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城西湖的围垦开发

城西湖官垦开始于民国25年(1936),当时韦立人任垦务专员(兼县长)。查出城西湖内荒地16万亩,作为公有,对这部分荒地,一是由个人备价领种(多为地主);一是招佃承耕(主要是农民),公家占有主权,收取租稞。安徽大学农学院价领湖区18米高程左右低洼区10万亩,自营农场2万亩,招佃耕种8万亩。韦立人试办合作农场(属县政府),征集民工开挖河道(沣河湖内故道),修筑湖内圩堤,兴建泄水闸。购置发电机、抽水机、脚踏脱粒机、碾米机等机械设备。合作农场开始播种水稻,当年秋稻子刚成熟,淮堤四百丈段溃决,万户闸冲毁,西湖水涨,虽向各乡征集民工抢收,约收稻谷1100万斤,但损失很大,韦立人也以办理失宜被撤职。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官垦停止,业务交县接管,历年省、县会勘收租,垦耕搁置。民国30年(1941)10月,复设霍邱县东西湖荒地整理局,进行清理,办理水利:规划垦殖(民国35年(1946)5月《安徽省战时财政概况》第七章第一节《清理东西湖荒地》)。荒地整理局成立后,对荒地进行清理登记,共查出4.04万亩,比战前少2.28万亩,招佃承耕。民国31年,(1942),设霍邱县农垦局,重新提出对西湖进行开垦。由工程技术员洪仲周草拟《霍邱县东西湖农田垦殖水利计划书》,全书为分绪言、湖水源流、浚河筑堤、建筑工程五大部分。其主要内容(西湖部分):首先开挖西湖西岸、东岸两大干河。西干河由薛家嘴经高塘集至沣河桥,全长60里,河底宽60丈,高度随地势。东干河由河口集经张集、王家嘴、夹洲子至沣河桥汇西干河后,再经县城西门外,北至七里锥、莫家店,由姜家湖新河口入淮,全长130里,河底宽100丈,高度随地势。沿岗与两干河之间,依地势开挖支河、沟渠、围濠,各沟口建涵闸,使岗阜之水纳入干河。城西门外最洼处,留出较大地方,积蓄内水。其次,把湖内荒地划成100—1000亩块段,再以若干块段为一大区,开沟筑堤,以便防洪抽排。并指出湖区垦殖,有赖疏导淮河,才能有保证不受淮水泛滥的灾害。

城西湖的围垦开发

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春,省劳改支队在双台子一带围垦。1956年大涝后撤走。 1962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部队在城西湖围垦3.9万亩,因1963年,1964年两年涝灾,被迫于1965年冬撤出。60年代中期,全国农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粮为纲”,提出“向高山要粮”、“向湖水要粮”的口号,“围湖造田”,被列为解决粮食不足途径之一。1966年1月,南京军区为了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准备在城西湖建设一个10万亩耕地的大型农场。从1月到4月,南京军区、省、地、县,经多次会商和实地勘察,商定“根治西湖、统一规划、军民两利、平战结合、勤俭办场”的方案,上报中央军委。5月15日,中央正式公布毛主席“五·七”指示。南京军区党委根据“五·七”指示精神,决定围垦城西湖,建城西湖农场。6月份城西湖围垦指挥部成立,南京军区派来2个师的部队,本县动员民工10万人,军民合作,从9月份开始到1972年11月全部完成,共围垦造田17.8万亩,其中军圩12.5万亩,民圩5.3万亩。军垦农场隔沿岗河南与邵岗、五塔两乡毗邻,西面和北面以军民圩格堤与高塘、陈郢、陈嘴等民圩相接,东面有反修大桥、工农兵大桥跨沿岗河与陈埠乡、牌坊乡和城关镇相通。围垦区系城西湖常年蓄水区,也是民国25年(1936)官垦和安徽大学价领区。

1966年至1986年城西湖围垦总投资4300多万元,其中地方2400多万元,部队1900多万元。城西湖军垦农场12.5万亩耕地,原系未垦殖的19米高程以下(含19米)的蓄水区,围垦后,1967年即收获小麦、豆类2700余万斤。1968年秋季蓄洪,午季仍收小麦3660余万斤。农场在1979年前以33%的耕地种植水稻,67%的耕地种植旱粮。1980年后,全部改种旱粮。历年粮食平均单产:水稻400斤,小麦(含大麦)225斤,豆类93斤,高粱220斤;年均总产量3500万斤,年均总产值(含工副业)1500万元,纯收入400万元左右,1981年最高纯收入达469万元。1969年和1971年分别亏损140万元和137万元外,其余年份均有盈余。

城西湖军垦农场自建场至1981年,共收获粮食6.37亿斤(1982年至1986年未统计进去),其中上交国家(实际也是安徽省地方)4.87亿斤,占总收获量76.45%;卖给地方0.49亿斤,占总收获量7.7%;军内上调0.46亿斤,占7.22%;部队本身补助0.28亿斤,占总收获量4.40%;其他(饲料、灾区救济等)0.27亿斤,占总收获量4.23%。

城西湖军垦农场,粮食年产量差距很大,最高达6836万斤(1974年),最低仅1126万斤(1969年),最高年份为最低年份的6.07倍(表6-3、表6-4)。

农场建成以后,发挥了社会效益,围垦区范围内的陈嘴、陈郢、王截流、莫店、临淮等11个民圩的耕地提高了保收系数。北部的陈郢乡,1963年和1964年年均降水1204毫米,两年都因内涝减产,年均只收获粮食145万斤。1982年,降水1208毫米,则收获粮食1270万斤。其他几个乡都有类似情况。其次根治了蝗患,围垦20年来没有再发生蝗灾,每年节省灭蝗经费10万元。改善了交通,围垦时修建了临淮岗船闸,内湖外河船只可以直达,年节省翻坝费28.8万元。由于挖深了泄水道,河底高程15米,比湖内最洼处还低3米,因之延长航线40公里,湖下修了公路,城关通往石店、周集等10多个乡,不需要绕道长集、河口,缩短路程30至40公里。农场在军民之间开展协作医疗,多年来派出医疗队693人次,为群众治病91460人次,并为地方培养医务人员262人。另外,部队向周围41432户群众支援6357万个劳动日;提供汽车1940台次运送物资112226吨;机械350台次;机修12963台件;化肥64535吨;训练民兵11085人;培训学生4435人;培养农技人员128人;飞机灭蝗25架次,123680亩次;抢险71次,抢救出遇险群众650人次;免、减电费,排涝、排洪费,借贷等项款共达654890元。

高粱种植株距和行距各是多少,种植密度是多少合适

水稻、小麦、玉米、土豆、高粱是常见的农作物,它们在不同的地区生长季节和亩产量可能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相关信息:

1. 水稻:水稻的种植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之间,生长周期大约需要3-4个月。水稻的亩产量因种植地区和品种而异,一般在800-1200斤/亩左右。

2. 小麦:小麦的种植季节通常在秋季,生长周期大约需要6-7个月。小麦的亩产量因种植地区和品种而异,一般在400-800斤/亩左右。

3. 玉米:玉米的种植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之间,生长周期大约需要3-4个月。玉米的亩产量因种植地区和品种而异,一般在600-1000斤/亩左右。

4. 土豆:土豆的种植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之间,生长周期大约需要6-7个月。土豆的亩产量因种植地区和品种而异,一般在1500-3000斤/亩左右。

5. 高粱:高粱的种植季节通常在春季至夏季之间,生长周期大约需要6-7个月。高粱的亩产量因种植地区和品种而异,一般在400-600斤/亩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仅供参考,实际产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管理等因素。

1、行距约60厘米,株距约27厘米,每亩约5300株左右。2、行距约60厘米,株距约34厘米,每亩约3580株左右。3、一般粒用高粱的种植密度为每公顷9万-12万株左右,甜高粱在每公顷7万-9万株左右。4、早熟、抗倒性强、土地肥力高,种植密度就高,晚熟、抗倒性的品种,土地肥力低,种植密度就低。

一、高粱种植株距和行距各是多少

1、株距和行距

(1)一般种植行距在60厘米左右时,株距为27厘米左右,每亩一般可种植高粱5300株左右。

(2)一般种植行距在60厘米左右时,株距也可以为34厘米左右,这时候每亩一般能种植高粱3580株左右。

2、种植方法

(1)可在播种前进行晒种,提高发芽率,可以用药剂拌种,防治病害。

(2)一般在每年的5月5日至5月10日左右播种,高粱在播种10天左右便可出苗。

(3)播种深度一般为3-4.5厘米左右,播种后需要及时镇压,一般每公顷用种量约为20公斤左右。

二、高粱种植密度是多少合适

1、每个地区不同,种植的密度也不一样,一般粒用高粱在每公顷9万-12万株左右,甜高粱在没公顷7万-9万株左右。

2、一般早熟的高粱品种种植密度高一些,晚熟品种种植密度低一些。抗倒性强的品种种植密度高,抗倒性差的品种种植密度低。高肥力地块种植密度高,低肥力地块种植密度低。

3、高粱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可以在低洼地、易涝地、瘠薄地和干旱的盐碱地种植,在耕作上用合理的栽培技术,便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4、合理轮作对高粱的产量影响较大,在种植高粱前先种植大豆或小麦玉米,都较为合适。

5、因为高粱根系扎土较深,扩展范围广,吸水和养分较多,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所以在种植高粱之后,可以种植大豆进行轮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