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激烈!牧原大赚、新希望冲击3000万出栏!大型猪企将无限扩张?

猪价回暖之后,整个养猪业重焕生机。

激烈!牧原大赚、新希望冲击3000万出栏!大型猪企将无限扩张?

尤其是猪企业绩“回血”明显。

近日,牧原股份、温氏、新希望相继发布了10月销售简报。

牧原全月共销售生猪477.9万头,销售收入创下近一年新高,达149.37亿元,同比增长110.4%。

温氏股份销售肉猪165.24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54.74亿元,同比增长126.38%。

新希望销售生猪145.55万头,收入为36.08亿元,同比增长170.87%。

可以说,猪企已经进入高盈利状态。

不止是10月,三季度开始,多数猪企都已扭亏为盈,且出栏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猪企三季度已实现盈利

从销售业绩上看,除正邦科技外,牧原、温氏、新希望、天邦、大北农等猪企三季度都已实现盈利,其中牧原股份净利润达到了81.96亿之多,温氏股份、新希望的利润分别达到了42.09亿元、14.33亿元,成绩确实亮眼。

猪企三季度业绩的反转,归功于猪价一路上涨。

据猪好多数据监测显示,2022年7-9月,猪价最低为20.39元/公斤,最高则达到了24.37元/公斤。

根据猪企公布的15.5-19元/公斤的成本来测算,可以说,多数猪企在整个三季度都处于盈利的状态,且一头猪至少有240元的利润。

除了业绩的反转之外,猪企的出栏量也相较于2021年有较大的提升。

截至今年三季度,牧原股份生猪出栏量已达到了2021年的112.32%,傲农生物也已超出2021年全年出栏量,新希望、温氏股份、东瑞股份、天康生物、唐人神等猪企出栏量也已达到去年全年90%以上。

对比来说,三季度末多数猪企的出栏进度超出去年75%以上,在没有大规模疫病等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猪企出栏量再度创下新高已成定局。

猪企大力扩充能繁母猪存栏,2023年出栏量或再提高

自2018年非瘟传入我国以来,猪企大力扩产不再是稀奇事。

在业内经历了长达近10个月的产能去化进程之后,猪企的扩产目标再度提上日程。

只不过这次不是新建猪场,而是增养能繁母猪。

据官方统计,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362万头,而当前10大猪企能繁母猪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万头,几乎占了全国产能的13.76%,这一数据还在增长。

三季度末,牧原能繁母猪数量已经达到了259.8万头,而在二季度末,这个数据为247.3万头,季度环比增长4.8%,这个增速是不可小视的。

牧原还表示四季度能繁母猪增长速度不会低于三季度,那按照按最低4.8%增长速度计算,四季度末牧原的能繁母猪将超过270万头。

温氏、新希望、天邦也分别公布了能繁母猪存栏。

截至9月末,温氏股份能繁母猪存栏134万头,年底目标是140万头,季度目标增幅10万头。

同样是9月末,新希望能繁母猪存栏85万头,后备母猪存栏66万头。

天邦食品9月的能繁母猪存栏量30万头,其存栏规划是达到40万头,还有10万头的增长空间。

另有不少猪企表明了年末能繁母猪存栏计划,此处不一一列举。

可以预见的是,在如此增加能繁母猪存栏的情况下,2023年猪企的生猪出栏量将进一步提高。

今年上半年,有业内专家透露,规模猪企出栏生猪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60%以上,那到明年,这个数值有望再度上升。

从猪企的出栏目标也可以看出,“飞跃式扩张”已经是常态。

11月7日,天邦食品透露出明年年出栏初步预计在800-1000万头左右,而今年1-10月,其出栏量仅为347.75万头,目标出栏量直接翻了1-1.25倍。

新希望后续出栏目标也是阶梯式大增长,2022年1400万头,2023年1850万头,2024年2300-2500万头,未来出栏量维持在3000万头左右

规模化应与高质量发展同步

猪企大步扩产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

规模猪企会不会无限扩张?近些年倡导的规模化养殖真的只是让猪越来越多吗?

当下已经有不少散户一提到规模场,就联想到“垄断”。

其实,养猪业垄断局面几乎不可能发生。

有业内专家认为,头部猪企不可能无限扩张,因为他们会受到用地、资金、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也就是说,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大猪企想要再度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从生产要素上入手,比如育种、成本、智能化程度、疫病防控等等。

育种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前些年,我国大力引进国外种猪,以满足育种需求。

近两年,官方大力扶持种业振兴,牵头培育“猪芯片”,今年不少企业已被纳入补短板阵型。

目前国内也有猪企拥有一定的育种能力,比如牧原股份建立了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已经不再依赖国外进口种猪。

温氏股份旗下子公司中芯种业目前一年能提供40万头种猪。

猪企想要全面发展,则必须增强种猪培育实力。

降本是行业共同挑战。

今年豆粕减量成了热门话题,起因就是豆粕价格从年初的3000元区间涨到了如今的5000元区间,养殖成本也一路飙升。

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宣布将大力推广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助力养殖户降本。

但是这一技术推广需要时日,不论是猪企还是散养户,都必须提高养殖水平,以此降低成本。

智慧养殖成未来趋势。

“1个人养上千头猪”不是新鲜事,“26层养猪大楼”也成现实。

5G技术、养殖机器人等先进技术都已投入养猪业。

当下大多数猪企都在探索智能养殖,以此提质增效。

但是受限于投入成本、猪舍规模等等,目前部分猪企的智能养殖并未完全普及,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智慧养殖将越来越常见。

结语

猪企扩产是行业规模化的必经之路,但高质量的规模化发展并不是让“决定性产能”掌握在少数的猪企手里,而是整个行业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除了避免行情的大起大落之外,行业的整体养殖水平、智能化程度、肉品质量也应逐步提高。

你认同这种看法吗?欢迎留言讨论!

近年来,食品行业逐步受到“资本”的青睐,投资热度可谓不断攀升,就连养猪行业的部分资本也开始瞄准食品赛道,纷纷布局食品业务。

其中,温氏股份、龙大美食(原龙大肉食)、双汇发展、唐人神、圣农发展、天邦股份、正邦集团等多家猪企已切入食品赛道。

目前,养猪行业的巨头们正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养猪巨头向下延伸产业链,开始布局屠宰业,进而延伸至食品业;而屠宰企业巨头则向上延伸产业链,开始投资养猪业,即使没有直接投资也要和养猪巨头签署合作,进一步降低食品业务的成本。

那么,食品赛道何以成为资本的“香饽饽”?这些巨头为了发展食品业务又做出了哪些努力?随着资本的入局食品赛道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双汇发展屡遭重创,“肉王”的宝座还能保住吗?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自1998年10月成立,至今已有近24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双汇发展已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拥有100多万个销售终端,每天有1万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据养猪行业2021年品牌价值榜单显示,双汇发展品牌价值达到738.46亿元,再度创下新高,不得不说发展之迅速。

但近两年来,双汇发展似乎并不太顺利。

首先,2021年,闻名全行业的双汇父子“斗争”着实是让人们看了一出大戏;其次,今年3月份,双汇发展又再次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据悉,这已经不是双汇第一次被爆料食品安全问题了,最严重的一次是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双汇发展也是因为此问题股票一度跌停。

从2021年双汇发展的营收来看,去年双汇共实现营收666.82亿元,同比下降9.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66亿元,同比下降22.21%。

雨润食品实现“扭亏为盈”,重组后再度翻身

在双汇发展营收出现下降的同时,雨润食品却在此时迎来了大翻身,据雨润食品2021年业绩显示,去年雨润共实现营收84.4亿港元,同比减少44.52%,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30.6亿港元,同比扭亏为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雨润食品主营业务依然亏损,所产生的亏损为4.16亿港元,较2020年减亏约56.6%。

据了解,此次雨润食品实现盈利主要在于其重组,重组后,雨润食品整体体量缩减至原来的六成不到。

旗下44家子公司的资产及负债从雨润食品综合财务账目内剥离,为雨润食品减债15.54亿人民币。

由此可见,重整后的雨润食品,虽然在体量上和双汇发展无法相比,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体量减小后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轻装上阵。

“龙大肉食”更名“龙大美食”,致力于发展食品业务

2021年年底,以屠宰业务为主的龙大肉食宣布拟更名“龙大美食”,2021年龙大肉食提出新战略“以食品为主体,以养殖和屠宰为支撑”,并计划投资4亿元进军食品业务。

由于公司战略发展的改变,所以公司名称也随之变更。

据2021年数据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龙大美食的食品业务营收仅占公司总营收的7.29%,尚未形成公司营收主力,但这并不影响龙大肉食布局食品业务的决心。

龙大美食认为,食品业务相较于屠宰行业,其盈利能力更强,公司未来会把营收结构中“肉制品行业”调整为“食品行业”,并且随着公司食品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盈利结构也将更加合理及稳定。

另外,据最新消息,王豪杰在去年底就已被任命为龙大美食常务副总裁,据公开资料显示,王豪杰曾在双汇工作了22年,最高任职双汇发展副总裁,还曾在雨润工作,最高任职副总裁兼深加工事业部总裁,此次跳槽至龙大美食,将带领龙大美食闯出怎样的一番天地?

新希望、温氏、天邦、正邦纷纷入局食品赛道

除以上提到的双汇、雨润、龙大美食以外,“养猪巨头”新希望、温氏、天邦、正邦也纷纷入局食品赛道。

其实,新希望自2019年5月开始就在食品赛道布局,且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其中,新希望的美好农家小酥肉还曾拿下天猫“6·18”速食菜类目第一,荣登回购榜、好评榜第一;深受消费者青睐。

据2021年新希望营收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小酥肉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

除新希望以外,温氏股份也早早布局了食品业务。

温氏佳味公司自2004年就创立,就在今年3月30日,温氏佳味盐_土香鸡等13款产品获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百家手信(畜禽预制菜)。

此外,天邦股份今年年初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食品业务的营业收入比例还比较微小,未来公司会继续在食品业务发力。

正邦科技也于去年年末将正邦食品转让给正邦集团,据了解,目前正邦食品旗下拥有多个肉食品品牌,线上线下均可选购。

为什么如此多的养猪巨头们纷纷进入食品赛道?

主要原因:1、食品百块附加值更好、盈利能力也更好2、延伸产业链,对冲其他环节的风险。

说到底还是为了确保自身整体业务板块的平稳高效运行。

未来谁又能成为食品赛道的“王者”?看实力、看品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做食品,“食品安全”必须得严防死守的底线,这个底线一旦打破,就算你实力再好,品牌再硬都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