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沥村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塘沥村委会利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侨乡条件,发挥集体智慧,推行优惠政策,贯彻两个轮子齐启动的做法,积极招商引资办厂,于是各类来料加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应运而生。
1980年,塘沥大队利用原来农具服务站的旧房子及养猪场办了一间布朴厂,挖了第一桶金。 1982年,塘沥大队自建300平方米的石棉瓦厂房,办了第二间厂──塑胶五金电子厂。在私人住宅刘肖芸家办了一间车衣厂,在大队砖瓦房办了一间胶花厂。1984年,塘沥乡政府自筹资金建了5000多平方米厂房,办了第三间较具规模的塑胶综合厂。1987年,芦竹田村,贷款240万元,自建12000平方米的较大厂房,办了一间塑胶制品厂。碧湖村在对面墩办玩具厂,凤凰围村也自筹资金在相思坳办了一间近2000平方米的五金厂。 1990年,正合村,推平岭背山丘,建了十几间铺位,出售铺位换回一批资金,并向银行贷款,建了一间颇具规模的益宏纸品厂。
此后,村委会和各自然村小组两级各显神通,自1990年后又陆续办成了一批工厂,如碧湖塑胶玩具厂、佳景成衣厂、合丰纸品厂、金石玩具厂、利达五金厂及凤凰围、正合村的新华工业区、村委会的冠亚皮件厂、全尉陶瓷厂、芦竹田村福民工业区、碧湖村沙径工业区、楼厦村的老虎山、青塘面工业区等等。
至2004年底,整个塘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工厂企业70多家,其中不少是港商、台商的合资或全资企业。在对外引进的企业产品中,有塑胶、五金、制衣、玩具、鞋业、电子、纸箱、陶瓷工艺、电器、装饰品、手袋、家私等,产品远销香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墨西哥、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地。现在的塘沥基本上已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中心的繁荣城镇。
在众多工厂企业基础上,突出抓了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
一是金凤凰工业区。占地160万平方米,属塘沥村和楼厦村、凤凰围村管辖的土地545333平方米,三村占总股份的21.65%。其中塘沥村小组占10.65%,楼厦村小组占6.46%,凤凰围村小组占0.928%。该工业区地处东深河东岸,原来只有一条狭小的机耕桥接通西岸的东深公路,交通受阻,要开发这块土地,人们只有望河兴叹。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深化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南粤大地,这块未开发的黄金宝地才获得新生。是年,由凤岗镇政府策划,联络塘沥、黄洞、凤德岭三个管理区合办金凤凰工业区。经过十年的努力,已初具规模。而今,一座6车道的金凤大桥横跨东深河东西两岸,以衔接东深公路。大桥东边延伸2公里的金凤大道直抵工业区边缘的南门山下。园区内厂房林立,港商、台商纷纷前来投资设厂;商业一条街,两边五、六层高的商住楼宇对称排列,有200多户铺位,已有不少商户开张营业,一个多功能的园区经济崭露繁华景象。医疗及文娱设施以及金凤凰小学等文化设施也已逐步配套,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这个工业区2003年开始有了收益分配,其中塘沥村小组分配所得64万元,楼厦村小组分配所得38万元,凤凰围村小组分配所得5万元。2004年又比上年有所增加。
其次是宏盈工业区。该工业区地处原来的树板桥、马甲窝、红石桥一带,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属塘沥村70373平方米、正合村141807平方米、芦竹田村130529平方米,三个村管辖的土地一共有35万平方米,占工业区总面积的38%。这块沉睡在龙平公路西北面的处女地,是90年代乘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给惊醒起来的。1993年由凤岗镇府牵头由塘沥村委会与雁田村委会、凤岗居委会合作,共同筹建大型工业区。经过十年努力,现已建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城。6个外商集团包揽了全部工业区。2005年实现收益分配。塘沥村分配11万元、正合村分配22万元、芦竹田村分配20万元。
三是位于芦竹田的福民工业区,占地35万平方米,2000年以来,已有4间工厂投产。2005年在政府支持下十几间工厂拔地而起;四是碧湖生态工业园,占地80万平方米,是2003年镇政府与塘沥村委会共同筹划开发,修筑了3公里6车道公路,东至凤德岭上河,与东深公路相接,西至五联光头岭,2005年底竣工,该园区2005年开始招商引资,协议签约达50000平方米。
塘沥地区的工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到2000年前后,已经发展为“满天星斗”(众多工厂企业)和“两轮明月”(金凤凰工业区与宏盈工业区),基本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跃。由于生产方式的转型,塘沥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质的变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