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正是萝卜生长季节,也是生长发育最关键时期,也是萝卜病虫害发生盛期,同时也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最佳时期,下面介绍萝卜病害防治技术。一、萝卜霜霉病萝卜霜霉病是真菌性病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病菌从下部叶片向上扩展为害,发病叶片开始出现不规则褪绿黄斑,后扩大为多角形黄裼色病斑,湿度大时,叶背或两面长出白霉即病原菌,严重时病斑连片,致叶片干枯。
防治方法:
1、预防:
选用抗病品种,如王岗红、鲁萝卜一号。精选种子:无病株留种。2年以上轮作,适时播种,不宜早播,早间苗,晚定苗,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病力(可以使用喷洒叶面肥来增强植株健壮,一般用氨基酸类叶面肥即可)。
种子消毒: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
2、药剂防治:
在中短期测报的基础上,做好田间调查,发现中心病株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药剂有: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还有常用的雷多米尔、杀毒矾百菌清、甲霜灵锰锌等。
二、萝卜黑斑病
萝卜黑斑病是真菌性病害。症状,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不规则形深裼色病斑,周围组织略褪绿,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缘上卷,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
1、预防:
精选种子,无病株留种。轮作可采用2年以上轮作,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病力(可以使用喷洒叶面肥来增强植株健壮,一般用氨基酸类叶面肥即可)。
种子消毒:可用50%福美双、40%拌种双、7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扑海因等拌种,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防治,主要使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还有常用的百菌清、甲霜灵锰锌、扑海因等。
三、萝卜黑腐病
黑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主要为害叶和根,叶片感病叶缘呈“V”字形病斑,叶脉变黑,叶缘变黄,后扩展到全叶。根部感病后,导管变黑,内部组织干腐,后形成空洞。田间多与软腐病并发腐烂。
防治方法:
1、预防:
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1--2年轮作。适时播种,不宜早播。种子消毒:采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用水洗净后播种。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防治,可使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3000---4000倍;DT500--600倍。
四、萝卜白锈病
萝卜白锈病是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期叶片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淡**斑,后病斑呈白色稍隆起的小疱,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孢子囊,严重时病叶枯黄。
防治方法;
1、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1--2年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田间菌源。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可使用:40%甲霜铜可湿性粉600倍;25%甲霜灵可湿性粉1 000倍;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5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500倍。
五、萝卜根肿病
症状:根部形成肿瘤,并逐渐膨大,导致地上生长变缓,最后植株变黄枯萎而死。
肿瘤形状不定,主要在侧根上,主根不变形,但体形较小。
防治方法:原则上,发生些病严重的地块,最好不要再种萝卜。
l、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6以上年轮作。改良土壤,整地进施入石灰,调至微碱性。
2、40%五氯硝基苯拌种,按种子重量的0.3%,也可以制药土于播种时施入播种沟或定植穴中。
六、虫害防治
1、蚜虫:俗称腻虫,吸食植物汁液为害,并传播病毒。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快,危害严重。药剂防治选择5%除虫菊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20%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倍液等。
2、菜青虫:为菜粉蝶的幼虫,主要为害叶片。菜青虫幼虫三龄前食量小,抗药性差,药剂防治以幼虫三龄前防治为宜。药剂防治选择10%除尽悬浮剂1500倍液,或2.5%莱喜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
3、钻心虫:以幼虫为害,后期钻蛀为害造成根部腐烂。温度降到20~C,空气相对湿度超过75%以上时幼虫会大量死亡。药剂防治选择5%除虫菊素乳油2000-25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500-1000倍液等。
4、黄条跳甲:成虫与幼虫均造成危害。成虫咬食叶片,幼虫为害根部,萝卜肉质根受害后最后变黑腐烂。药剂防治选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喷布叶面或灌根。
(作者单位:152100黑龙江省望奎县火箭乡政府)
成都市蔬菜生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蔬菜花色品种多样,有80多个种,300多个品种,形成了以三大季为主的间套作和多次作形式,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初期,由成都市第一农科所和西南农学院园艺系分别对成都市近郊的蔬菜栽培制度进行了调查,在80年代初期的调查中发现成都蔬菜间套作的形式有上百种,分为架子间套作和平地间套作两大类,其中架子间套作类型较60年代更趋复杂,从中总结出10种主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间套作类型,最高熟次可达一年六熟至八熟,复种指数达4.5~6.1 ,较60年代初的4.0~5.0的复种指数有所提高,每667米2产量9200~12000千克。平地间套作13种,其中菜粮间套作4种,常见的间作形式有:平坝区:①油菜+茎用芥菜→水稻,②苕子+萝卜→水稻;丘陵区:①麦子+芥菜→玉米+红苕,②胡豆=红油菜=玉米=红苕。(注:苕子、红苕均为四川方言,苕子即绿肥作物紫云英,红苕即甘薯;“+”表示间作,“=”表示套作,“→”表示整地后换茬。下同。)粮菜间套作形式较60年代未有多少变化,且面积很少,分布于农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近郊以蔬菜生产为主,远郊以粮食为主,郊区农村截然划分为常年性蔬菜生产基地和粮区。在1981年,成都市有常年菜地2100公顷,保证成都市近130万人蔬菜供应,人均菜地仅16.7米2,每667米2产量5000千克。为了保证蔬菜周年供应,必须搞间套作等多次作形式,提高复种指数。这种蔬菜栽培方式虽在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里对保证成都市蔬菜供应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蔬菜基地常年单一种菜,同科、同种蔬菜间不易轮作,更不能实行粮菜轮作、水旱轮作,使菜田的生态发生变化,近郊菜地一些蔬菜病虫害严重,如番茄病毒病、晚疫病、冬瓜枯萎病、姜腐烂病已成为毁灭性病害,因而使近郊蔬菜产量下降。
同时在成都市中、远郊的农区的耕作制度是平坝一年两熟,丘陵麦玉(米)苕两年三熟,总的气候条件是三季不足两季有余,秋闲田(土)面积大约44万公顷,而稻、麦(油)茬口间(60~80天)的复种轮作潜力很大,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这一部分生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第一、第二农科所和各县、区农技推广部门在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广地膜和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设施,大力开发早春和秋季温光资源,充分利用稻麦(油)两熟间隙约占全年20%左右的积温(1000~1300℃的积温),及油菜移栽后10~12月油菜开盘封行前的行间空隙的温、光、水、气等资源,采取正、增、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发展水旱粮菜轮作的稻田新三熟制,在农区发展蔬菜,取得了较好的效益,面积逐年扩大。耕作制度改革的关键是采用生长期短的早熟稻麦(油)品种,缩短占地时间,以腾出土地栽种蔬菜,将两熟变为三熟。这样虽然粮食产量略有减少,但增种了一季产值高的蔬菜,全年算总账,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