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了山瑞怎么养
山瑞鳖又叫山瑞,龟鳖目、鳖科下动物,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水产养殖项目,我们要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方法和技巧,那么,山瑞鳖怎么养殖?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山瑞鳖养殖技术。
一、山瑞鳖的稚鳖暂养
1、暂养容器:山瑞鳖卵经过80天左右,稚鳖便可孵出。刚孵出的稚山瑞鳖重6~7克,卵黄尚未吸收完毕,这时不宜捉动,以免损伤稚鳖,让其在孵化器内自由爬动。2天后移到另一木盆或胶盆中暂养,盆底铺3~4厘米厚的沙,注水2厘米深,使稚鳖能将头露出水面呼吸。直径40厘米的盆可放稚鳖20只左右。
2、食物投喂:稚山瑞鳖孵化后2天内无需喂食,2天后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的饵料为红虫、切碎的蚯蚓、鱼肉、禽畜肝脏等,投喂量为山瑞鳖群体总重的10%左右,也可投喂甲鱼配合饲料。
3、暂养管理:山瑞鳖暂养阶段因为盆小水少,易受气温影响,温差变化较大,宜放在室内饲养。注意保温。每天应换水1~2次,换水时温差不要超过5℃。稚山瑞鳖经20天左右暂养就可转入稚鳖池培育。
二、山瑞鳖的放养技术
1、鳖池建造:稚鳖池一般为水泥池结构,面积不需很大,5~10平方米即可,池深50~60厘米,水深30厘米,池上方需拉遮阳布降温。池的一边设休息台,面积约为池的1/5~1/4。休息台以25度斜面与水面相接,方便稚鳖上岸休息。池底铺沙5厘米。
2、放养密度:稚山瑞鳖经暂养后转入稚鳖池培育,入池前用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15分钟。初始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只为宜。稚鳖池最好放养些水浮莲,一则降低水温,净化水质,再则还能充当附着物。
3、密度调节:随着稚鳖的生长,根据生长规格,养殖密度要及时调整。当生长到40~60克,每平方米水池放养30~40只。生长到10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养20~30只。通常每隔2~3个月分疏一次。
三、山瑞鳖的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饵料种类选择黄粉虫、鲜畜禽肝脏、新鲜鱼肉等。饵料台用木板制作并固定于池边,作为盛放饵料之用。水温在28~30℃时,每天喂3次,分别在8时、12时、17时投喂。水温在25~28℃时,每天喂2次,分别在9时、16时投喂。每次投喂量以投喂1小时后吃完或剩少许饵料为宜。
2、水质调节:依靠换水、换沙来调节水质。换水水源为食用自来水,也可选用江河水、水库水或井水。春夏季每天换水两次,秋冬季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应在山瑞鳖吃完饵料后为宜,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2/3。底沙每两个月换一次,每次全部换完,新沙用浓度为50毫克/升高锰酸钾药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放入鳖池。
3、水温调节:冬春季当水温低于25℃时,采用人工加温方法调节水温,加盖塑料薄膜保温。每个养殖池使用120瓦水槽用加温棒和60瓦电灯泡各一个,进行控制水温和增加光照,将水温控制在25~30℃之间,绝大部分时间控制在28~30℃之间。夏季水温超过32℃时,在池边用鸿运扇吹风降温。
4、光照调节:冬春季阳光充足时拉开塑料薄膜,将山瑞鳖集中于阳台的2号池晒背,晒背最好在上午9~10点进行,每次晒背1~2小时,增加光照时间,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转化和吸收,提高山瑞鳖的抗病力,也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四、山瑞鳖的亲鳖培育
1、亲鳖选择:选择体格健壮的山瑞鳖作为人工繁殖的亲鳖移进亲鳖培育池进行培育。亲鳖培育池搭建有塑料膜保温棚,面积260平米,砖砌结构,内批挡,池底放置20厘米厚的黄泥,水深1米,设有食台和晒背台,池一端建一20平米的产卵沙场。
2、亲鳖管理:山瑞鳖亲鳖培育池用锅炉加温保持池水温在25℃左右,投喂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适当辅喂全价配合鳖饲料和青饲料。加强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并每月施放光合细菌1次。
3、交配产卵:在人工控温条件下,山瑞亲鳖可在水温22~25℃时交配,交配15~20天后母鳖便开始产卵。产卵是在下半夜进行,母鳖爬上沙场,找好位置,挖窝产卵,产卵后爬沙掩盖。
4、孵化环境:山瑞鳖孵化室10~15平方米,其四壁及顶面覆盖保温泡沫板,沿墙根筑一条小水沟并注入水及少许细沙,悬挂一盏消毒杀菌用的紫外线灯,用电炉提温,同时用恒温器控制电炉来控制室内温度。
5、装箱孵化:山瑞鳖亲鳖产卵3天后,把受精卵收集到孵化室,装箱孵化。先在50×40×15厘米的木箱底面辅上3厘米厚的孵化沙,然后按卵间距1厘米、动物极(白点)向上排放好鳖受精卵,再覆盖孵化沙10厘米,摆放在铁架上,人工控温进行孵化。
6、孵化管理:山瑞鳖的孵化沙须经过筛选、去杂质、消毒和曝晒,调好沙湿度(湿度为4~5%,即用手抓成团松手后散开为宜)。经过60天左右的孵化,稚鳖即可破壳而出。孵化过程中,严格控制室温在30±2℃,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在80~85%,保持孵化沙湿度。
养殖好牛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定期巡池、及时记录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
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
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左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
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大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pH值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用肉眼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较肥水:草绿带黄--较混浊。水中绿球藻、隐藻类很多,还有部分黄绿藻。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蛙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蛙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灌。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能由于腐殖质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则要采取换水的办法解决,换水时不要猛然使水温等生态因子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处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
(1)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要及时捞出处理。
(2)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蝌蚪吃残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
(3)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
水温较高时,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此外天气异常闷热也会浮头,此时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
6.做好扩池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情况下,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以100~13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不同而改变。
7.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
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来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具体管理工作如下:
(1)使池水保持1米深。使底层水温可保持在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
(2)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或水温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情况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
有条件的池塘,可以控制水温在15℃以上,如能达到20~30℃,则蝌蚪仍能正常生长变态。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9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