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类基本信息汇总
六大茶类基本信息汇总
绿茶
主要类型 : 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烘青绿茶、炒青绿茶。
品质特征 :具有“叶绿汤清”的品质特点,清香、醇美、鲜爽。色泽绿润,内质香气高鲜,汤色绿明,滋味纯和而爽口,富有收敛性,叶底嫩绿明亮。绿茶最讲究外形和色泽,追求清纯淡难,故多采嫩芽制成。明前茶(清明前采制)最为珍贵,其次为雨前茶(清明后谷雨前采制 ) 。
加工工兰: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
茶性 :未发酵茶,性寒凉。
[适合人群]适合工作忙碌、用电脑较多的青年人;体质偏热、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也可多饮用:注意 :绿茶营养丰富,但对肠胃刺激较大,所以过敏体质、脾胃虚寒者不适合;神经虚弱者、易失眠者晚上也不适合。
白茶
主要类型 :白芽茶、白叶茶。
品质特征:茶并完整,形态自然,白毫满身,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滋味鲜醇,清香甘美。
加工工兰:鲜叶采摘-娄凋 (日晒)-千燥
茶性:微发酵茶,性寒。
[最适合人群]白茶适合精神紧张、压力大者;少年儿童喝白茶有利于保护眼睛 ; 适合体质热肝火旺,喉咙发炎者。注意:脾胃寒凉者需适量饮用。
知名白茶:
白芽茶 :白毫银针 ;
白叶茶 :白牡丹、贡眉(寿眉 )。
黄茶
主要类型 :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
品质特征 :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外形金**,毫尖显露,芽壮叶肥。
加工工艺:鲜叶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茶性 :轻发酵茶,性微寒。
[最适合人群]适合消化不良者,黄茶益脾胃、助消化。
知名黄茶:
黄芽茶 : 蒙顶黄芽、君山银针、霍山黄芽
黄小茶 : 伪山毛尖、北港毛尖
黄大茶 : 广东大叶青、霍山黄大茶
青茶
主要类型 :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品质特征 : 乌龙茶因其做青和焙火的程度轻重,干茶色泽及香型有不一样的表现,但共同特点是味甘浓而气馥郁,高品质的乌龙茶讲究“韵味”,如凤凰单从的“山韵”,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观音韵”等。
加工工艺:鲜叶采摘-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茶性 :半发酵茶,乌龙茶大多性和不寒,一些足火茶更是性温。
[最适合人群]适宜人群最广,性平的乌龙茶适合心情急躁、减肥的人 ;性温的乌龙茶则是适合脾胃虚寒者。
知名青茶:
武夷水仙、铁观音、漳平水仙、凤凰单枞、青心乌龙、冻顶乌龙、台湾美人
红茶
主要类型 :小种红茶、功夫红茶、红碎茶
品质特征:香气馥郁、汤色红亮鲜明,滋味甜醇,叶底红习。
加工工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茶性 :全发酵茶,性温。
[最适合人群]最适合身体较虚、脾胃功能差、手脚发凉者饮用者,红茶是调饮的最佳选择。
知名黄茶:
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
功夫红茶 :滇红、祁门红茶、宜兴红茶、英德红粉
红碎茶:南海ctc红碎茶
黑茶
主要类型 :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云南普洱、广西六堡茶等。
品质特征 : 粗大黑褐、陈香醇厚,老茶醇厚顺滑,回甘持久明显,有陈香和药香味。
加工工艺:鲜叶采摘-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
茶性: 后发酵茶,性温。
[最适合人群]黑茶来自微生物产生的酶。所以黑茶称之为抑制茶叶自身酶活而促进微生物活动的后发酵茶。黑茶具有一定促进消化和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用。去脂解腻效果强,适合肥胖、血糖高、血脂高、抽烟喝酒、便秘的人。由于性质温和,虚寒体质者较适合 。
知名黑茶:
湖南黑茶 : 茯砖、天尖、千两茶等,湖北青砖、四川边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
茶叶种植周期一般是多久
说明
台湾乌龙茶源于福建,但是福建乌龙茶的制茶工艺传到台湾后有所改变,依据发酵程度和工艺流程的区别可分为:轻发酵的文山型包种茶和冻顶型包种茶;重发酵的台湾乌龙茶。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公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
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吨。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台湾茶业的发展,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台湾岛在未开发前,孤悬海外,除了少数原住民外,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16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台湾人口大量增加,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1810年(清朝嘉庆15年),福建茶商柯朝,将茶籽试植台北县,获得成功,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1858年(清朝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击中国,迫令缔结天津条约,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1868年(清朝同治7年),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诸多不便。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购进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获得成功,隔年,1869年(清同治8年),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大受欢迎,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1873年(清同治11年),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路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茶工亦多安溪人,春至冬返,贫家妇女拣茶为生,日得二三百钱,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1881年(清光绪7年),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无利可图,乃中止收购,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于困境,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当时,台北一般茶商,鉴于乌龙茶之市况,日趋不景气,于是迫不得已,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大部分运往福州,改制“包种茶”,普通称为“花香茶”。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亦渡海来台,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不久,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设馆收购茶叶,称“茶馆”,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 加工精制,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称“乌龙包种茶馆”。
1895年(清光绪21年),日本统治台湾以后,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已经大大不如从前,代之而起的是具有花香的包种茶。危机也是转机,乌龙茶为求解脱困境,逐渐在制造技术上求突破,彰显出乌龙茶的特色,于是以四分之三发酵的制造方法,具有果香味做为乌龙茶的主要特色,市场的反映很好,乌龙茶再度得到市场的肯定。而高级乌龙茶所特有的熟果香气,带有蜂蜜甘的滋味,外形黄、白、红三色相间,犹如婉约的“东方美人”,若加上一滴白兰地酒,更是芬芳迷人,因此,又称为“香槟乌龙茶”、“东方美人茶”。到了1923年,三井公司更设立新式工厂,专门制做四分之三发酵的乌龙茶,销往美国,颇受欢迎。
台湾茶之初期发展史,唯独乌龙茶发其光辉。其后,虽有后起之包种茶,继而走红之红茶,随后抬头之绿茶,但历经百年,乌龙茶犹仍稳占台湾四种茶叶外销之首位,永不凋谢,实乃台湾茶中之寿星。乌龙茶自1869年输出区区数万公斤之后,到1879年,不过十余年,就一跃输出达五百余万公斤,至1885年竟突破八百余万公斤,到了1893年,达到最高峰,总计983万余公斤。直至1920年,台湾乌龙茶的外销始暂挫于包种茶,虽然如此,但乌龙茶文化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至战争结束,台湾光复至今五十年来,台湾茶业以外销为导向的茶叶生产,发生了旋乾转坤的变化,外销市场节节倒退,至1990年以后台湾茶叶生产已不足供应内需市场,每年要靠大量的对外购买茶叶来满足岛内市场。但,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的茶叶对外贸易史仍然没有中断,乌龙茶每年仍维持有一千多吨的出口量。
8-9个月。
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我国大部分茶区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
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扩展资料
茶树种植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地形以丘陵为主,排水条件要好。降水充沛,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照条件好,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各种类型的茶树生长,尤其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
冬末至夏初日照比较多,夏秋雨多雾大(云南茶区),日照较少利于茶树越冬和养分积累,利于夏秋茶的品质。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红壤或山地黄壤、棕色森林土,这些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适合茶树生长。
百度百科-茶叶
百度百科-茶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