刘新民副省长又主持召开有24个省直部门及金融单位参加的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协调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帮助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涉及财政体制、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资源开发、科技进步、税收、信贷等诸多方面。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形势喜人。

民族经济有特点

民族经济结构调整日趋合理,产业发展规模化、集团化。2003年,3个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共实现生产总值69.2亿元,与1999年的41.2亿元相比,增长了68%。民族经济在一些县(市、区)已成为优势明显的经济增长点,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如沁阳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5%,2003年民族经济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全省民族区、乡(镇)第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9.2:41.49:49.31。产业结构除传统的皮革皮毛加工、清真食品产业外,还延伸到纺织、造纸、化学塑料、建筑、机械制造等产业,并已开始向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拓展,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全省少数民族企业总数达到24686家,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3.9亿元。制革、皮毛加工、清真食品等产业,已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生产基地、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如叶县马庄回族乡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畜产品集散地之一,被农业部专家称为“中国黄牛产品开发第一乡”。孟州市桑坡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皮毛加工基地;项城市丁集镇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皮革加工基地。企业的科技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水利设施、学校和卫生院等焕然一新。民族聚居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呈现勃勃生机。河南省在民族经济中,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帮助少数民族企业进行改制,帮助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民族聚居地区特别是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大力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沁阳市水南关回族村,14个村办集体企业曾一度陷入困境,通过改制,近几年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该省3个城市民族区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占60%以上。

孟州市桑坡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了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的“两头在外”。村里135家企业,有35家享受外贸进出口权。企业所需原材料的80%来自澳大利亚,该村可以左右澳大利亚对我出口羊皮的价格;产品80%远销美、日等18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该村年创产值7.2亿人民币,创汇3500万美元,上缴地方税收900多万元,海关税收6000多万元。2004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了桑坡村,对民族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开展技能培训,切实帮扶贫困少数民族。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河南省民委在孟州市桑坡村建立了“河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培训基地”。省民委安排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劳动力参加培训,请有关人员授课并在企业实习。用桑坡人的创业精神改变他们,用桑坡村的企业富裕他们。结业后,协调安排受训人员在桑坡村皮毛加工企业上岗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收入为400至500元。市、县民族工作部门也举办了一定规模的民族聚居地区农民就业培训。2004年上半年,共帮助安排1139名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在当地民族企业务工就业。

电脑农业有成效

河南省民委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地区电脑农业推广工作现场会精神,把推广电脑农业与民族聚居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作为帮助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加快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分别选择了襄城县颍桥回族镇、郏县姚庄回族乡、禹州市山货回族乡、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建立了电脑农业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烤烟和中药材种植及牛羊养殖示范点。2004年3月份,召开了全省民族聚居地区电脑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培训现场会。目前,全省已形成一个点面结合,种植业向多业辐射的电脑农业应用技术推广局面。

一年来,河南省民委采取思想启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政策拉动、机制推动等一系列措施,使电脑农业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电脑农业无公害蔬菜种植,建立了以园区为龙头,各村组大棚种植为龙身,群众零散大棚为龙尾的“一条龙”无公害蔬菜服务链条。形成了市场引导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目前,全镇有800多名群众从事大棚生产,并吸引了周边7个乡镇的群众主动到指导站接受指导和培训, 电脑农业已覆盖到3000多家农户。利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软件,指导农民种植无公害蔬菜,效益是传统种植小麦的30倍,与传统日光蔬菜温棚效益相比高出4—5成。丰厚的经济收入极大的鼓舞了当地干部群众依靠科技信息技术发展农业的积极性,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大大改观。镇里、村里闲人少了,寻衅滋事的没了,群众争建大棚、学种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到电脑农业指导站“点鼠标”、“问电脑”、“寻行情”的人络绎不绝。

禹州市山货回族乡是中药材种植大乡。该乡在种植集中区建立了电脑农业综合服务站,编制专家系统软件,设置了触摸式电脑显示屏。为方便对群众的培训,还设立了大屏幕投影仪。全乡目前已形成药商种植、公司种植和农户种植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乡里70%以上的群众从事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4000亩,其中联片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主要种植牛蒡子、丹参、板蓝根、菊花等10多个品种。禹州市政府和山货回族乡政府还积极与北京同仁堂集团、杭州杭白菊公司等国内多家知名制药企业联姻,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吸引资金、助农生产、解决销售。

广大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普遍认为,电脑农业帮助他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缺技术、缺市场信息的难题。“电脑农业把我们农民与现代科学技术拉近了,我们也变成了懂科学的现代农民”,“民委给我们带来了永远不走的老师”。襄城县颍桥回族镇的一位回族青年放弃了在城里多年的生意,回到村里,在电脑农业指导下改种蔬菜。

定点企业有发展

积极协调、落实优惠政策。目前,河南省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有39家。为加快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省民委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企业解决信贷资金。近几年来,协调各级农行共为少数民族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贷款45亿元。为落实定点企业贷款贴息政策,2004年3月,河南省民委、河南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贷款贴息制度和操作程序。仅2004年前三季度,全省定点企业贷款额达15.3亿元,落实贴息1098.5万元。

培育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中区。目前,河南全省共有各类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商户)达46000多家。通过多年的努力,民族企业呈现块状聚集,逐步实现由“散兵游勇”到集中连片、由独家生产到群体规模、由分散经营向区域经营的转变,发挥了群块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已形成项城市丁集镇的皮革加工、沁阳市的皮革加工、孟州市桑坡村羊剪绒加工、叶县马庄回族乡黄牛加工、开封鼓楼夜市清真摊群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产业集中区和产业带。在科技进步方面,河南的民族企业开始逐步克服“家族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的弊端,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沁阳市水南关村的河南中原制革有限公司高薪聘请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级技术专家12名,目前该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已达到88名。

产品也出现了王守义十三香、邦杰清真肉食、萧记烩面、天方方便面、大用分割鸡、永达分割鸡等全国或区域性知名品牌。

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河南省民族企业在党的政策扶持下,在各级民委等部门的帮助、引导下,发展壮大起来后,积极回报社会。他们承担社会保障、资助学校和贫困优秀学生、吸纳同乡和其他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沁阳市水南关村民族定点企业———中原制革有限公司承担了全村村民的口粮和福利,并安排村里的劳动力到企业工作,有能力的还安排到重要岗位工作。孟州市桑坡村的民族企业,也吸收其他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劳动力到企业工作。

发展资金解困难

深入调研、项目带动。河南省民委把对民族聚居地区的倾斜支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每年由市、县民族工作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对少数民族区、乡(镇)、村申报的项目考察论证,筛选上报。凡上报到省的项目,由省民委会同有关业务厅局共同研究,提出意见,由分管副省长和常务副省长签批,各业务厅局在年度投资计划中落实。南阳市淅川县一个深山少数民族村寨,长期吃水难、行路难。得知这一情况后,省民委主任和经济处长深入大山深处,步行15里到达该村寨调研,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帮助他们解决了吃水难问题。

几年来,中央、省两级政府扶持民族聚居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1.6亿元,修建县乡公路533公里,改善了12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解决了8.8万人饮水问题,新建改建校舍1.54万平方米,建医院、卫生院12所,邮电所3座,市级少数民族服务中心4所。这些项目改善了民族聚居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河南省民委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少数民族农户争取到小额贷款9971.9万元,扶持40517户少数民族农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清真食品加工业、运输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等,有力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

规范程序,科学管理。河南省民委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和省财政厅形成了上报项目联合审核、规模下达共同研究、竣工项目协同检查的良好的协作机制。明确划分了省、市、县三级民委和财政部门的工作职权和责任,规范了项目申报程序。

为加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他们要求项目施工所在地,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监督体系。

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管理水平。为提高干部管理水平,省民委从发展资金中列出一笔培训费,于2002年、2003年先后对全省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的民委主任进行全员培训。在省民委的示范带动下,市级民族工作部门也对民族乡(镇)、民族聚居村的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

许昌是不是中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吗

人口:约62万人

人口密度:711人/km2

邮编461200 区号0374

鄢陵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属于许昌市下辖一县级行政单位,在许昌东部,下辖7乡5镇,总面积 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人口62万人。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

鄢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311国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许亳高速也从此经过。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鄢陵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已形成纺织服饰、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加工等几大主导产业。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是鄢陵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历史文化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约8000年前,先民们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李白访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 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乾明寺塔、尹宙碑、曹操议事台,曹彰墓、许由隐耕处、许由墓、醉翁亭碑、兴国寺塔、甘罗古柏等。 周为鄢国,东周平王初改为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面积872平方千米,人口61.37万。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00毫米,无霜期215天。区域内已形成了酿酒、纺织、水泥、造纸等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体系。花卉为其特产,古有“花都”、“花县”之称,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产销基地。旅游景点是曹操议事台、兴国寺塔等。 鄢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这里既有许由隐居牧耕的古老传说、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记载,又有唐雎不辱使命的留风遗韵。其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这里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泉甘土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早在盛唐时代,鄢陵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更有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李白、苏轼、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莅鄢寻古赏花,留下千古传诵的绝唱。清代诗人汪琬曾有诗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

社会经济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畜牧业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鄢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址众多,有乾明寺、许由墓、尹宙碑、甘罗柏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生态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

发展农业资源型工业,走农产区工业化的路子,现已形成纺织、食品、建材、机电、化工五大主导产业。姚花春酒业集团,年产原酒10000吨,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国际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世界名优酒金奖。花都纺织有限公司、鄢陵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植丰全元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个数超万家,从业人员7.6万人,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供水充足,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优良,中原国际大酒店、花都庄园等涉外宾馆,环境优雅舒适;在县城311国道两侧,建有2.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水、电、路、通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目前区内已引进项目86人,投资总额达3.6亿元。城区南建立了大型箱包生产加工园区。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许由隐耕处、许由墓、尹宙碑、醉翁亭碑、乾明寺隋、兴国寺塔、甘罗古柏、曹操议事台,曹彰墓等。鄢陵县花卉、花木产业正以她独特的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朋友,鄢陵花卉产业以“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为媒介,向世界各地传播着她的魅力。来到鄢陵这块肥沃而娇美的圣地,既有踏入天堂之绝美,又有亲切自然之温馨。我们时时刻刻欢迎四海宾朋游中原万亩绿海,赏鄢陵七彩花博

发展规划

鄢陵地处中原腹地,位于河南省中部,辖7乡5镇,382个村,总人口60万,面积87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万亩,是国家确定的粮食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秸秆养牛示范县。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盛誉,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训化基地。近几年来,把花卉园艺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力实施“以化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目前,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总产值7.8亿元,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集散地。

审时度势,坚持把花卉园艺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来抓

鄢陵县是一传统的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农民以种植粮棉为主,随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粮棉大县的优势逐渐失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势必行。鄢陵发展花卉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良好的种植花卉的地理气候,适宜南北方各种花卉的生产种植,自古就是南、花北移和北花南迁的理想场所。二是种植花卉历史悠久,农民有种植花卉提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三是发展花卉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民种植花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花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花卉业效益迅速增长。四是花卉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花卉业是世界公认的20种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地建设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步伐的加快,使社会对花卉消费的需求猛增。特别是国家神话西部大开发,把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建设重点,更为发展花卉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鄢陵的优势在花卉,特色在花卉,潜力也在花卉。

优化环境

为确保“以花富县、依花名县”战略的实施,县里从加强领导组织,出台优惠政策,搞好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花卉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调动花农生产积极性,县里规定,凡在花卉生产销售区租赁或征用土地建园办场的,一年内缓征农林特产税和工商管理费,从第二年开始连续两年实行足额征收,全部返还;对花卉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和农户,可适当调整或减免粮油定购任务。县里还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花卉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花卉龙头企业和花卉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搞好示范带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都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花卉、研究花卉,指导花卉园艺业生产和产前、产中特别是产后服务。此外,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设立花卉园艺广告宣传基金,树立花卉名县的整体形象。在去年举办的‘99昆明世博会上,鄢陵作为河南省县级参展单位,获2银7铜的殊荣,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

调整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产品优势

针对粮棉大县的实际,县里提出,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花卉生产规模,把花卉园艺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建设“一区两带一廊”,建成了腊梅、桂花、菊花、月季等八大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地方特色花卉系列。依靠科技进行,实施名牌战略,组织力量对腊梅、桧柏等花卉进行系列开发,促进其成为在国际国内叫响的名牌花卉。目前,投资3000多万元的我国最大的腊梅研究中心正在建设,占地200多亩的腊梅基因库已经建起,引进、开发腊梅品种8个,拥有5万多株古桩腊梅和1万多盆盆栽腊梅,初步形成了集科研、生产、销售、观光为一体的腊梅基地。 培育龙头,走公司加农户的发展路子 加快花卉园艺业产业化进程,关键是要培育好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县里围绕培育龙头企业,按照 “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的原则,抓大扶强促龙头,集中力量上了一批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花卉项目,形成了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根据花卉流通规律,面向国内外,承揽园林规划,设计大工程、大项目,促使生产与经营衔接,实现集团化经营。在基地建设方面,国家有关部委看好鄢陵花卉发展,一批花卉重点项目在鄢陵落户。该县承揽的国家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项目和省科委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任务,已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30亩花卉产业化基地项已列入省政府重点工程和“十五”计划,9个子项目已开始动作。

依靠科技,提高花卉生产质量和档次

要使花卉园艺业上档次、上台阶,必须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走科技兴花之路。一是聘请知名花卉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组成花卉顾问团,指导全县花卉生产。二是通过与3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重点推广了组织培养、现代化温室、日光温室、冷藏保鲜等工厂化生产的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县职教中心常年开办花卉园艺班,聘请花卉专家任教,为各级各部门培养不同层次的花卉生产、花卉园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县里下大决心,实施花卉园艺人才培养、引进“百千万”工程,即引进花卉园艺业本科毕业生。

鄢陵县委、鄢陵县人民政府把花卉生产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部署,精心策划,强力推进,抓品牌,创效益,使鄢陵成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6%,于是,“江北花卉数鄢陵”闻名遐迩,平原绿化叫响神州,国家林业生态网络建设试点县在这里命名,国家林木无性系快繁基地在这里开创。

继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后,第四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鄢陵生态旅游节将于2004年9月26日在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隆重开幕。主题为“绿色·人文·环境”。花博园在原有博览会展区、腊梅文化展示区、名优花木示范区等13大功能区的基础上,对园内景点设施进行了不断完善、提高和新景点、设施的开发建设,投资建成了面积3200平方米的大型高标准室内展厅,花博园的花木展示、市场交易、生态旅游和科研开发等综合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

行政区划

鄢陵县辖5个镇、7个乡:安陵镇、马栏镇、柏梁镇、陈化店镇、望田镇、张桥乡、南坞乡、陶城乡、只乐乡、大马乡、彭店乡、马坊乡。县人民政府驻安陵镇。

安陵镇代码:411024100

2006年,辖11个居委会:西街居委会、新庄居委会、朱元庄居委会、唐庄居委会、高庄居委会、于寨居委会、轩岗居委会、苏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东街居委会、南街居委会。

马栏镇代码:411024101

2006年,辖1个居委会、43个村委会:小田庄、李孟居委会、马栏村、后纸坊村、前纸坊村、议台村、郭营村、岗口村、前杜郎村、碾韩村、梁老村、大田村、韩井村、后杜郎村、娄家村、支家村、东司家村、裴家村、吴家村、城王村、周营南村、周营北村、崔马村、乐陵岗村、苏家村、许庄村、牛北村、牛东村、牛西村、西小庄村、冯家村、南郑庄村、拐子村、姜庄村、蒲堂村、大路村、小路村、刁河村、胡中村、西章甫村、东章甫村、东杨庄村、胥庄村、北郑庄村。

柏梁镇代码:411024102

2006年,辖5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漆井居委会、王岗居委会、岗底张居委会、官寨居委会、辘轳湾居委会、柏梁村、贾庄村、圪_头村、姚家村、孟家村、大路王村、小王村、甘罗村、袁拐村、曹寺村、文范村、孔村、张坊村、南张坊村、陈家村、胡集村、湾子杨村、林家村、温寨村、黄龙店南村、黄龙店北村、安庄村、滕岗村、席黄村、党岗东村、党岗西村、马

陈化店镇代码:411024103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陈化店村、杨刘村、河西杜村、伍子村、马桥村、后杨村、张刘庄村、黄陵村、王岳南村、王岳北村、所村、东陈村、东明义村、西明义村、云汉村、西后杜村、西苏家村、苏庄村、西黄庄村、武庄村、常村、丁集村、刘庄村、河张村、赵寨村、前程村。

望田镇:411024104

2006年,辖30个村委会:望田北村、望田东村、望田南村、店东刘村、晋庄村、任庄村、前谢村、后谢村、袁家村、武岗村、蔡家村、靳屯村、蔺庄村、翟刘村、杜春营村、程甫还村、逊耕村、老范店村、赵岗村、李庄村、花庄村、黄家村、邱庄村、大王庄村、孙寨村、新色村、堤王村、边王村、和刘村、郭寺村。

张桥乡代码:411024200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新东村、潘庄村、夏堂村、北赵庄村、小寨村、东大王村、东许村、邓李村、罗庄村、陈楼村、张北村、张中村、张南村、后厦村、好汉庄村、康庄村、岗陵寺村、张庄村、南杨庄村、沙滩村、西许村、大宋村、和寨村、邵庄村、裴庄村、苏墩村、河岗村、后张村、后李村、水坑村、丁岗村、屈庄村、碱岗村、阎段村、冯岗村。

南坞乡代码:411024201

2006年,辖26个村委会:南坞村、卜寨村、卢庄村、北坞村、安头村、田庄村、屯南村、屯北村、秦岗村、耿屯村、关庄村、刘圪_村、杨树湾村、时楼村、柴庄村、岗苏村、周桥村、牛薛村、刘贾村、孙老庄村、裴毛庄村、南曹庄村、党庄村、前石村、彭庄村、程庄村。

陶城乡代码:411024202

2006年,辖27个村委会:陶南村、陶北村、明理村、南张庄村、郜庄村、仓头村、赵庄村、蒋寨村、前席村、南大宋村、东刘庄村、坡冯村、南孙庄村、胡庄村、三岗村、十室村、葛庄村、常庄村、追岗村、邢庄村、黄庄村、阎庄村、代张村、徐庄村、扶齐村、后路村、谷庄村、南耿村。

只乐乡代码:411024203

2006年,辖35个村委会:西只乐村、东只乐村、小营村、大营村、庄刘村、前曹村、王建平村、岗周村、小东村、罗寨村、常寨村、东店村、崔庄村、王庄村、王桥村、钱桥村、陈庄村、顺羊村、桥北张村、后杜村、南河张村、沈寺村、胡营村、袁堂村、郭刘村、刘英桥村、杨庄村、观台村、寺后李村、野岗村、司庄村、袁庄村、塔庄村、曹桥村、安赵村、寺东张村、谷庄村、赵庄村、寺后和村。

大马乡代码:411024204

2006年,辖34个村委会:大马村、龙马村、三道河村、西司家村、竹园村、前营村、后营村、高迁王村、大坡田村、二坡田村、赵拐村、太平岗村、马停庄村、吕梁村、王敬庄村、南丁庄村、大圣寺村、朱店村、朱庄村、靳庄村、伏村王村、瞿湾村、王店村、屈岗村、东葛村、西葛村、陈寨村、岳寨村、柳寨村、贤庄村、义女村、前张村、任营村、太子岗村。

彭店乡代码:411024205

2006年,辖40个村委会:彭南村、彭北村、探庄村、曹庄村、孙庄村、官庄村、李寨村、前栗园村、后栗园村、慕寨村、北陈家村、北吴家村、洪沟村、殷坡村、王铁村、韩老村、孟庙村、郜村铺村、霍刘庄村、油坊村、赵家村、北姚庄村、新范家村、南岗村、后肖村、瓜张村、代岗村、谢坊村、刘拐村、黑刘村、北新庄村、李家村、范家村、古城村、前步村、张店村、蒋庄村、凤岗村、田岗村、东庄头村。

马坊乡代码:411024206

2006年,辖41个村委会:马坊寨村、钦桥村、晋南村、晋北村、马坊集村、马贡村、岗河沿村、周陈桥村、左岗村、袁坡村、徐坡村、谷楼村、稻梗村、老梁村、北常庄村、汪楼村、解岗村、程岗村、胡庄村、段庄村、营岗村、卜岗村、姚庄村、前陈村、北丁庄村、前杨河村、后杨河村、朱河村、寺拐村、前彪岗村、后彪岗村、骆家村、北姚家村、孙村、汪庄村、刘桥村、二郎庙村、前白村、丁桥村、半截岗南村、半截岗北村。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鄢陵县上榜。

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鄢陵县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0年6月,鄢陵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鄢陵县榜上有名。

2020年3月,鄢陵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名单。

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9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榜,鄢陵县位列第74名。

202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鄢陵县为2019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9年11月,鄢陵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3月,鄢陵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4年,鄢陵县位列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100名。

你好,有我国花卉产业“晴雨表”之称的许昌,目前已是全国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在花卉市场上,“鄢陵价格”已经成为全国标志性价格之一。

许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311国道、107国道为轴线的两大花卉苗木长廊,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5万亩,拥有各类花木公司800余家、花木生产专业村122个、花农22万人、花工1.7万人、花商8000多人,形成绿化苗木、盆花盆景、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年产值达33亿元,产品畅销27个省(区、市)。下一步,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许昌市将把花木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花都”。

以上供您参考

希望能帮到您

还望采纳

谢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