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下猪有奶发烧后没奶了怎么办
,,,母猪产后无乳或少乳,尤其是出现发烧现象,这是产后炎症造成的。母娩康,清宫消炎提高初乳量。河南 拜特威 生物 技术 有限 公si 。产后当天开始饲喂,连喂3-4天。
农村养猪户总结了很多催奶方法可以采用:
1、用鲜黄瓜藤洗净切碎榨汁,放在豆浆中煮烂,每天喂2-3次,可下奶;
2、用黄花与面粉、碎米煮汤喂母猪,连喂几次可下奶;
3、用豆浆或米浆加泥鳅或田螺煮熟喂母猪,连喂数次,效果很好;
4、羊肉砌碎煮烂,连汤一起喂母猪,2小时内可下奶。 ,,,,,
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可能是猪瘟或猪蓝牙病。
猪瘟:
临诊症状: 体温升到40.5 ~42℃,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粪呈羊球状,污黑色,后腹泻;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发炎,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泌与腹泻交潜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吊,精神萎靡。行走不稳,或不能站立。一般病程可达20天以上,最后,最后衰竭死亡,死亡居多。
防治方法: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结合的办法,用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毫升。注射后第四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1年。要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②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③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中传播疫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告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④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及管理用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⑤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确诊,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
猪蓝牙病
一、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主要侵袭繁殖和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仔猪断奶前高死亡率、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三大症状。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少数母猪(1-5%)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木乃伊、死胎和病弱仔猪,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少奶或无奶。
仔猪特别是吃奶猪,死亡率很高,可达80%以上。临床症状与日龄有关,早产的仔猪出生时或数天内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后躯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症状,有些下痢、关节炎、皮肤有斑点。
育肥猪体温可升高至41℃左右,食欲明显减少或废绝,多数全身发红,呼吸加快,咳嗽明显,个别病猪流少量黏鼻液。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死亡率较低。
种公猪发病时症状轻微,持续时间短,但精液品质下降,死精增多。
二、防疫措施
(一)猪蓝耳病发生场(户)的综合防疫措施
1、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尸体。养猪场(户)要及时通过深埋、焚烧等无害化方法处理死胎、死猪,严格控制病猪的流动,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2、开展紧急免疫工作。从省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看,蓝耳病疫情中常同时伴有猪瘟发生,有蓝耳病存在的地方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明显下降。因此,要加强猪瘟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户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时要保证质量,可适当增加剂量,注意接种消毒,防止免疫失败或人为传播疫源。另外,根据各场实际,积极做好口蹄疫、猪气喘病、猪伪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规模饲养场建议使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3、积极做好对症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可用下列方法减少损失。母猪分娩前20天连用数天水杨酸钠或阿司匹林等抗炎性药物,以减少流产。母猪分娩前后各一周喂服氟甲砜霉素或支原净+金霉素,以减少细菌性继发感染。对发病母猪,应推迟一个泌乳期配种。对初生仔猪可补给电解质、葡萄糖,对仔猪断奶前后、转群等,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金霉素、土霉素等抗菌药物,及时淘汰、无害化处理无治疗价值的病仔猪。对年龄较大的发病猪,可用安乃近和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4.加强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实行带体消毒,保持饲养用具的清洁,减少饲养密度,通风、降温,改善猪舍环境。调整日粮,对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青绿饲料,提高维生素含量5-10%(其中维生素E可提高100%,生物素可提高50%),矿物质5-10%(Fe、Ca、I、Se、Mn),注意氨基酸平衡。
5.防止猪群流动。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停止从外地购猪,隔离治疗病猪,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动,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二)猪蓝耳病未发生地区的综合防疫措施
1、疫苗免疫。用猪蓝耳病疫苗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2、种源控制。严禁到猪蓝耳病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
3、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严格消毒制度,每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善猪舍环境。
4、加强猪瘟、口蹄疫等的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根据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程序及时免疫。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一、保证环境良好
猪病一般分场内与场外,有些疾病是由场外带进来的,有些病是场内业已存在的。猪即使带有细菌或病毒,但并不总是表现出疾病。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整个群体与管理、环境、营养及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保持均衡时,就不会有疾病发生。然而如果猪遭受应激,如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或饲养质量不佳时,存在的病原会大量繁殖,猪就会发病。所以,制定或保持良好的猪场环境是阻隔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合理分群,全进全出
合理分群是现代养猪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猪应该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分群饲养,以确保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率。对于种公猪,应该坚持单圈饲养。对于母猪,在空怀期或妊娠前2个月~3个月可以按照每圈2头~4头的规模混养,但产前1个月和哺乳期则必须单圈养,怀孕母猪与空怀母猪不能关在一起。哺乳期和保育期的仔猪最好同窝组群饲养。生长育肥猪按每圈8头~12头混养,同圈饲养的猪体重大小相似,差异不要超过5千克。生长育肥猪不能随便并圈、合群。为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有必要施行全进全出的原则,可以使猪圈得以空出后清洗和消毒。
三、制定完整的免疫程序
对危及猪场的本地区内多发传染病进行疫苗注射,并制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应包括防疫种类、时间、疫苗剂量。
不同猪龄生猪的免疫程序参与表
注:①括号内的病根据各场情况决定防疫与否;②同种病由于疫苗种类不同,防疫时间会有差别,应按产品说明书使用;③有的地区口蹄疫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需常年防疫。
四、做好驱虫工作
药物驱虫也是保健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有新购猪要进行一次驱虫,母猪进入分娩舍前1周~2周在妊娠舍驱虫,防止把虫卵带入分娩舍感染仔猪。仔猪到60日龄时要驱虫,以后每六周驱虫一次。成年公母猪及后备猪至少每季度驱虫一次,或根据粪便及刮耳检查疥螨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驱虫。另外,从肉品卫生角度讲,要注意药物的残留期,特别是对即将上市的猪,不要滥用药,以避免公害。
五、生产记录
生产记录就是记录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对猪舍温度、湿度、种猪产仔、配种工作,饲料、饲喂以及防疫治疗过程和化验检测结果等进行详细记载。它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为后备猪的选留提供依据,为改善生产管理措施指明方向。
猪场发生疾病时怎样处理?
即使科学防疫、严格管理,有些病是由于空气传播,有些新病突然发生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因而猪场发生疾病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把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利益,也涉及猪场所在地区养殖业的安危。当有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烈性传染病时,饲养人员要及时报告场长,然后迅速报告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并保留病死猪供剖检化验使用。待主管部门认可后再进行治疗,预防注射,同时做好场地消毒、病死猪及粪便处理等工作。发生一般传染病时猪场要由了解病情的人送检死后不超过六小时的尸体,同时还要送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猪。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4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