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群体种茶和非群体种茶树区别

问:对于茶品鉴,你为什么总是强调有性繁殖的群体种茶?答:因为群体种茶赋予我的感知意象在最丰富。问:无性栽培的良种才是当下茶科学发展的主流,你这种执着是不是有点矫情?答:矫情是肯定的,茶品鉴需要矫情。

群体种茶和非群体种茶树区别

上述问答是我跟一些喜欢思考的茶友们之间的对话场景。显然,这种极简的问答方式是不足以那些对“群体种茶”没有太多概念的茶友们理解的。所以,特落笔于此,希望可以更清晰地解释我执着于“群体种茶”品鉴的因缘所在。从茶树栽培学角度而言,茶树分两类,一类是有性系品种,一类是无性系品种。有性系品种又称“群体品种”。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由种子来繁殖的当地的比较久远的品种。

群体种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两性杂交,生长出来的茶树都各自有自己专属的个性特点,茶叶的大小也不一样,比如云南的乔木茶树和安化的群体云台大叶茶;无性系品种是从“群体种”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其特点是产量大且茶叶特征高度一致,优良特点鲜明,商品化程度高,比如龙井43和福鼎大白。当下,由于市场主流的茶产品都是采用无性栽培的良种茶原料加工生产的,所以,基于商业逻辑的原则,茶商不会主动宣泄茶之“有性”与“无性”的概念的。

但无性系良种茶的基因都是“群体种”基因提取的结果,所以,对“群体种茶”的品鉴是茶学专家和老茶友们最无法放下的执着了。其实,每一个茶类的茶叶加工,都有可能采用群体种原料。比如龙井种、都匀种,制成的叫龙井茶、都匀毛尖茶。又比如白茶,群体种当地叫菜茶,对应的成品茶称之为贡眉、寿眉;而非群体种的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原料做成的茶,则叫白毫银针、白牡丹。也许大家会好奇,为什么群体种茶很难加工出非常好看的单芽头茶品?这跟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有关。

先讨论我们都很熟悉的无性系良品茶园茶的生态环境。这些精心培管下的茶园茶,不但有着整齐划一的人工裁剪,而且茶园的土壤和施肥都统一无二。于是乎,在它们的嫩叶生长期,不但所有新叶沐浴阳光的机会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它们吸取土壤营养的条件也是高度一致的,再加上它们的基因也是经过人工选择后的高度一致,所以,它们生长过程中的形态表现也是高度一致的;于是乎,你需要单芽,茶园茶就会给予你几乎一模一样的单芽;你需要一芽一叶,它就会呈现出完美无缺的一芽一叶。

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培管者肯用心,这个过程就越精确。群体种茶树的生长情况就大相径庭了。为了可以延续群体种本来的生殖能力,即便是有人工培管参与的群体种茶园,培管者也会尽量规避过分的人工干涉,如整齐划一的裁剪以及土壤改造等,以此来确保其生长环境高度适应于茶区的自然生态。所以,一般而言,群体种茶的生长期一般比较长,且同一棵茶树上下左右日照的程度不一致,同一棵树的芽叶生长期及形态也不一致,经常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芽与叶混长于一棵树不同枝干的情况。

所以,做绿茶,群体种茶很难加工成如龙井43那样形态优美的单芽茶,做白茶,群体种茶很难加工出如福鼎大毫那样好看的单芽白毫银针与一芽一叶的白牡丹。当然,很难不代表不能,只是不具备应有的商业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厂家愿意去做了。了解完群体种与无性系良种茶的不同种植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二者的茶性内含与口感区别了。可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很难明析。

好在,关于群体种茶比无性系良品茶拥有更优秀的内质结构和口感表现的事实,早已沉淀在所有爱茶人对好茶品鉴的认知意识里。笔者在此只需稍作归纳,也就无需过于宣泄了。

相比于无性系茶园茶,未经人工干涉的群体种茶树的品鉴特质有两点:第一,群体种有着更加生态、更加均衡的品质内含;第二,群体种茶有着更加平和饱满的口感韵味、更加通透幽长的体感表现。英国诗人约瑟夫·鲁说得好: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这句话用来释怀我文首的矫情问答恰到好处。毕竟,只有精美的东西才值得品鉴。

新中式茶饮发展趋势

每日一个茶知识。

茶在国外的传播:

1.茶叶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茶文化茶最早向外传播据史料记载,我国茶叶最早传入朝鲜半岛。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南北朝时期),茶叶随佛教由中国传入高丽国(今朝鲜和韩国)。到了唐代,朝鲜半岛已开始种茶。《东国通鉴》载有“新罗(国)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赐予茶籽,始种于金罗道之智异山。”公元828年,朝鲜派到中国的使者金大廉由中国携回茶籽种于智异山下华岩寺周围。到公元12世纪,高丽国的松应寺和宝林寺等寺院大力倡导饮茶,使饮茶风气普及民间。

2.茶东传日本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人华求法;公元805年,他师满回国时带去茶树种子,种植于近江(今日本滋贺县境内)的比睿山麓。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到南宋时期,日本荣西禅师分别于公元1168年和1187年两次来我国学习佛经,并在我国学茶,亲身体验宋代的茶艺及饮茶的效用。荣西还用汉字撰写了两卷《吃茶养生记》。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人宋求法,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3.茶南传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从公元7世纪起即与我国有往来。1684年,印度尼西亚开始引人我国茶籽斌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印度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到1826年,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从我国引进茶种,才真正奠定了茶业基础;1827年由爪哇华侨第一次试制样茶成功。

4.茶传入印度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1780年欧洲人开始提倡印度植茶运动,英属东印度公司几次运去中国茶籽种植,未获成功。1834年,印度到我国购买茶籽、茶苗种植于大吉岭,并请中国种茶制茶专家指导,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在此基础上,红碎茶才开始出现,并成为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5.茶传入俄罗斯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时的中国公使曾携带几箱茶叶馈赠俄国沙皇;1638蒙古的也曾携带茶叶返回俄国。此后,饮茶就在俄国流行起来,茶叶也成为中俄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之一。1833年,俄国向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鲁吉亚的尼基特植物园内,后又扩展其他植物园,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茶叶1884年索洛左夫从汉口运去茶苗和茶籽,在外高加索巴统附近,开辟茶园,从事茶树栽培。1893年波波到我国访问了宁波一个茶厂,购买了大量茶种和茶苗,聘请了10名茶业工人到高加索,并且完全按照我国形式建设一座小型的茶厂,依照我国的制茶法生产茶叶,从此俄国有了茶业。

6.茶传入斯里兰卡锡兰(今斯里兰卡)在公元4~5世纪就与中国有文化交流。17世纪开始,斯里兰卡从我国引茶籽试种,复于1780年试种。1824年以后又多次引入中国、印度茶种和聘请技术人员;1869年,斯里兰卡的咖啡业遭受虫灾失败后,决心以茶业来替代,从而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新中式茶饮发展趋势

背景

中式茶饮从老一辈人茶杯中,创新再造,成为年轻人在奶茶时代后的“新”爱好。

在以往传统的茶饮消费中,受限于“传统茶文化"的理念框架,茶饮消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显得不那么“接地气”。

新中式茶饮的出现改变了对"茶"的刻板印象,把“茶”做的更年轻,将健康、品质、时尚元素综合起来,不断发展精进。

产品标准化,便捷化

向上游渗透,参与茶叶种植。

和上游茶园、茶农签订独家协议,并出资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这样能有效改造土壤的种植质量,减少农残和金属残余,确保品控。

在传统古法茶上做减法,在新式茶饮上做加法。

以茶为基底,水、奶、酒、果、咖的融合,药食同源的食物与茶的创新结合,新中式茶饮口味更加多元。

标准化调制流程,喝茶更简单更快捷。

煮茶、调制环节均有标准操作程序,制茶者了解茶文化、冲泡技巧,消费者只需点单即可喝到一杯茶。

服务专业化,体系化

高知识输出、调饮专业化,从业门槛更高。

新中式茶饮的从业者是产品研发的创新者,也是茶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服务客人的时候需讲解原料知识、制作手法等。

培训机制:学习途径规范化、体系化。

现有国家认可、具备协会资质的新茶饮培训机构,培训师是国家中级评茶员或国家高级评茶员及以上,整体培训更加专业化。

体验轻量化,沉浸式,社交感

注重空间体验。

区别于传统茶馆的古朴厚重,新中式茶馆精致、简约、禅意,更符合现代人对于茶饮店的空间需求。

强调文化属性。

陈列传统古法制茶工具,还会将茶叶以博物的方式作展览。新中式茶饮在制茶工具和品茶器皿上有明显的中式印记。

打造年轻人的社交新空间。

新中式茶饮以茶文化为核心,打造了独特艺术气息,供消费者“凹造型打卡”。

品牌营销年轻化,成图率,破圈

用户画像年轻化。

茶正在从爱茶人士中破圈,逐渐渗透进Z世代群体。和咖啡、奶茶一样,走向职场打工人的办公桌。

宣扬新式纯茶美学,让年轻人爱茶晒茶。

以茶文化为抓手,宣扬茶叶的知识、茶艺与空间环境,能打卡拍照很重要。

品牌合作共创IP,多渠道触达用户。

与年轻人喜欢的新晋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联名活动,抓住传播触点,更好地触达年轻群体。

总结

产品研发向上游渗透,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中式茶饮注重茶叶的品质,通过与茶园合作参与种植过程来实现品控。在研发上,偏向饮品的健康属性在制作工艺上,制定指南,实现标准化出品。

人才培养体系化,服务专业化

新中式茶饮对于员工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更高,从业具有一定门槛。现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对新中式茶饮从业者提供帮助。

注重空间社交属性,强调文化属性

新中式茶饮空间设计以精致简约、古典禅意为主,在充斥着茶文化的环境里享受生活和社交聚会。

品牌营销瞄准年轻人,边喝边玩

新中式茶饮对话年轻人,联名营销、内容种草多渠道触达年轻受众,培养爱茶的人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6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