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白茶是全发酵茶吗,白茶的产地

白茶是全发酵茶吗,白茶的产地

白茶是微发酵茶,发酵程度在5-10%,不经杀青或揉捻,不是全发酵茶。茶叶依据发酵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微发酵茶、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柘荣、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其中,福鼎白茶的产量约占全国白茶总产量的50.5%,是白茶的起源地。

一、白茶是全发酵茶吗

1、白茶不是全发酵茶,而是微发酵茶。发酵茶,指在茶叶制作中有?发酵?这一工序的茶的统称,依据发酵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微发酵茶、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

2、茶树的芽叶经过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等初制工序制成毛茶后,再经精制制成的茶,就是发酵茶。白茶发酵程度在5-10%,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而成。因其成品茶多为嫩芽尖,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有外形芽豪完整、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的品质特点。

二、白茶的产地

1、白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柘荣、武汉新洲旧街、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其中,福鼎是白茶的发源地,福鼎白茶的产量约占全国白茶总产量的50.5%。

2、白茶的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其中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因茶树品种和原料要求的不同,白茶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等产品。

宁德市人民政府的市情介绍

柘荣素有“闽浙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

2012年,柘荣县完成生产总值37.59亿元,同比增长14.72%,其中:第一产业7.28亿元,第二产业20.24亿元,第三产业10.07亿元。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17059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56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7元。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亿元,同比增长8.6%。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2%、9.5%和8.3%,一产和三产增速比上年同期快1.3和1.8个百分点,二产比上年同期慢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67.5%和24.2%。三产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7.1:57.6:25.3调整为16.3:57.0:26.7。 柘荣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山区农业生产。由于山多田少,农业基本设施差,抗灾能力低,耕作方法落后,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75万吨,亩产量84公斤;农业总产值31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农民人均产值81元,大多数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19公斤;农业总产值621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38元,生活得到改善。

“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遭受挫折,加上三年自然灾害,196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下降到0.93万吨,农业总产值下降到311万元。1962年纠正“左”的错误,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耕、管),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34万吨,亩产138.4公斤,全县人均粮食274公斤。农业总产值725万元,农民人均产值147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又一次受到“左”的冲击。“学大寨”时过分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发展多种经营,搞“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在这期间由于多数农村干部和农民抵制“左”的作法,推广良种和采用先进耕作技术,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上升到2.23万吨,亩产198公斤;农民人均产值184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村人均纯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开始向小康迈进。

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3.17万吨,亩产量241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23倍和1.87倍。是年农业总产值为3019万元,比1949年增长8.61倍,年递增5.68%;农业人均产值387元,比1949年增长3.78倍。

2009年,柘荣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5282元,增长7.4%。药、茶、竹木、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养殖等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41520亩,其中太子参面积38050亩;茶园面积38770亩;食用菌产量(干鲜混合)4369吨,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人工更新面积0.3万亩,成林抚育面积2.2万亩。培育形成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10年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中药材、茶叶、油茶、食用菌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5亿元,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5992元,增长13.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稳定太子参、白术、木瓜等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引进建业农林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发展名贵中药材,建立红豆杉种植基地2000亩。柘荣太子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茶叶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植金观音、黄观音等优质品种茶2580亩,全县乌龙茶品种面积1.1万亩,比重达25%。 柘荣在宋代就有制陶业,明代就有银矿开采业,清代有造纸业。民国时期,柘荣境内有造纸、酿酒、打铁、铸锅、榨油、磨粉、染布、木器、竹器等手工业。生产多取家庭、作坊形式,规模小,工具简单,地点分散。至民国35年(1946)才出现一家机器动力的碾米厂。1949年全县有作坊26家和粮食加工厂1个,全年工业产值2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仅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集体工业得到发展,先后创办印刷、蜡纸、粮食加工、酿酒等工厂。私营手工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转为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1956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82万元。

“大跃进”期间,由于“左”的影响,工业企业“一哄而上”,钢铁工业土法上马,年产铁120吨,因技术水平低,产品价高质次,1960年下马停产。1961年全县工业产值仅40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发展一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增至80万元。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业徘徊不前,1970年全县工业产值89.82万元。1971年后,县一级电站建成投产,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发展,至1978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36家,年产值697万元,比1970年增长6.8倍,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5.98%。

1979年后,柘荣工业迅速发展。1984年,中共柘荣县委提出“突破工业,抓好农业,发展副业,搞活商业”的经济发展举措,相继创办一批工业企业,开发一批“名、优、新、特”产品,走出一条“以工促富,以工促农”的路子。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2804万元,开始超过农业产值。1986年人均工业产值居宁德地区首位。此后,在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的同时,大力改造旧企业,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在企业管理上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初步形成以制药食品、纺织服装、陶瓷建材、造纸塑料、电子五金等五大支柱行业为主,有25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工业产品列为省优的有柱晶白霉素等16种;列为部优的有“兰岩牌”春风茉莉花茶等2种;有蘑菇、玩具、草席等11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99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99个(其中全民企业19个,县、乡属集体企业41个,其它经济类型企业4个,村办集体企业68个,村以下企业167个)。职工总数6116人,固定资产原值4659万元,拥有资金7382.6万元。工业总产值9376万元。其中全民工业385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2%;县、乡集体工业337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97%;村办集体工业39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17%;村以下工业139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4.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35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1%。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工业产值达462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35%。1990年,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64%;全县工业企业数、职工人数和总产值与1978年比,分别增长7.3倍、1.4倍和12.5倍。

2009年,柘荣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增长27.3%。规模以上企业达56家,完成产值30.5亿元,增长30.8%。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均达5家。省政府明确支持柘荣县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出台《关于支持柘荣县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年完成药业产值8亿元,增长39.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上缴税收1467万元,增长29.1%。新药阿甘定-阿德福韦酯获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并进入省采购平台。禽类抗病毒新药太子参抗毒素顺利投产。柘荣刀剪标准联盟正式签约,医用刀剪产品注册通过9个系列88个规格品种。“广生堂”被认定为省企业知名字号,中天铜业漆包扁铜线系列产品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鼎鼎”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瑞祥天人”、“了尘”、“永德利”、“威德利”被认定为宁德市知名商标。

2010年实现药业工业产值12.6亿元,增长47.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6%,上缴税收1822万元,增长24.2%。力捷迅冻干粉针生产线、伟业生物D-丙氨酸生产线建成投产,今古通生物科技落地建设。

2010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6.7亿元,增长3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35.3%。年产值亿元企业9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年纳税千万元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家。

“闽东药城”建升的基础上致力建设“海西药城”,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力捷迅药业、广生堂药业等2家亿元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药业实现产值8亿元,广生堂研发的新药阿德福韦酯取得国家药监局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成为福建省2002年以来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柘荣县被国家日用品五金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中国刀剪之乡”称号。

宁德俗称闽东,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辖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9个县(市、区)和东侨经济开发区,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40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6万人,是海西东北冀正在崛起的一座海湾新城。

第一,历史有积淀。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夏、商、周时闽东属古扬州。三国时属吴国,是吴国造船基地。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年)设立县治温麻县(治所在今霞浦县沙江镇古县村),唐(623年)改长溪县,唐(836~840年)将长溪县的宁川和古田县东北划为戴德场,933年(五代后唐)升场置县(宁德取宁川之“宁”、戴德之“德”为之定名)。清朝光绪年间三都港开埠设立福海关,是福建最早的海关之一。闽东是革命老区,是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23年(1934年),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闽东苏维埃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范式人等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设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78年3月,改设宁德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正式撤地设宁德市。

第二,区位有优势。宁德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是连接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天然良港三都澳,位扼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中国沿海南北海岸线中心点,处于上海港、深圳港、台湾基隆港三个大港之间,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综合大港的条件基础。

第三,发展有空间。一是岸线富集。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岸线1046公里,均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三都澳港历史上一直是福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20世纪初,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抗日战争前,曾为大半个中国供应“美孚石油”和其它日用品。三都澳口小腹大、不冻不淤,出海口仅3公里,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10 米以上深水域面积174平方公里,深水岸线110公里,是宁波北仑港的5倍,日本横滨港的3倍,超过荷兰鹿特丹港,规划可建3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其中20-50万吨级泊位61个,主航道水深30-115米,50万吨级巨轮可全天候进出。二是平台具备。全市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39个,其中省级11个(包括海西宁德工业区和宁德漳湾临港工业区),为宁德打造福建新的增长极和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资源丰富。全市可供建设用地90多万亩,可供造地的滩涂面积50万亩。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6条,淡水资源总量达150亿立方米。已投产和在建的水电、火电、核电等总装机达1300万千瓦,风电、LNG电厂、抽水蓄能发电正在加快建设,可为大工业建设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四,产业有基础。农业方面,宁德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70%)、茶叶种植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5%,其中绿茶产量4.89万吨,红茶产量1.4万吨,白茶产量4840吨)、银耳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和太子参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60%)。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已基本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电机电器、食品、电力、船舶修造、建材、汽摩配件、生物医药、化工、冶金、皮塑、新能源、新材料等12个重点产业为主要支撑的工业产业体系。随着一大批央企、国企、外企、民企进驻宁德发展,“十二五”期间可望培育形成电机电器、不锈钢、能源、钢铁等4个千亿产业集群。旅游方面,境内拥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3个4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第五,县域有品牌。有“一城二都十乡”之誉,即“中国化油器名城”,“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刀剪之乡”、“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中国南方葡萄之乡”。全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6个,居全国设区市首位。

第六,条件有保障。一是交通便捷。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宁德优越的资源禀赋基本未得到开发。现有沈海高速公路、温福高铁临港临城穿越,宁德经武夷山通往江西上饶的高速公路于今年6月份建成通车,通往浙江衢州进而连接武汉的高速铁路可望在今年开工建设,此外,在建和规划建设的还有5条高速、2条铁路。二是政策机遇好。当前,国家和福建省为宁德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务院批复的海西发展规划,把环三区域列入海西“九个集中发展区之一”。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宁德打造成为福建新的增长极,并配套一系列政策措施给予培育和扶持。宁德市先后出台了鼓励总部经济发展7条意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条意见,加快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8条意见,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9条意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6条意见等,为各方投资者在宁德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环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7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