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有哪些介绍?

从第七王朝开始,古埃及举国陷入一种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之中。各州州长拥兵自重,相继各自称王。他们效仿第五、六王朝国王们的做法,把地方神的名字放到自己的名字中,以期得到诸神的保护。他们不再受制于人,而成为独立王国的君主。当然他们也不满意自己的狭小领地,而一直进行着抢夺和厮杀。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十王朝才告结束,史称“第一中间期”。

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有哪些介绍?

根据曼内索残篇23记载,第七王朝共有70个国王,总共统治了70天。当然,并不是一个国王一天的这种轮流执政,他们不过是统治时间上的重叠而已。而根据残篇24则是5个国王统治了75天。这5个国王也不是号令全国,实际上不过是孟斐斯地区的一个家族,以第七王朝的名义进行的统治而已。不管怎么说,这个王朝不过是个短命王朝罢了,短命得甚至没来得及留下什么历史事迹就结束了。

在古埃及三千年的历史中七十几天完全可以忽略掉。只是曼内索厚道,不忍心把他们从历史中抹去,我们也就遵从曼内索的提法,依旧保留了罢。

国家分裂以后,尼罗河流域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无人管理,以至于庄稼欠收,粮食匮乏,几百年来从未出现过的饥荒年景终于又重新出现了。一个叫《聂菲尔涅胡预言》的文卷这么描述当时的情况:“土地缩小,它的行政人员却很多;土地荒凉不毛,税却很重;只有很少的谷物,量斗却很大,而且量时总是满得上了尖。”

官逼民反,躺在马棚稻草堆上的奴隶们终于等来了自己出头的日子。根据史料记载,奴隶、农民、工匠等贫苦劳动人民,是起义的主力军。他们汇集到一起,占领王宫,捉拿国王,杀死奴隶主贵族,捣毁殿宇、神庙,焚烧档案税册,分掉仓库里的粮食。

“打土豪、分田地”的浪潮席卷了整个埃及,一时埃及境内倒也是气象万千。正如《聂菲尔涅胡预言》中说的那样:“大地像陶钧一样翻转了起来。”“没有武器的人(现在)变成占有武器者。人们(恭敬地)向以前鞠躬行礼的人鞠躬行礼。”“那最下面的人到了顶上,他的变动就像我的腹背的转动一样大。人们住在坟场上,穷人发了财……穷人吃着供祭的面包,仆役们在欢乐。希利奥波里州,这个众神的出生之地将不存在于世上。”

屋漏偏遭连绵雨,国内的动乱还没平息,西亚的贝督英人游牧部落又开始借机入侵。就连《祭司安虎同自己心灵的谈话》中也说:“我沉思着大地上所发生的事情,变化发生了。与往年不同了。一年比一年困难了。国内叛乱了。国家蒙受创痛。到处在忧伤。许多州和城市陷于悲痛之中。”

经过第七、八王朝的兼并,古埃及境内逐渐形成了两个中心。一个是中部埃及的赫拉克列奥波里,另外一个是南方的底比斯。赫拉克列奥波里最先建立了第九和第十王朝。第十王朝的国王阿赫托伊临死前,也像诸葛亮嘱咐弱智的刘阿斗那样,为他的儿子美利卡拉留了一份政治遗嘱。希望他能继承遗志,完成统一霸业。这就是著名的《对美利卡拉王的教训》。

为了让儿子在短时间内适应国王的职位,阿赫托伊在这份“国王速成手册”里,详细阐述了新国王应该采取的对内对外政策。他首先教导儿子对王权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豪华的仪式和神赐给国王的超人的力量。他第一次提出了做国王应该为臣民服务的公仆观点。他谆谆教导儿子要注意正在兴起的平民阶层——涅杰斯(小人)的作用。要加强军队建设,给军人土地和财产,从物质上厚待为自己卖命的人。以及对奴隶起义和贵族反叛如何,对贝督英人如何,对底比斯如何如何等等政治主张。

阿赫托伊寄托在美利卡拉身上的希望最终化成了沧影,美利化卡拉在位时并无卓越功绩,他不仅眼睁睁地看着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一王朝,而且在此后的交锋中,屡战屡败。最终,赫拉克列奥波里的统治者把中部埃及和尼罗河三角洲拱手送给了第十一王朝的门图霍特普二世,也算为统一大业做了点贡献。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堰”字样。

对修建者的纪念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治水哲学思想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都江堰放水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二王庙庙会

时间: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农历6月26日

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两日后为李冰生日,正值鸟语花香之时,受到都江堰恩泽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二王庙焚香祭祀,怀念都江堰的缔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庙主持举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会,摆设道场三天。今二王庙庙会,不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剧表演等内容,还有川剧变脸等绝活展示;每岁庙会,二王庙内烟霞蒸腾,万人朝拜,空前盛况,不减当年。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都江堰二王庙对联》①一门两禹,六字春秋②上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下联: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都江堰楹联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余秋雨

散文

题目:《都江》

作者:余秋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