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的理化指标
标准无疑是企业进行生产和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看似是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枯燥数据,但这些数据的背后却是严格的技术要求和体系保障。它们不仅仅是专业检测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合格判断的依据,同时也是消费者保障自身选购安全的有力武器。一项新标准的出台或是对标准中指标的了解及正确认识,都将帮助你选择到更安全、更健康的产品,对于食品尤为如此。
强制性国家标准《果冻》(GB19833-2005)中对果冻的理化指标除了规格的要求外,还作出了可溶性固形物、二氧化硫残留量等指标要求。对其他指标如铅、总砷、铜等也有相关要求。
可溶性固形物: 果冻可溶性固形物是衡量果冻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反映产品中糖含量的多少,如果产品的可溶性固形物不合格,说明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着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可能用人工合成甜味剂代替食糖的现象。国家标准规定各类型果冻产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少于15%。
二氧化硫残留量: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指标,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是硫磺、亚硫酸盐等还原性漂白剂,具有漂白和抑菌作用,果冻中的二氧化硫残留主要来自原料白砂糖和卡拉胶、甘露胶等食用胶。国家标准规定,原料白砂糖和食用胶中允许添加二氧化硫,果冻中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不得超过100毫克/千克。
砷、铅、铜: 这3种元素都是在自然界及食品中广泛分布的以及对人体有较强毒害作用的金属元素,具有很强的富积性,对各组织有毒性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肾脏。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铅的易感人群。各国对食品中的铅、砷、铜含量都有严格的控制,1973年FAO/WTO确定的17种最优先研究的食品污染物中,砷排在第二位。果冻卫生标准规定,果冻中总砷、铅和铜的含量分别要≤0.2、≤1.0和≤5 毫克/千克。
菌落总数: 是指单位食品中的细菌个数,包括各种细菌种类。食品中细菌来自食品产、储、运、销各环节的外界污染,食品细菌的数量表示食品清洁状态,由于细菌通过自己产生的酶分解食品成分物质,因而食品细菌数量越多,越能加速食品腐败变质。果冻卫生标准规定,菌落总数不得超过100个/克。
大肠菌群: 来自人和动物粪便,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示该食品曾受到人或动物粪便污染。由于大肠菌群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所以它也是食品一般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的来源与肠道致病菌相同,因此食品中大肠菌群含量越多,间接表示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食用后,就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果冻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30MPN/100g。
致病菌: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葡萄球菌。果冻卫生标准规定,致病菌不得检出。
霉菌: 有很多种,有的甚至会产生霉毒素。食品中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与产毒的主要条件,25~30℃是大多数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受到霉菌和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引起食品变质和食用中毒。果冻中的霉菌主要是受环境中的霉菌污染或保存不当引起霉菌繁殖。国家标准规定,果冻霉菌计数不得超过20个/克。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果冻中允许添加的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山梨酸)、甜味剂(安赛蜜、甜蜜素)和人工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亮蓝)。国家标准规定,果冻中山梨酸不超过0.5克/千克、安赛蜜不超过0.3克/千克、甜蜜素不超过0.65克/千克。6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使用量分别不超过0.05、0.025、0.05、0.025、0.025、0.025克/千克。
感官: 自然就是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感知食品的特性。果冻应具有其应有的色泽、风味、无其他异味、无外来杂质。凝胶果冻呈凝胶状,脱离包装容器后能基本保持原有的形态,组织柔软适中;可吸果冻呈半流体凝胶状,能够用吸管或吸嘴直接吸食,脱离包装容器后,呈不定形状;果冻中添加的果肉或其他食用固体原料应具有正常的组织形态。
标签: 标签检查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产品执行标准号等。凝胶果冻必须在外包装正面的明显位置处,标示安全警示语和食用方法,且文字高度应不小于3毫米。
规格: 杯形凝胶果冻杯口内径或杯口内侧最大长度应≥3.5cm长杯形凝胶果冻和条形凝胶果冻内容物的长度应≥6.0cm,异形凝胶果冻的净含量应≥30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