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疏勒河的水利工程

疏勒河流域灌区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水源于硫勒南山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岭。流经昌马峡、玉门镇,注人玉门—安西盆地。流至黄闸湾转向西北,到桥湾流向转为正西,于羊桥子纳党河后人哈拉湖。硫勒河干流总长945公里,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最9.94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党河、愉林河、石油河、白杨河等。灌区开发历史悠久,曾培育出古丝绷之路历史名城—教煌。但因地处西睡,人烟稀少,到80年代中期,全流域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2人。已发展灌溉面积106万亩,人均占有水地4.6亩,是全河西乃至全省人均占有水地面积最大的灌溉区。流域主要灌区有昌马河灌区,双塔堡水库灌区和党河水库灌区。

疏勒河的水利工程

双塔堡水库 位于疏勒河中游,安西县城以东48公里处的乱山子峡口。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兴建的第一座以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为目的的大型水库。坝高26.8米,坝顶长1040米,总库容2.4亿立方米。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主要拦蓄疏勒河尾水及汛期洪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97亿立方米,灌溉调节库容1.2亿立方米。灌溉安西县环城、瓜州、南岔、西湖4个乡和一部分机关农场,灌溉面积约19万亩。该水库工程由省水利厅1958年4月完成设计,同年7月由省第一水利工程支队承担施工,1960年2月建成蓄水。从1978年又陆续进行了加固和改建,到1984年加固改建工程告竣,达到预期质盆标准,1987年经水利部验收批准为部优工程。

党河水库,位于教煌市西南34公里处的党河口。是一座灌溉、发电、防洪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灌区南靠鸣沙山,北临疏勒河古道,西连西戈壁,东接东戈壁,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2公里,控制面积880平方公里,辖孟家桥、七里镇、肃州、杨家桥、三危、五墩、郭家堡、吕家堡、转渠口、黄渠等10个乡镇和省农垦局酒泉分局黄花农场,青海石油管理局东风农场,敦煌市良种场、园艺场、林业站等单位,可耕面积达32万亩。落区水源主要依赖党河径流,经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由五阁庙入敦煌县境,于土窑墩汇人疏勒河,向西注人哈拉湖,全长390公里,据沙枣园水文站实测资料,多年平均径流盆2.9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66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93亿立方米。设计坝高56.8米。总库容4640万立米,三等工程,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地震烈度按8度设防。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围堤、输水发电隧洞、排沙泄洪隧洞、滋洪道及电站组成。主坝高56.8米。并加设防浪墙1.2米,坝型采用沥背混凝土心墙砂壳坝,属国内首创,曾荣获1978年省科技进步奖。截止1990年底,国家累计投资达4227.2万元,县 (市)投资92.7万元,群众自筹349.1万元,投人劳力762.6万工日。灌概面积发展到30.6万亩 (其中灌撰林地4.6万亩)。灌区库架配套,遭路畅通,条田成片,园林交错,粮棉稳产。

疏勒河流域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与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引起的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密切相关。

西汉时流域设敦煌郡(公元前111年)及冥安(布隆吉)、广至(踏实破城子)、渊泉(安西)等6县。从地理分布推测西汉及以前数十年中疏勒河主要沿昌马洪积扇散流于一道沟至十道沟中,经双塔堡、玉门关入罗布泊。沿河流地段呈沼泽湖泊相的绿洲长廊与罗布泊相通。即为“丝绸之路”之北道。

唐朝时锁阳城及其附近曾发展了10万亩以上的灌溉良田,表明疏勒河在这一时期主要沿昌马洪积扇西缘经锁阳城汇榆林河通过北截山黄水沟入安西-敦煌盆地,再向西汇党河水经玉门关入尾闾湖罗布泊。据地方志记载,唐代锁阳城一带千里沃野,饮马农场一带为“草丰水,宜畜牧”的沼泽性草湖,构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后期由于战争及疏勒河向东改道,使唐代农业绿洲很快变为风蚀地。因此,长沙岭及西沙窝是唐代以来形成的沙漠。

清初(公元1719年)“靖逆(玉门镇)招屯户于睡佛洞口前,高筑巨坝(昌马大坝)将河水堵向东北,而三四道沟地遂无点滴灌注”。疏勒河主流沿扇缘北流而使饮马农场—黄花农场一带的布鲁湖水量大增,并经青山农场流至花海盆地干海子一带,形成“浩渺波光通弱水”的景观,由于经双塔堡入安西-敦煌盆地的水量锐减,“疏勒河向西流至安西一百五十里百齐堡(今百旗城)而止。”原来沿河岸下游发育的林带及灌丛草场迅速退化消失。17世纪末尾闾湖由罗布泊向东退止敦煌哈拉湖(图9-7)。疏勒河的东移使饮马、青山、花海一带均表现为湖泊相环境,而西部由于流量减少,河流萎缩,原来广布的沼泽及水生植被随泉水减少而衰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下游的库穆塔格沙漠迅速向北扩张至原河道,绿色走廊随之消失。

图9-7 疏勒河终端湖变化位置示意图

清雍正年间,由于开凿黄闸湾至桥湾间皇渠引水至安西发展农业灌溉,布鲁湖很快消失。饮马、黄花、青山一带泉水入北石河流至花海盆地干海子,安西盆地灌溉余水则流至哈拉湖。因皇渠开凿及疏勒河下蚀,使桥湾一带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北侧的桥湾城不断遭受风沙侵袭而被迫放弃迁移,逐步形成今日的风蚀雅丹地貌,干海子湖缘变为沙漠,湖心粘土失水后逐步被风蚀成今日之土林滩。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区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化建设,随着双塔水库、昌马总干渠、党河水库、赤金峡水库、榆林河水库等一系列工程的相继投入运行,使中上游、中游人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的同时,也使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进而使湿地萎缩速度加快、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程度日趋严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5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