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因为人类大肆破坏森林对黄河发生的灾害

在1919-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共决口1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000亿元。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1935年黄河决口6处,淹没27县,灾民3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95亿元。1938年黄河大水,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致使1025万人受灾,89万人被淹死,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9.5亿元。

因为人类大肆破坏森林对黄河发生的灾害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 公元前 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 (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近者仅数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河水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③公元1~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④ 公元10世纪~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决泛决。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滨州市县境内,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鲁西南,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变迁无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又出现了夺濉、涡、颍入淮的几股。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不久即告废坏。

⑥ 16世纪中叶~1854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清前期经大筑堤防。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月堤、遥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不力,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⑦ 1855年 (清咸丰五年)~20世纪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其后的20年内,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正溜无定。直至1876年全线河堤告成,现今黄河下游河道始基本形成。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企图有洪水来阻止日日本侵略军的西进。这次决口,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史所罕见。也是黄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平阴县历史上共修过8部县志。始修为明正德九年(1514) 。现存清顺治十年(1653)版,修纂者陈秉直、赵贯台、张宗旭等;嘉庆十三年(1808)版,修纂者喻春林、张朴、朱续孜等;道光二十八年(1848) 版,修纂者熊衍学、赵有悌等;光绪十九年(1893) 版,纂修者李敬修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平阴县乡土志》,修纂者黄笃瓒、朱焯等;民国23年(1934)版,朱名?总纂。 新编《平阴县志》 于20世纪60年代初启动,1982年3月着手编写。共收集资料500万字,于1991年8月完成送审稿,同年12月正式出版。本志上限一般始自1840年,下限到1987年底。全书正文30篇、122章、316节。主要有: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

平阴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西南部。春秋初期,平阴邑已是鲁国的重要军事、经济中心之一。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改称平阴县,属济北郡。其后行政区划历经数次变更。1985年3月,平阴县划归济南市至今。1987年平阴县辖7乡5镇,面积900平方千米,总人口358120人。少数民族主要由蒙古族、回族、壮族、朝鲜族、满族等。 地势南高北低,东北为低山丘陵,西南是山岭和东平湖区,东南系汇河冲积平原,西北紧靠黄河,为滩区涝洼地带。平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平阴县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石、石灰石、耐火土、大理石、贫铁矿、褐铁矿等。

1987年全县木本植物131种,分属51科、73个属。珍贵林木有白皮松等,集中在洪范池于慎行墓,树龄400余年,现存41棵,是全国白皮松栽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1987年, 平阴工农业总产值49627万元。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沿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山区丘陵种植小麦、玉米、地瓜和杂粮,汇河平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1987年,粮食总产量15924万千克,农民人均收入568元。平阴工业发端较早。18世纪中叶,县内有熬胶、酿酒、酱菜兼作糕点的作坊十几家。邓氏“树德堂”熬制的阿胶被列为贡品,受过皇封。1952年,平阴县阿胶厂建成投产。1987年有酿酒、纺织、服装、五金、电力、机械、煤炭、化工、建材等十几个行业,主要产品1 00余种, 其中获“国优” 产品2种,4种获“省优”“部优”产品,12种产品远销国外。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268万元,商业网点2570个,商品零售总额15843万元。 1987年, 有济兰、泰临、平徐三条国道,县乡道路19条,12个乡镇和80%的村庄实现了晴雨通车。平阴黄河大桥连接平阴和东阿两县,是山东省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桥,日车流量近万辆次。2000门程控自动电话开通,并入了全国通信网。有卫生、 医疗机构45个,病床520张。1986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1987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平阴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从境内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安栾河、玉带河、浪溪河畔定居。位于翠屏山上的多佛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于传斌是竹板山东快书的创始人。1987年,全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40所,农技、农中6所,小学338所。

新编《平阴县志》将“玫瑰”“阿胶”等设专章,以突出平阴“玫瑰之乡”“阿胶之乡”的特色。平阴玫瑰系重瓣红玫瑰,花大色艳,香气浓郁,是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县志对玫瑰的栽植历史、管理技术、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记述。阿胶产自东阿镇,以纯黑驴皮、用浪溪河水浸泡,阿井水煎制成胶,故名“阿胶”。平阴生产阿胶的历史悠久,北宋开宝二年(969) 开始出现阿胶作坊。1915年,“树德堂”所产阿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牌。 平阴县阿胶厂生产的“福”字牌、“东阿镇”牌阿胶在1986全国中成药同品种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 县志对阿胶的生产沿革和名优产品进行了宣传介绍,实现了志书为现实经济服务功能。

新编《平阴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平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熊泽功主编 张纪福副主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6年 2000册 1393千字 857页 268.00元

ISBN 7―80192―722―2

《平阴县志》的编纂工作自2003年8月全面启动,至2005年12月编纂完毕。志书上限与上部《平阴县志》下限(1987年)相衔接,下限至2003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全书除总述、大事记、人物、附录和索引以外,专志依此为:建置区划、自然环境、人口、玫瑰阿胶、林洼卢俊兴葫芦、农业、水利治黄、工业建筑业、交通邮政通信、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政党群团、政权政协、政法军事、人事劳动、民政、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生活、乡镇概况、组织机构,共27编。

平阴县属山东省省会济南市郊县。北靠长清区,南临东平县,东连肥城市,西隔黄河与东阿县相望。至2003年,平阴县总面积827平方公里,辖7镇4乡,346个行政村,总人口363051人。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安栾河、玉带河、浪溪河畔定居。春秋初期平阴邑已成为鲁国的重要军事、经济中心之一。平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邑人著名者古有金代贤相侯执,明代内阁大学士于慎行,户部尚书、廉吏师逵等,近有中国雷达之父、中科院学部委员毕德显,原《人民日报》副总编兼《经济日报》总编翟向东等。玫瑰、阿胶两大特产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洪范池天然矿泉水甘甜纯正,刁山坡氡锶复合型热矿水治疗疑难病症具有神奇疗效,全县白云岩、石灰石、大理石分布广、储量大,开发价值高。

1988年至2003年,平阴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4.1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57.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132元增加到2003年的15866元,增长14.02倍。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比例由1988年的39.8∶43.6∶16.6逐步调整为2003年的16.9∶51.8∶31.3。县域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2267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33169万元。

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18.80万吨,蔬菜产量50.06万吨,果品产量9.51万吨,大牲畜、羊、家禽存栏量分别达到11.78万头、45.96万只、348.49万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1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达到7400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900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4260公顷。

至2003年底,全县已初步形成机械、能源、化工、冶金、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六大支柱骨干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0529万元,工业增加值199491万元,实现利税76392万元。建筑业增长较快,已成为平阴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3年,全县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22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4900万元。

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665万元,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4.38%,全县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人员达到21084人。集市贸易日趋活跃。2003年底,全县共有市场28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4处,集贸市场24处,集市贸易成交额达84430万元。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至2003年,平阴县获自营进出口权的内资企业已达24家。全县出口创汇规模、总量连续6年在济南市10个县(市)区排名第一。

至2003年底,全县有公路118条,其中在建高速公路1条,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5条,乡村公路109条,通车里程达503.3公里,村村通公路目标基本实现。全县已建成拥有无线调频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同步发展、无线有线并存的新闻宣传中心。全县固定电话累计达到70399户,小灵通累计达到8043户,上网用户7329户,智能公话累计达到1594户,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46万元。1995年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乡镇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平阴一中新校成为县城标志性建筑,1988年至2003年间累计向高校输送学生1万余人。1996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至2003年底,全县有3个产品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有市级高新技术产品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7亿元。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主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孝直镇孝直村。

2009年平阴县一全新旅游产品受到热烈欢迎——— 葫芦画。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刻画作背后,更有一个感人孝敬母亲的故事。 葫芦画的制作人卢俊兴,先后在济南、泰安等地学习刻瓷、漆画等技术,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本领。2009年,卢俊兴从事葫芦画的创作,于今年上半年在平阴县城开了家工艺品店,经营他的葫芦画作品和刻瓷作品。他的葫芦画作品很受欢迎,50元/对的葫芦4个月的时间里卖了300多对。2009年下半年,卢俊兴的母亲因患病做手术,术后由于家中无人照顾老母,他毅然关掉刚开张半年的小店,回家专心照顾母亲。在休息的间隙里,他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再一次拿起画笔,画葫芦,孝母亲。

平阴县先后荣获全省第五届、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单位、全国防盲工作先进县、全国牙病防治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