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无人货架前景如何

2017年,在资本力量作用下,无人货架成了一个新风口,一时间,领蛙、老虎快购、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各种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品牌争先涌出,融资金额不断创新高,让无人货架看似成为新零售领域的一匹黑马,但是从新零售的关键要素来看,无人货架真的等同于新零售吗?

无人货架前景如何

答案:否

无人货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影响其未来发展:

1.毛利率低,货损率高

无论是友宝这样的自动售货机,还是7-11这类传统便利店,抑或是现在的无人货架,本质上都是零售,零售售卖零食、饮料,其整体利润并不高,通常毛利最多不到20%,然而无人货架的货损率高达40%——50%,同时它的零售价格比7-11这类传统便利店更贵,单从这个方面来看,无人货架是处于劣势。

2.无法降低人工成本

虽说无人货架在售卖的场景不需要收银员,但无人货架的补货成本其实也不低,单个无人货架需要的货品总量不多,导致补货;量也较少,不管他是多大面积,还是需要2-3个人处理货品的流通,而7-11这类传统便利店也只需要3个人,而且传统便利店的人工还包含了物流、补货、收银等多个岗位的工作,无人货架只是做到了无人收银,但其他诸如补货、物流、贴码、清理等工作,却依然需要人工来操作。

3.货品太单一,更新速度跟不上,导致体验不佳

当整个无人货架场景省去了服务时,其售卖效率、供应链效率就是最关键的因素,但是无人货架的商品目前还只是局限于零售、饮料,自然它的吸引力就会极大降低,并且这些商品的丰富程度也都因为点位的限制而降低了购物体验。

所以,无人货架并没有使顾客有很好的购物体验,它还只是一个噱头,痛点是产品结构单一,且更新太慢,所以无人货架只是一个被鼓吹成新零售的风口而已,无人货架并没有抓住新零售的本质。

不过有意思的是,无人货架近几年的增速还是呈直线式发展,目前,最让它赚钱的并不是零食,它们真正的利润来源是广告商。

京东到家等无人货架再现歇业潮,意外敲响家电转型变革的警钟!

近日,无人零售市场出现了新动作。

据媒体报道,国内无人零售机龙头企业友宝在线日前向港交所正式递交招股书。元气森林也于近期成立了零售业务中心,通过加码智能零售柜业务发力线下渠道……种种动向,或可洞见行业新变化。

风口坠落无人零售当年为何熄火迅速

无人零售也曾是资本宠儿,一度走向风口。

2017年被公认为无人零售元年。据当年下半年的产业数据,当时行业内有30余家公司获得了超过30亿元的融资,包括阿里、美团和京东在内的互联网巨头企业纷纷入场。但在2018年,名噪一时的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猩便利、七只考拉纷纷传出裁员、撤柜、关店的消息,以领蛙为代表的中型玩家则以被收购等形式选择了退场。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司江华曾预计,随着一些玩家的退出,2018年中,无人零售的战争就会结束。然而,四年过去,无人零售的赛道并没有起死回生。

近日,中国最大的无人零售经营商北京友宝在线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IPO。据网经社消息,此次并非友宝在线首次寻求上市。2016年2月24日,友宝在线在新三板挂牌,后于2019年3月12日摘牌。该公司还曾冲刺创业板,但于2021年2月25日终止了创业板上市计划。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两年间,友宝在线累计亏损近14亿元。

当年的无人零售赛道发生了什么,熄火如此迅速?

“无人零售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但在资本进入以后被无限制的补贴和恶性竞争搞垮了。”领蛙的天使投资人蒋海炳曾表示。

“办公室的无人货架变多了,临时想喝饮料,只要扫码开门拿取就行。”北京市白领女性小顾发现,近期生活中的无人货架变多了,“最近天热,去便利店需要下楼,为了少走几步路,我愿意承受1元—2元的溢价。”

无人零售的迭代与技术进步也有关联。国泰君安证券相关分析报告显示,无现金支付、无接触购物与更好的储存条件,让购物互动体验得到提升,大数据分析、视觉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等也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目前,入局无人零售的大玩家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专注无人零售的企业,例如友宝、便利蜂等;第二类是供应商产业链顺延的公司,如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而第三类则是跨界玩家,如顺丰旗下推出的丰e足食等。上述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无人零售行业分散,市场参与者数以千计,当中大部分为当地小型个体营运商。

大玩家们近年来深耕渠道,动作频频。丰e足食在今年2月完成3亿元A轮融资,再度加码无人零售;瑞幸咖啡布局无人零售咖啡机;每日优鲜收购“在楼下”;农夫山泉在全国300多个城市里投放了近6万台智能终端零售设备,部分组合类售货机更名为“农夫山泉芝麻店”;泡泡玛特更是激进,布局大量“机器人商店”和“抽盒机”,仅机器人商店就已经有近2000家。

“品牌绕过中间渠道,触角延伸到更靠近消费者的地方,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等于是‘赢在起跑线上’。”业内人士称。

市场前景可期无人零售走向精耕细作

计划进入市场的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日后竞争将会加剧。艾玛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无人零售的销售规模将达到近2万亿元,同时无人零售所覆盖到的消费者群体也将达到2.5亿人。

品牌选择重资产线下布局无人零售机,这预示着什么?“商业有自己的逻辑,要在最低的运营成本和最好的收益率之间取得平衡,否则难以盈利。”赖阳表示,企业不再大肆“烧钱”后,逐渐回归正常运营思维,走得长远的可能性也更高。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对媒体表示,友宝在线冲击IPO,透露出无人货柜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一轮的无人零售发展与上一轮存在根本区别,企业更加注重降本增效了。例如,部分有线下门店、有商品渠道、有物流与配送能力、有社区服务能力的企业入局,不是从零开始开辟一个新业务,而是进行运营模式的深度规划,基于自身优势发展,降低运维成本,更加精耕细作,而不是简单地炒作概念。”赖阳说。

对于家电厂商来说,无人货架这个新物种虽然远离家电流通业,其倒闭歇业潮却存在重要的商业警示:拥抱时代的转型变革,快是死、慢也是死,关键要解决创新的商业逻辑与用户动态需求的无缝对接。

池栾||撰稿

从火爆到凉凉,无人货架这个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物种“过山车”式的发展,竟然用了不到两年。去年“用点心吧”退出赛道,就已经拉开无人货架退潮序幕。雪崩一旦开始,只能愈演愈烈。近日,京东到家Go无人货架“项目调整”的消息,更是让整个行业炸开了锅。

7月,京东到家无人货架,还计划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至少新增5000个网点,没想到转折却来得如此之快。背靠京东这棵大树,仍然无法盘活无人货架这个商业生态,这自然被看做一个消极的行业信号,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打击更是巨大。

今年以来,无人货架头部玩家中,已有不少黯然离场。猩便利传出裁去约60%的BD人员的消息;七只考拉被曝大裁员90%以上,只保留仓储和物流部门;果小美裁员2000人;哈米购人员从600人减少到100多人……

昙花一现的无人货架,到底是不是伪创新?

无人货架曾如一夜春风,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以2017年“新零售元年”为开端,入局者一度超过50家,成为现象级风口。资本更像是被按下快捷键,仅去年一年,头部玩家的融资金额就超过30亿元,一个企业动辄就是上亿的融资。风光似乎犹在眼前,退场的速度和场景更显惨淡。

业内人士分析,“无人货架明星们”之所以倒下,源自1.0模式的诸多缺陷:开放式货架模式是重资产,而供应链和运营体系却不成熟、不计成本的资本加持、缺乏交易闭环、成本高而盈利能力低(30个网点需要投资数亿元)、疯狂的快速网点扩张、虚报损货率高等等。

在家电圈看来,以上种种确实是无人货架败北的原因之一,却不是根本。因为这些都没有触及无人货架关于“解决最后十米内消费需求”的定位,一旦创新的商业价值与用户需求无法建立刚需,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典型的伪创新。

不同于共享单车从一开始就是典型的年轻人“刚需”,只需培育消费认知和出行习惯就能引爆。无人货架“最后十米”对市场真正的刺激有多大,很多人并没有搞清楚?正如智能货柜平台的便丽猫CEO孙向东所说“没有了这个(无人货架),我们去楼下便利店也一样能解决。”

此外,外卖、闪送甚至小区微信群的团购、拼购等等,似乎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对菜场大妈的问题“菜价是不是更便宜了”,年轻人寻求的体验是不是更好?无人货架至今也无法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础原则叫“需求定律”。很简单,产品的客观价值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在实际市场中却因为需求和消费者主观意识,产生了主观价值,这才是产品呈现的最终价值。新事物的出现,需要市场和需求重新估值,而并非资本和技术,或者任何其他。也就是说,无论是创新和变革,如果无法创造需求,而只是忽悠概念,永远没有价值。

无人货架正是如此,刺激不了需求、看不到价值,仅靠投资者的烧钱,市场并不会买账。显然无人货架从最初的商业逻辑上就走不通,模式缺陷更加深了这一危机。进入2018年下半年,已经很少出现无人货架企业融资的好消息。资本噤若寒蝉,就已经说明行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只是创新手段,激活需求才是创新的动力

资本热情退却,行业肯定要回归理性。如今无人货架行业活跃着的玩家,正积极将AI更加场景化的运营融入无人货架,目的是彻底改变1.0时代生硬的“无人”模式,以精细化、平台化提供异化体验。不过商品多元化、人工智能赋能的交易闭环,却仍然没有触及“需求”这一根本。

可以说,1.0时代的无人货架是资本主导的计划模式;2.0时代要好一点,转而成为以技术为主导寻求体验的升级和差异。但是,非市场所需要的任何“鲜”和“猎奇”,一定是短效的。无人货架此次崩盘潮看起来资本狂热之后,实际则是因为无视体验和需求的必然结果。接下来这种2.0模式下,无人货架能否生存盈利仍然存疑。

汽车 可以代替马车,但是无人零售就能代表未来吗?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许可以,但至少现在不行。京东已经退出,阿里还在局中,旗下蚂蚁金服又领投猩便利、魔盒、友宝在线,但无人货架需要的显然不是资本,而是用户和持续不断的需求。

一向在零售业“很能打”的阿里能不能再出奇招,盘活无人货架这盘棋?什么时候能引爆?一切还需要时间解答。但是,对于众多的家电企业来说,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转型升级是唯一的出路,但 科技 创新、产品迭代却不是唯一的手段,任何创新和变革必须要确定用户需求下的商业价值,因为家电行业没有钱可以烧,只能用自己赚的钱去尝试变革。

====

家电圈:覆盖产业面广阔、内容专业、观点鲜明的价值分享平台。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