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保护条例(97修正)
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保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保护。
本条例所指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水库、渠道(灌溉、排洪、排阴)及其建筑物、泵站、水电站、农电线路及农村输变电设施、机电井、人畜饮水病区改水工程、河道、堤防、水保设施,以及水利工程附属的观测、灌溉、监测、交通、通讯、管理房、灌溉试验站、水文测站、工程防护林等设施。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保护,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切水利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保护。
本条例所指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水库、渠道(灌溉、排洪、排阴)及其建筑物、泵站、水电站、农电线路及农村输变电设施、机电井、人畜饮水病区改水工程、河道、堤防、水保设施,以及水利工程附属的观测、灌溉、监测、交通、通讯、管理房、灌溉试验站、水文测站、工程防护林等设施。第三条 水利工程是保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各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和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工程设施的主管部门。
全体公民都有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权利和义务。第二章 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第四条 所有水利工程设施,应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管理组织。
水利工程的受益范围在同一行政区域内的,由该行政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跨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委托主要受益行政区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在省、市、州(地区)、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由专管机构具体管理;以乡(镇),村投资为主及联户、个人建设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乡(镇)水利站负责管理。第五条 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对水利工程设施采取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管理,凡有条件的,可实行专业化管理,直接向用水户服务。
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群众管理组织的指导,教育用水单位和群众爱护水利工程设施,严格遵守水利工程管理规章制度。第六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基本任务是:全面加强经营管理,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正常运行。节约用水,保证合理灌溉,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七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加强各项经济技术管理指标考核,落实管理任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第八条 对各类水利工程都要实行有偿服务,认真核定水费标准,严格审批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达到按成本收费,以水养水;积极发展综合经营,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增加积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水工程良性运行机制。第九条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认真做好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观测,保持工程设备完好,确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第十条 坚持农村劳动积累工制度。各级水利部门对农村劳动积累工中用于水利部分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落实管护措施,严格检查监督。第三章 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保护第十二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单位要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甘肃省实施水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护水利工程设施。第十三条 各类水利工程应根据规模大小,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本着有利于管理和安全运行的原则,结合省上的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第十四条 严禁在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炸石、打井、挖砂、挖窑、取土、修坟、建房、修建鱼池、垦种渠堤、堆放废弃物,严禁毁坏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界碑、界桩等标记。禁止在通讯、电力专用线路上非法架线和接线。第十五条 在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必须拆除,个别暂时拆除确有困难的,应与水管单位签订缓拆协议,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缓拆。工程维修改建时,违章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工程需要,立即拆除。
违章建筑影响工程设施的检查、维修和改建,造成经济损失的,由违章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简介几种常用节水灌溉技术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5月,是由钱塘江河口研究站和浙江省水利厅水利科学研究所两个单位发展、演变而成。50年间,两单位有分有合,不断壮大,形成了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科研体制改革中,两院所合并,成立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优势互补,科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迅捷跨入了全国省级同类科研院所先进行列,为浙江省水利建设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4月15日至20日,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与中、苏专家、教授等46人考察钱塘江海塘,举行钱塘江下游治理座谈会。会议建议成立钱塘江河口研究站。同年5月,经水利部批准,钱塘江河口研究站在杭州成立,初期由8名科技人员组成,隶属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厅共同领导,站址设在杭州市镇东楼58号。从此,钱塘江河口治理有了专门的固定研究机构。
1958年3月29日,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通知:经省委批示,同意建立本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浙江省水利厅的领导下,将钱塘江河口研究站、厅水文总站的海潮测验队、厅勘测设计院的土工试验室和厅农田水利处的杭州、宁波、温州、金华4个灌溉试验站合并,成立浙江省水利厅水利科学研究所,所址设在杭州市镇东楼58号。所内下设秘书室、试验室(土工组、材料组、化验组)、水利土壤改良室(包括杭州、宁波、温州、金华4个灌溉试验站)、钱塘江河口研究站(代管)和海潮测验队。1959年2月,将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属下的宁波、金华、温州和新建的嘉兴灌溉试验站划给有关专署管理。全所核定事业编制118人,实有职工114人,其中技术干部78人。
1959年11月,因水利厅和电力工业厅合并,成立浙江省水利电力厅,12月,浙江省水利厅水利科学研究所改称浙江省水利电力厅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1960年9月另设电力试验所后,又改称浙江省水利电力厅水利科学研究所。当时,为了加强钱塘江规划治理的统一领导,将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划归钱塘江治理工程局代管,并将水利土壤改良室连同杭州灌溉试验站和萧山棉麻灌溉试验站一起划归浙江省农科院,同时将所址迁移至杭州市华家池原杭州水利学校旧址办公。1962年3月30日,水利电力部发文通知,从1962年开始,钱塘江河口研究站由浙江省水利电力厅单独领导,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和帮助。至此,钱塘江河口研究站成为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的河口研究室。1962年8月17日,浙江省水利电力厅收回钱塘江治理工程局代管权,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归省水利电力厅直接领导。1963年6月,所内增设机电排灌室,编制增至138人。
1971年1月,浙江省水利电力厅水利科学研究所改称浙江省水利电力局水利科学研究所,与新建的钱塘江治理工程处合署办公,单位名称对外统一使用浙江省水利电力局科学研究所。水利科学研究所所属工作部门设政治科、办公室、江道规划室、工程规划室、水工渗流试验室、土工材料试验室、钱塘江测验队。共有职工187人,其中工程技术干部117人。1973年6月成立的浙江省水利电力局水利科技情报站设在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内。
1973年8月27日,钱塘江治理工程处撤销,将江道规划室、测验队划归新成立的钱塘江工程管理局统一领导,江道规划室更名为规划研究室,专门从事钱塘江河口治理研究。省水利科学研究所主要担负全省水利水电行业的土工、水工、化学灌浆、材料结构等试验研究和科技情报工作。
1978年4月14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复,以原钱塘江工程管理局所属规划研究室和测验队为基础,建立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与钱塘江工程管理局合署办公,职能科室统一设置,下设规划研究室和测验队。
1984年后,又逐步健全和增设资料情报室和计划综合科。1989年末,列为河口所编制的固定职工和合同制工人共176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114人(高级工程师19人,工程师34人)。
1978年5月,原浙江省水利电力局水利科学研究所改称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办公地点移至华家池新建的4层楼。1984年机构改革后,所内分设办公室、政工科(含保卫科)、计划科和土工、水工、材料结构、农田排灌、资料情报室。浙江省水利科技情报站和1986年10月组建的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均设在所内。至1989年末,全所固定职工148人,其中技术干部104人(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44人)。
1995年2月16日,经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9年,办公地点移至华家池新建的8层大楼。至2000年11月底,院内设:土工室、水工室、农田排灌室、材料结构室、水环境和水资源室、电测自动化室、资料情报室、深圳分院、工程建设监理部、勘测设计室、后勤服务中心11个业务科室和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科研发展中心、人事科、监察室、经营财务处、总务设备处、保卫科9个行政科室。全院在职职工130人,其中技术人员99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41人)。
2000年11月24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和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同年11月28日,浙江省水利厅发文,原河口所、水科院职责一并划入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办公地点设在华家池36号(现称杭州市凤起东路50号)。2002年12月25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同意浙江省水利水电河口海岸研究设计院更名为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核定事业编制223名。
2011年,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海洋经济需求,经省编委批复,新增了“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牌子。这标志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一支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的建立。为研究院进一步发挥人才、成果、装备优势,服务浙江省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为更好地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现有常用节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渗、喷灌、微喷灌、渗灌和滴灌等,均为人为控制灌溉时机和灌水量,属于“被动式”灌溉模式。
渠道防渗
渠道输水是目前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
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①三合土护面防渗;②砌石(卵石、块石、片石)防渗;③混凝土防渗;④塑料薄膜防渗(内衬薄膜后再用土料、混凝土或石料护面)等。
管道输水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发达国家的灌溉输水已大量采用管道。目前我国北方井灌区的管道输水推广应用也较快。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管道输水与渠道输水相比,具有输水迅速、节水、省地、增产等优点,其效益为: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目前,如采用低压塑料管道输水,不计水源工程建设投资(以下同),亩投资为100元—150元。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管道输水。但是,管道输水仅仅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而要真正做到高效用水,还应配套喷、滴灌等田间节水措施。目前尚无力配套喷、滴灌设备的地方,对管道布设及管材承压能力等应考虑今后发展喷、滴灌的要求,以避免造成浪费。
喷灌
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 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灌水方式,在很多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喷灌的主要优点如下:(1)节水效果显著,水的利用率可达80%。一般情况下,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1m3水可以当2m3水用。(2)作物增产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其原因是取消了农渠、毛渠、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有利于抢季节、保全苗;改善了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3)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的工作量。(4)减少了农民用于灌水的费用和投劳,增加了农民收入。(5)有利于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6)避免由于过量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常用的喷灌有管道式、平移式、中心支轴式、卷盘式和轻小型机组式。
(1)移动管道式喷灌通常将输水主干管固定埋设在地下,田间支管和喷头可拆装搬移、周转使用,因而降低了投资。北京市顺义县全县数万亩粮田均采用这种灌溉形式。1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移动式管道喷灌除了具有一般喷灌省水、增产、省工、减轻农民负担和有利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等优点以外,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投资低、对田块大小和形状适应性强、一户或联户均可使用等优点,是目前较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大力推广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可适用于大田作物、蔬菜等,亩投资为200元一250元。
(2)固定管道式喷灌 固定管道式喷灌是将管道、喷头安装在田间固定不动, 其灌溉效率高,管理简便,适用于蔬菜、果树以及经济作物灌溉。但是投资较高(亩投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3)中心支轴式与平移式大型喷灌机只能在预定范围内行走,行走区域内不能有高大障碍物,土地要求较平整。其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大型农场或规模经营程度较高的农田。使用国产设备,每亩投资为300元-400元。
(4)卷盘式喷灌机 靠管内动水压力驱动行走作业, 与中心支轴式及平移式的大型喷灌机相比,具有机动灵活、适应大小田块、亩设备投资低等优点。 目前进口设备每亩投资为;50元左右, 设备国产化后可进一步降低投资, 这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有发展前景的喷灌形式, 可适用于大田作物、蔬菜等。卷盘式喷灌机有喷枪式和析架式两种, 后者具有雾化好、耗能低的优点。轻小型机组式喷灌,可以手抬或装在手推车或拖拉机上,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价格较低等优点,通常用于较小地块的抗旱喷灌。每亩投资为100元-200元。
微喷
微喷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型喷灌形式。这是利用塑料管道输水,通过微喷头喷洒进行局部灌溉的。它比一般喷灌更省水,可增产30%以上, 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可结合施用化肥,提高肥效。国产设备亩投资一般在500元-800元。主要应用于果树、经济作物、花卉、草坪、温室大棚等灌溉。
滴灌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目前,国产设备已基本过关,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滴灌。
接管道的固定程度, 滴灌可分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固定式滴灌,其各级管道和滴头的位置在灌溉季节是固定的。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省工、省时, 灌水效果好。国产设备亩投资约为700元(果树)-1400元(大棚蔬菜)。半固定式滴灌, 其干、支管固定, 毛管由人工移动。亩投资为500元-700元。移动式滴灌,其干、支、毛管均由人工移动,设备简单,较半固定式滴灌节省投资,但用工较多。亩投资为2m元一500元。
覆膜灌
用地膜覆盖田间的垄沟底部,引入的灌溉水从地膜上面流过,并通过膜上小孔渗入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进行灌溉,这种方法称作膜上灌,在新疆等地已大面积推广。采用膜上灌,深层渗漏和蒸发损失少,节水显著,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不需再增加材料费用,并能起到对土壤增温和保墒作用。在干旱地区可将滴灌管放在膜下,或利用毛管通过膜上小孔进行灌溉,这称作膜下灌。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又具有地膜覆盖的优点,节水增产效果更好。
痕灌
2013年2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对外发布消息,学校痕量灌溉研究中心历时10多年研发出“痕量灌溉”技术,一举打破农作物“被动式补水”传统灌溉模式,改由农作物自主吸水、按需吸水。
“痕灌”是受化学上微量元素与痕量元素概念启发而取名,主要指能在超微流量向作物长久供水,痕灌单位时间的出水量可达到滴灌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
痕灌技术的核心节水部件是痕灌控水头,由具有良好导水性能的毛细管束和具有过滤功能的痕灌膜组成,控水头埋在作物根系附近,毛细管束一端与充满水的管道相连,另一端与土壤的毛细管相连,感知土壤水势的变化。作物吸水导致根系周围的水势降低,即发出需水信号,控水头内的水不断以毛细管水的形式流向根系周围,直至作物停止吸水;控水头内的痕灌膜可防止毛细管束因杂质而堵塞,保证系统长期稳定工作。[2] 多年田间试验表明,痕灌比滴灌节水50%左右,即使在滴灌无法使用的地区也可推广应用。
痕量灌溉应用前景广阔。痕灌节水技术能耗更少,节水更多。尤其是能够突破在常规节水灌溉很少涉及的荒漠化治理、矿山修复、城市绿化等领域的发展,能为解决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危机作出贡献。水利部等有关部委已表示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此项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大田试验,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完善技术,使之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