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安县新兴镇玉米耕种面积多少亩
9万亩。根据查询依安县农业局官网显示,截止2023年6月13日,新兴镇现有耕地50万亩,旱田70%,稻田30%。年初以来新兴镇通过大力宣传,推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全镇玉米种植面积计划压缩至9万亩。
美国玉米种植技术特点
2011年白银农业增加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双增"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7日 10:08 来源:白银新闻网 转播到腾讯微博
甘肃新闻网兰州1月17日电 据白银新闻网消息:2011年,全市完成农作物种植面积452.51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1.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71.33万吨;猪、羊、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51.5万头、355万只、13.7万头和82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万吨。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同比增长6.6%和12%。
去年,白银市立足抗旱减灾,重视春耕春播,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完成推广面积136.26万亩,建成了20个万亩中心示范带、118个千亩示范区和296个百亩示范点。完成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示范48.83万亩,比上年增加18万亩。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坚持压夏扩秋,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32.18万亩和102.73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14.42万亩和6.6万亩。深入推进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争取落实资金122万元,建立粮食生产万亩示范片7个,其中玉米示范片2个、小麦示范片2个、马铃薯示范片3个。积极推广精量化播种技术,推广面积210万亩,机耕面积190万亩,机收面积49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33%。
白银市突出增收重点,大力发展瓜菜产业,瓜菜种植面积达83.2万亩,其中蔬菜面积26.1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76万亩,生产蔬菜120.86万吨,同比增长4%;新建改建日光温室1.04万亩、塑料大棚0.61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7.4万亩。突出发展草畜产业,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125万亩;新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56个,累计达到320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9%;新增青贮加工能力58万立方米,加工青贮饲料28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由上年的44.3%提高到50%以上。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共完成脱毒种薯推广面积96.84万亩,覆盖农户1.59万户,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建立一级种薯生产扩繁基地8560亩、二级种薯扩繁基地9.08万亩。积极发展林果产业,以高扬程灌区为主,完成苹果、枸杞、大枣等特色经济林建设6万亩,全市果品种植总面积达到40万亩。
白银市注重科技兴农,引进示范瓜菜、粮油、果类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品系)295个,重点推广接班品种29个,推广农作物良种423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引进畜禽良种300万头(只),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以靖远大坝、白银重坪等13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引进实施各类科技攻关项目50项,示范农业新技术30项,示范各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40多种,建设中心示范基地5万亩,推广覆膜种植194万亩,高效立体模式化种植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药剂拌种160万亩。以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和“农民创业培训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30期,培训技术骨干5000人,培训指导农民20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0万份。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玉米总量的42%,是机械化、规模化高产高效生产管理技术最先进国家的国家之一。
美国玉米生产技术简化有效,生产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着重于播前准备、播种和收获,收获后施肥、处理秸秆与综合整地,生育期间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
美国玉米生产具有“五重五不重”的特点:
重播前整地,不重播后管理; 重效益,不重产量;重培肥地力,不重追肥;重农机,不重农艺; 重晚钟晚收,不重早播早收。
美国玉米生产的土地耕作和培肥地力主要集中在收获后进行,为春季及时高质量播种和玉米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播种后到收获前基本上不进行田间管理。(美国是大面积农场化经营模式;我国是小面积一家一户生产模式。)
美国玉米带免耕约占20%,条带深松耕作占70%;玉米田以深松为主,很少能见到翻耕。中国目前是以翻耕和旋耕为主,夏播区玉米大部分为免耕直播方式栽培。
美国玉米株高240-250cm左右、穗位高110cm左右,整齐度高、耐密植、单株生产力高、抗倒、抗病虫等。综合抗逆性强,播种至成熟即全生育期110-120天,但从成熟到收获还有近1个月的脱水时间,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降至15%-20%、茎秆坚硬、不倒伏,全部机械收获籽粒。这是大农场的必然做法。
中国玉米平均株高300cm,平均生育期101(夏播)-130(春播)天。未来发展生育期可缩短为95-125天,株高250-300cm。收获时籽粒含水量达到18%左右,向机械化收获籽粒迈进!
在美国绝大部分采用76cm等行距播种,极个别农场受老型号联合收获机固有行距的制约而种植90cm行距。主要是由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和田间作业机械的固定幅宽来决定。如果要改变行距,那么所有的机械就需要全部更换!!
在中国一般生产条件下采用等行距(50-60-66cm)种植;在高密度(高产)条件下也有选用大小行种植的。
在美国伊利诺州,为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也有采用大小行种植(但与我国的大小行种植概念不同,其大行距仍为76cm,小行距18cm三角形错位播种,两列小行距株数之和与等行距单行株数相同)及51cm行距种植。行距变小的趋势及进程主要由农机具的改革所决定。
在伊利诺州和艾奥瓦州部分地块采用植株上部2/3机械打捆作饲料,下部1/3还田。玉米秸秆生物柴油利用处于研发和技术储备阶段,颇具有超前性。
美国玉米一般在胚顶端出现黑层、乳线消失后2~4周收获,果穗在田间脱水,当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5-18%时,直接收获籽粒,既可减少烘干成本,又可保证商品粮质量。(一个农场大面积收获无法晾晒,舍此别无他法。)。《资料来源: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赴美考察报告。》
配图欣赏:
美国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技术
张 瑛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
美国是玉米杂交种的首创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玉米生产大国。美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之首。90年代美国的玉米面积为2757.1万hm2,占全世界玉米面积(13261.8万hm2)的20.79%,总产量为20617.2万t,占世界玉米总产量(50674.2万t)的40.69%。美国玉米单产水平达7439.6kg/hm2,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1倍。美国的玉米生产可以概括为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用途饲用化三大特点。统计表明:50年代玉米产品用作饲料的占85.7%,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08%,出口占5.17%;60年代饲用玉米占77.7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23%,出口占12.38%;70年代饲用玉米占66.02%,工业原料和食品占8.77%,出口占25.21%;80年代饲用玉米占59.3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11.65%,出口占28.63%;90年代饲用玉米占57.6%,工业原料和食品占12.7%,出口占27.8%。因此,美国50~80年代饲用玉米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出口量增长迅速,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的玉米数量较为稳定。
1实行种植区域化和生产专业化
根据各地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安排作物布局,实现玉米区域化种植,是美国玉米高产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40年代美国就形成了包括依阿华、伊利诺斯、印第安纳、俄亥俄和密苏里5个州的玉米带。美国的玉米带位于北纬38°~43°,西经82°~102°范围内,海拔不到500m。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属肥沃的草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5%。无霜期为160~180d,在玉米全生育期≥10℃的活动积温达3300~4600℃·d。玉米生育季节(4~9月)降雨量可达530~650mm,而且每个月都有80~90mm的均匀降雨。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玉米的生长发育,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美国玉米带。近年,由于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作业,以及化肥和除草剂的大量应用都促进了玉米种植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实践证明,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种植更便于大面积实行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集中使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有利于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药和除草剂等,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适地种植可以更好地满足玉米生产的需要,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更好地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
2玉米杂种优势利用
美国培育和推广玉米杂交种是玉米单产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Russell估算,玉米产量的增加有60%属于遗传因素。近30年来美国玉米产量的提高,40%~50%应归因于杂交种的推广应用。据佟屏亚(1986)分析,美国为保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和推广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第一是重视玉米育种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各农业科研单位和州立农业院校都从事玉米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全国还有700余家种子公司担任部分科研和育种工作,培育自交系和杂交种。第二是重视玉米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和研究工作。各地都建立自己的种质基因库,为玉米育种和改良新品种提供丰富的原始材料。第三是有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和严格的种子管理制度。国家有专门机构负责良种区域试验、良种审定、登记、种子生产和种子检验等项工作,以确保种子质量。第四是玉米良种由国家统一供应。近年,美国每年大约需要原种4亿kg,生产这些种子需要20万hm2的良种基地。美国的原种生产由专门的农场承担,种子不准私自出售,不准自己留种种植,国家种子公司负责种子的收购、鉴定、干燥、精选、分级、拌药和包装等作业,还负责良种的普及和技术指导工作。
3科学合理地施肥和轮作
美国十分重视发展新型肥料品种,主要有氮磷钾复合肥料和含有微量元素的复合肥料、高浓度肥料和液态肥料等。美国复合肥料用量占化肥总量的80%左右;高浓度肥料的有效成分为85%~95%,可以减小肥料体积,节省包装和贮运费用;液态肥料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等特点,主要有液氨、氨水和氮溶液,结合灌溉用于追肥。目前,玉米对氮肥的利用率只有50%左右,为减少氮素在土壤中的流失,把速效氮制成缓效肥料,这种肥料可以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延长肥效,提高利用率。
美国在施氮时加入硫脲、双氰铵、五氯六吡啶等氮肥稳定剂,可以抑制土壤中亚硝化极毛杆菌的活性,从而抑制氨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5%~25%,也可使玉米增产4%~5%。美国比较重视基肥,氮肥一般是在秋翻地时施入全部数量的2/3,其余1/3用作追肥;美国大部分玉米田含磷量较低,每隔2~3年都要大量施用磷肥,一般在秋翻时撒施或在播种时作为种肥施用,其后效可达3~4年之久;钾肥也是在玉米田每隔2~3年集中施用一次,在秋翻时撒施后翻入土壤,其后效可维持2~3年。玉米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作用,特别是在高产水平下施用锌、锰、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都表现出增产效果,尤其锌的增产效果最大,一般可增产8%~12%。
美国玉米生产施肥不仅肥料充足、质量高、品种齐全,而且施肥方法更具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重视营养诊断和农化服务工作。如植株营养诊断、土壤肥力分析、编制农化图、提供肥料分配方案等。美国的土壤调查、植株分析和施肥数量都由科研单位和化肥公司实验室承担。美国各州为农户服务的农化实验室,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土壤普查,其分析项目除N、P、K外,还测定S、Mg、Mn、B、Mo和Cu等。
近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标准的分析法,并根据玉米生产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按地区分类提出施肥计划;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测定植株营养临界值,为农户获得高产提供依据。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之所以能够持续地高产稳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保持和培肥地力,其主要措施是合理的轮作制度、大量的秸秆还田、注意施用有机肥和高效复合肥料。近年,美国玉米带上的玉米种植面积占40%左右,有30%的大豆面积和豆科牧草,基本上形成了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体系,保证了用养结合。玉米带上生产的大量玉米和大豆作为饲料,发展了畜牧业,因此玉米带又是著名的乳肉带。而发达的畜牧业又为玉米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从而恢复和保持了土壤肥力,如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另据研究表明,每年翻压6~8t/hm2的玉米秸秆,能基本上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降低。在美国玉米带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玉米秸秆翻压还田,这也是保持和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4增加种植密度
实践证明玉米要获得高产,必须要求群体结构合理和群体中个体发育协调,即要有合适的密度,在30~40年代,美国玉米生产中70%~90%采取行距为107cm的方格宽行种植,密度为3万~3.3万株/hm2;50年代,方形播种面积减少到48%,开始实行条播和点播,行距缩小到102cm,密度为3.8万~3.9万株/hm2;60年代条播和点播约各占50%,行距为96cm,密度与50年代相近;70年代条播面积占90%,点播只占10%,行距为70cm,密度达4万~4.5万株/hm2;90年代全部实行机械化条播,密度达到5万~6万株/hm2,在高产田块或种植耐密品种密度超过6万株/hm2。专家们认为,增加种植密度是近年来美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所调查的549块玉米高产田中,平均单产达到13867kg/hm2,平均密度达到62490株/hm2。玉米密植后,为利于其单株生长发育,逐渐缩小行距而加大株距,这是美国玉米栽培的发展趋势。
近年,美国大面积获得玉米单产13500kg/hm2的田块,平均行距为84cm。玉米密植带来的问题是倒伏,美国每年因倒伏损失产量5%~10%。近年已经通过培育矮秆抗倒品种解决了倒伏问题。预计随着高产耐密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施肥量的增加以及各项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还会有所增加。
5玉米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机械化最早的国家,也是玉米生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早在40年代前后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畜力在农用动力中只占6%。1940~1944年美国就拥有拖拉机186.1万台,谷物康拜因和玉米收割机40万台,早期的玉米生产机械主要用于翻地、播种和中耕方面,玉米摘穗机已开始普遍使用。60年代使用收获同时脱粒的摘穗机。70年代末期,美国拥有拖拉机438万台,平均每台负担耕地43hm2;玉米摘穗脱粒机57.9万台,每台负担收获面积58hm2。美国农业电气化起步很早。1945年美国就有45%的农场实现了电气化,1960年前后已完全实现了电气化。进入80年代,美国玉米生产已从机械化走向自动化。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特点是向大功率、高速度作业,宽幅和联合作业方向发展。拖拉机功率都在200马力左右,耕地时前进速度达12km/h,可耕地12hm2/d。整地、播种机具作业幅宽达20m左右。为保证播种质量,采用装有电子监控、自动调节和激光定位的先进播种机具,提高了种子定位能力,使播种条幅更加规格,播深控制准确一致。近年,美国拥有各种农用卡车、燃料运输车、肥料车等320万辆,农用飞机1万余架。在一些大型农场,施肥、喷药等都使用飞机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