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蝗好养殖吗?
好养殖。
蚂蝗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一、选址建池
选择面南背北,避风向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地方。小规模养殖可建水泥池,刚建好时不能立即投种,应注满水并加入食醋、尿素经一个月左右时间的浸泡,直至池壁长满青苔,这样池体中含碱物质才能清除。
二、种池准备
池塘周围接近水源处用富含腐殖质的疏松沙质土壤(必须非污染,非碱性),建成宽约60厘米的平台。池底铺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栖息,至少1/2以上的区域面积种上水草等植物。同时应设置深(40厘米以上)、浅(20厘米)水域,或每隔5米自池底将屋瓦正反相叠铺至平台处,供蚂蝗栖息及躲避高温、强光(新建池用)。为了增加水的肥度,供螺、蚌类、水草生长以及微生物的生成,每亩撒入发酵晒干的鸡、牛、羊、猪粪13立方米,放入池底并用泥土覆盖20厘米,放入清洁无污染的水。旧鱼池应清塘后或用茶饼、巴豆等药物杀灭水中的有害昆虫。提前3天用食醋10克/立方米或浓度0.4克/立方米优氯净或强氯精(鱼安)消毒,绝不可用生石灰。做好前期工作,再加上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就能获得食物链的良性循环。这样成本低、效果好,食物链匹配的越合理,水质也越清新,溶氧也越充足,浮游及底栖动物的生长就越快,随之蚂蝗放养密度就能提高,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三、苗种放养
应到正规科研单位或信誉较高的养蛭场购买,或自繁。其小规模放养密度为:日本医蛭1千条/平方米;茶色蛭、宽体金线蛭1-3千克/平方米。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20克的青年蛭为最好,活泼好动、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个体在35克以上的老蛭应淘汰。若亲自到购种场,建议您在距育种池1米处吹一口气,如能作出迅速反应为佳。如是大规模养殖,其放养密度为30-50千克/亩,约2400-4000条,只要食物链搭配合理,100千克/亩也是可以放养的。种蛭宜春、秋投放。
四、日常管理
1、投喂饵料。放种时即投放螺蛳、河蚌80千克/亩,因前期工作做得较好,这时基本上无需更多的工作。当幼蛭出茧而食料不够时,可投放畜、禽、鱼用饲料,或每天泼熟豆浆3-4次,5千克/100平方米,或喂些蚯蚓、昆虫、灭菌蝇蛆等,也可根据需要合理投食。只有日本医蛭才吸血(每周投放动物鲜血凝块放入池中,4小时后应及时清除残渣,以免污染水质)。蚂蝗耐饥性很强,一次饱食可15天不进食,能依靠体内储存的能量来维持新陈代谢,不会饿死。
2、调节水质。水源是蚂蝗生存的主要条件,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7-8月水温较高,可考虑架设防晒网遮阴。要注意适当换水,当水透明度小于25-35厘米时需换水,同时清理已死亡漂浮在水面的螺、蚌尸体。注意,很可能螺壳内有幼蛭,用镊子将其取出,以减轻对水的污染。
3、产卵孵化。蚂蝗在南方2月出土,长江流域3月,北方4月份,如温度过低常躲在枯草或平台附近的腐殖土内,10℃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池塘内,游动时头端迎着水流。15℃左右时交配,头端方向相反,雄孔对着对方的雌孔,受精率约70%,因此并非每条都产卵,交配后约1个月开始产茧。交配和产卵期内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否则易造成蚂蝗产空茧,孵化期内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免踩破卵茧。在此期间的水位低于平台10厘米左右,直至幼蛭全部出完,即使暴雨淹过平台,应于3天内复位,否则将会造成卵茧内的幼蛭窒息死亡。受精蛭产2-4个卵茧,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8毫米x20毫米,茧重1.5克,茧内幼蛭30条左右,约经20天左右即孵出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螺、蚌类的体液。水温达30℃蚂蝗停止生长。
4、自然越冬。蚂蝗耐寒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气温低于10℃便钻入潮湿疏松的泥土中越冬,也有的在池底淤泥中越冬。一旦进入越冬状态,禁止进入越冬区域搅动,防止破坏蚂蝗越冬环境。为防止温度偏低,冰冻达越冬层,可在平台上覆盖厚约5厘米的水生植物或碾碎的麦秆保暖。水面结冰,应经常破冰,以保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此外有条件的可利用大棚、地热水、太阳能热水器保温越冬。这里值得提醒的是蚂蝗必须经过1-3个月的冬眠才能产卵。
5、天敌与疾病的防治。天敌为鱼、虾、蟹、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可用微电网防治及工具捕捉。
1、选址建池:蚂蝗养殖场需要选择背风向阳,避风之处,还需要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地方修建养殖场。蚂蝗养殖池的宽度3米,深1-1.2来,长度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养殖池最好用水泥磨平,这样防漏水也便于养殖管理。池对角设进、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于排灌。池塘周围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以便于蚂蝗产卵。池塘中间建高于水面0.2米的平台一个,保持湿润,池底放些石块和树枝供蚂蝗栖息。
2、水源要求:养殖蚂蝗还需要有适合的水源,水源好坏直接影响蚂蝗生存,发育和繁殖。相比野生蚂蝗来说,人工养殖的蚂蝗密度就大多了,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换水井防止化肥、农药的污染。尤其是7—8月的高温季节,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水质清新和要有一定的容氧量。
3、种蛭的选择:种蛭要求个体肥大,以每条12克以上为好,要求活动力较强,体表光滑,颜色鲜艳无伤痕,放养密度为每亩20—25公斤(2000—2500条)。种水蛭的品种根据各地情况来选择。
4、蚂蝗孵化:蚂蝗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产卵,经16—25日孵出幼蛭。产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以免惊动产卵油蚂蝗,造成空卵茧。孵化期避免在平台上走动,以兔踩破卵茧。孵出的幼蛭3天后可自行采食河蚌、螺蛳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饲料,一般为每千条蚂蝗投放20公斤螺蛳、河蚌,每星期投喂一次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但要注意随时清理血渣及其他剩余食物,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5、蚂蝗越冬:蚂蝗的耐寒能力较强,一般不易被冻死。自然条件下,气温低于10℃时就会停止摄食,钻入泥中越冬。人工养殖可在池塘四周遮盖稻草等物保暖,协助蚂蝗自然越冬。这种方法省时省力,适合大面积商品蚂蝗养殖。也可以将育种蚂蝗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半月投喂一次饲料,这种方法可使蚂蝗正常生长和活动,待温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产卵。
6、怎样养蚂蟥图6
7、蚂蝗天敌与疾病防治:蚂蝗养殖要注意它们的天敌,田鼠、蛙类、黄鼠狼、蛇等都是蚂蝗的天敌,它们的抵御能力比较弱,软体动物都这样。可采用徽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蚂蝗养殖生病比较少,蚂蝗的生命力较强,基本无疾病,关键是水源要好。只要水源不被化肥、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保持进出水口通畅,食物新鲜,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经常换水就能养好蚂蝗,反之则可能会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病。
8、捕捞与加工:早春放养的种蛭到4—5月份可产幼蛭,9—10月份可成长为商品蛭加工出售。用稻草等秸秆作物扎成小捆,以畜禽血浸泡后放入池中,蚂蝗闻到后,会聚集在草捆上,将其捞出,可用石灰掩埋,20分钟后,待其死亡取出晒干或用草木灰拌匀晒干。干品要求干净整齐无杂质,以整条蚂蝗自然扁平、背部稍隆起,质脆易折,断面呈胶质状并有光泽为最好。正常情况下每亩可收成品800~1000公斤(干品为500-600公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