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宋明的研究领域

1. 蔬菜遗传育种

宋明的研究领域

主要是针对观赏蔬菜、芥菜等作物,开展包括种质资源特性与分类、主要性状遗传规律、抗性评价和品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包括萝卜种质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构建、芥菜以及南瓜属种质资源的遗传聚类等。曾先后在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并在项目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采用传统育种途径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对甘蓝自交不亲和性、甘蓝雄性不育性等进行了研究。作为主研人员,甘蓝新品种选育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我们课题组选育出一系列的甘蓝新品种,其中三个品种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个品种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所获部分科研成果收录在方智远院士主编的《中国蔬菜抗病育种研究进展》当中。

2. 蔬菜生物技术

一方面主要是蔬菜作物器官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小孢子培养,离体诱导和种质离体保存等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涉及的蔬菜作物有甘蓝、芥菜、观赏蔬菜、芋头、生姜、大蒜、西瓜等。运用组织培养学和现代生物化学等技术,从细胞水平、生化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等研究了西瓜、生姜多倍体的诱导、观赏茄花药花粉培养、甘蓝耐草酸变异体的超微结构和酶活性变化、应用均匀设计研究电场刺激及培养因素对甘蓝原生质体分裂频率的影响等。其中部分成果参编到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当中(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另一方面主要是包括分子标记,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等蔬菜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先后运用RAPD、SSR、AFLP、SCAR等众多分子标记方法对芥菜、甜瓜、南瓜等蔬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黄瓜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等多方面研究。

3. 蔬菜种子工程

主要是对种子生命规律和调控、种子老化与活力提高机理、种子贮藏寿命及机理等多方面种子工程课题开展了研究。涉及的蔬菜作物有甘蓝、芥菜、大白菜等。包括提高甘蓝种子活力的方法与机理的研究,大白菜种子人工老化及劣变的生理生化分析,PEG、CaCl2和维生素C对大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芥菜种子贮藏寿命及其机理研究、甘蓝种子贮藏过程中种子活力变化的分子机理等。对蔬菜种子工程的研究已经在生理生化水平变化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上、起关键调控作用物质的细胞显微定位上、分子水平上等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了大量的较为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参编到全国统编教材《蔬菜种子生产原理与实践》当中(农业出版社,1993)。

一、发展过程

我国蔬菜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悠久。在蔬菜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方面,在汉代《汜胜之书》中就有关于选留种株,种果和单打、单存等选种留种方法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论述种子混杂的害处,以及主张穗选,设置专门留种地和去劣等选种、留种方法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关于蔬菜选种、留种的经验。但真正开展科学的蔬菜育种工作历史并不长。20世纪40年代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及农事实验场开展蔬菜育种科研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蔬菜育种工作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建国以来蔬菜育种工作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上采用的蔬菜品种主要是地方农家品种。20世纪50年代初,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科学研究所及园艺所设立蔬菜研究室或蔬菜研究课题,逐步开展蔬菜科研工作。1955年中央农业部发出“从速调查搜集农家品种”的指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蔬菜地方品种的搜集整理工作,许多地方还编印出版了蔬菜品种志。该阶段可以说是新中国蔬菜育种工作的起步阶段。当时的蔬菜种子生产是家家种菜、户户留种。由于留种技术的限制,造成种子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因而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异花授粉蔬菜作物,由于户户留种无法解决隔离问题,品种混杂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第二阶段——1958~1978年。1958年农业部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种子工作方针“四自一辅”,即每个农业社都要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在该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种子工作有了较大发展。1958年还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双重领导的蔬菜研究所,此后全国各地区也相继建立了蔬菜研究所或蔬菜研究室,在全国形成了蔬菜科学研究的体系。该阶段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引种和选择育种等途径为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部分科研单位开始进行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配制和推广了少数一代杂种,20世纪70年代以后,蔬菜杂种优势的利用迅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一大批优良甘蓝、白菜、萝卜的自交系和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和雄性不育两用系,番茄、甜椒的雄性不育系及黄瓜的雌性系等,这些材料的育成,大大促进了我国杂种一代蔬菜种子的大规模商品生产。新培育的各种蔬菜良种和一代杂交种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津研系统黄瓜对丰产和稳产起了显著作用。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候锋等科研人员从1959年开始进行黄瓜新品种选育工作,育成了津研1号、津研2号、津研3号,津研4号等高抗黄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品种,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迅猛发展,蔬菜育种工作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育种理论和育种方法的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进展。科研工作者对蔬菜作物的一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多倍体诱导、辐射诱变、克服远缘杂交困难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特别是在组织、细胞培养方面,我国较早地通过花药培养获得了茄子、白菜、番茄、辣椒等的单倍体,马铃薯、大蒜、草莓等作物的组培脱毒,甘蓝、芥菜、石刀柏等作物的离体快繁均获得成功。对于亲本材料的保纯和繁殖、克服自交不亲和性及简化杂交制种手续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同功酶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均应用于蔬菜育种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耐贮藏的转基因番茄,抗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等转基因蔬菜品种的研究均已获得成功。

二、现状

(一)育种科研体制

我国的育种科研体制,从新中国建立后农业科研院所的组建开始,就属于政府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分别属于中央,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各农业院校,各地市级政府及各县级政府。多数农业科研单位都在从事包括蔬菜作物在内的各类作物育种工作,有一些县级农科所也承担科研任务。我国育种科研单位由于其事业单位性质,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受各级政府管理,日常工作由政府所任命的科研院(所)长负责。各科研单位的各项具体科研活动则由所在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这种科研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过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原体制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小部分民营农业科研机构开展蔬菜作物育种工作。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原为事业单位性质的育种科研机构正在向企业单位性质转化。

(二)目前的主要研究课题及育种方法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蔬菜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蔬菜育种研究内容广泛,育种目标多样化,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①蔬菜高品质育种;②蔬菜抗病虫育种;③蔬菜抗逆育种(耐热、耐冷、耐盐等);④适于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品种的选育;⑤蔬菜丰产育种。目前所采用的蔬菜育种方法多种多样,一方面传统的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等仍占有一定地位,另一方面现代育种方法在新品种选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生物技术如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RAPD技术、RFLP技术及转基因技术等在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并应用于育种过程。另外,杂种优势的利用是目前最重要的育种手段之一,杂种F1代种子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2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