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发展历史
10年大事记
1995年7月,由国家民政部司局级离退休干部刘毅同志牵头,在建设部部长侯捷、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民委副主任陈虹以及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组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1995年底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1996年3月22日,在建设部部长侯捷、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支持和主持下,在建设部会议室召开了研究会筹备工作人员会议,研究领导班子人选及召开成立大会等具体事宜。
1996年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参与组织全国500名民族古建筑专家、学者撰写巨著《中国民族建筑》。这部书是中华民族建筑历史的概括,填补了中华民族建筑史的空白,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建设部的重视。1999年,该书已出版发行。
1996年6月~12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山东云峰古建筑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将云峰古建筑学校升级为民族建筑培训学院。扩建了校舍,在96年下半年招收在职技术人员,培训两期古建技术人员。
1996年7月20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明月岛召开了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在改革大潮中如何保护城市风貌、民族古建筑、古迹及风景园林”。与会代表70人,会议收到论文34篇,并在全国性刊物 《规划师》上分期发表。
1997年 3月25日~29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中国香港地区政府建筑署和香港大学联合召开了第八届中国民族民居学术会议。这是中国香港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我会刘毅秘书长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120多人,印发论文45篇。香港星岛日报和文汇报均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次会议。
1997年10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古建筑及古迹保护、管理、应用学术研讨会,有近百名专家参会。
1997年,参加国务院开展的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完成与社团自检和有关资料申报工作。
1998年~2000年期间,由于社团整顿等原因,本会的主要工作均处于基本停顿状态。1998年本会会长临时更换为倪吉昌同志。
2000年底,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刘毅秘书长因病逝世。
2000年10月~12月,肖厚忠同志开始具体承接秘书长工作,期间完成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和新一届领导班子人选的准备工作,建立了研究会内设机构等,基本理顺了研究会的隶属关系,为下一步研究会工作的开展与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3月,经国家民政部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经国家民委批准保留,民政部同意重新登记换证,完成了清理整顿工作,并于2001年7月4日由民政部正式颁发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2001年3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依照研究会章程和国家民委2001年1月16日下发的《国家民委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领导班子的调整,形成了新一届研究会的领导班子。经国家民委、民政部审批,新一届领导班子由一位会长、九位副会长组成。
2001年9月3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开始编辑出版第1期《民族建筑动态》月刊(内部发行),至今已编辑出版有45期。《民族建筑动态》主要报道国家最新有关保护民族建筑的政策法规、民族建筑动态、研究会信息,会员之声信息,免费发给每一个会员和国家机关有关领导和机构,它已成为研究会与会员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2001年12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北海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以民族建筑保护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组建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古建园林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关于聘请名誉会长的决议》和《关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任职资格标准的决议》。会议对2001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2002年工作的进行了部署。会议通过了2001年—2005年发展规划,明确了研究会的宗旨、任务、指明了研究会的发展方向。
2002年5月18日—24日,受国家民委委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国家民委规划财务司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嘉兴培训中心举办了国家民委所属单位基本建设干部培训班。国家民委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乐长虹同志到会发言祝贺,国家建设部领导和专家在培训班授课
2002年8月5日至13日,经委港澳台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设厅、民委,新疆城市规划协会协办的“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建筑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95人,其中台湾省代表27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13人。建设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长姚兵,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乔申乾主任,国家民委社团办曲扎主任,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设厅甫拉提副厅长、民委何沙木丁副主任等领导参加这次会议。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次会议。
2002年10月,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同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2002年)”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仪式,参加竞赛的单位、获奖单位和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颁奖大会。此次活动展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及建筑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促进我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2002年12月20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网站正式开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网站为广大会员服务,及时提供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传递研究会信息和活动,介绍民族建筑研究成果和各民族建筑艺术风采。
2002年12月21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会议分别由王景慧、陈震东、王静霞和李先逵等几位会长分别主持,会议内容主要针对研究会2002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03年工作开展部署,在讨论研究会发展方向上,提出的总体工作方针是:“巩固成绩,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全面推进”。
2002年12月28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王景慧、秘书长肖厚忠及法国法中协会首席代表杨世清等同志,与法国HERITAGE VISION Company 公司总裁夏贝尔先生及其夫人进行了会面。双方在城市规划、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交换了意见,并对法国里昂和中国北京的城市规划等话题进行讨论,并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2003年3月17日,国家民政部民社登字第89号正式批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设立《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和《遗产研究保护专业委员会》。
2003年4月17日~4月30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组成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考察团对希腊、埃及、土耳其三国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在考察过程中,考察成员紧紧围绕“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针对国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2003年10月25日~10月27日,由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古建园林发展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参会代表、各会员单位的代表及个人会员的代表和部分特邀专家近7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关于建立“优秀民族建筑奖”的倡议书,以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推动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
2003年11月5日,《中国建设报》以“建筑快餐”扼杀古建筑灵魂为题目,报道了与会专家就如何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古建园林等问题做的精辟论述。
2003年12月,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受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政府委托,组织研究会有关专家、学者,对樟坪畲族乡政府所在地的170亩地进行总体规划,对乡民族博物馆、乡办公楼、散居了40多户的畲族居民和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进行设计。规划此民俗文化村的意义在于一旦建成,将大大提高畲族的民族凝聚力,发扬畲族的民俗文化,扩大畲族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2003年9月21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组织的赴台湾“民族建筑及城市建设考察团”顺利成行,并完成考察任务。考察团考察了曼谷、台湾花莲、台东、高雄、阿里山、日月潭、台北和台中等地。代表团实地参观考察了保护较好的传统建筑,研究和学习了曼谷和台湾地区一些保护传统建筑的经验。
河南有哪些设计院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
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
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
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
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
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
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
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
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
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
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
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
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
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
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
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
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
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
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
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
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
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
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
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
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
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
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
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
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
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
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
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
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
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
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
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
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
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
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
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
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
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
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
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
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
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
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
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
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
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
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
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
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
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
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
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
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
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
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
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
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1.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
成立于1980年,隶属于郑州大学,是一所集工程勘察、设计、研究、咨询、开发为一体的综合设计研究院,前身为郑州工学院综合设计研究院、郑州工业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2013年7月,整体改制为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创建于1951年,是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隶属世界500强企业、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3.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始建于1964年,是一家综合性全国性工程设计咨询单位。
拥有公路行业设计甲级、市政行业设计甲级、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测绘、甲级、工程咨询(公路、市政、建筑)甲级、工程监理(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甲级、工程试验检测甲级等甲级资质20余项,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4.?郑州市建筑设计院
始建于1958年,是建设部批准的甲级建筑设计单位。
具有国家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乙级资质、风景园林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建筑行业(人防工程)乙级资质、市政行业(道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乙级资质、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可承担各类大中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工程招标咨询等各项服务。
5.?中赟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为煤炭工业部郑州设计研究院,创立于1971年,是原煤炭工业部重点设计院之一,全国首批核准的甲级工业设计院,建设部命名的全国优秀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AAA级信用单位。
2006年改制为科技型企业;201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并连续进入创新层。2017年5月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更名为中赟国际工程公司,证券简称:中赟国际;股票代码:834695。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百度百科——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
百度百科——河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百度百科——郑州市建筑设计院
百度百科——煤炭工业郑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