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什么植物能抑制藻类过度生长吗

一、藻类是什麼?

什么植物能抑制藻类过度生长吗

藻类一词有时很难加以定义,为方便起见,在此将藻类定义为具叶绿体,以光合作用为营养方式之单细胞或多细胞最小植物。藻类的种类非常多,不过却具有若干共同的特性,例如藉著光合作用利二氧化碳来生产有机物,故属於自营性 ( Autotrophic ) 生物;生长密度自水面向下递减,主要光线越来越弱之故;大量繁殖会耗掉水中二氧化碳,使 pH 值上升,但在黑暗中会耗掉水中溶氧,放出二氧化碳使 pH 值下降;以及会吸收水中的营养元素,如氮 ( 常以 NO3-形式吸收 )、磷 ( 常以磷酸盐形式吸收 )、硫 ( 常以 SO42- 之形式吸收 ),和一些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铁、铜、钼等。

藻类的组织分化甚少,不具真正的根、茎、叶。因种类的不同,藻类的色泽及形体差异很大,不过在一般养殖池中主要以呈绿色的藻类居多。又依藻类的生长方式不一,有些微小的藻类漂浮在水中称浮游藻,有些附著在其他生物或无生物体上生活称固著藻。浮游藻通常多属於单细胞,而肉眼无法明视;固著藻虽有不同生长形态,但以丝状藻占绝大部份,且多为多细胞藻类。

浮游性单细胞藻类具有利用太阳能效率高、生长繁殖迅速、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和容易在一般养殖池中大量滋生等重要特性,因而较受到重视。相较之下,固著性多细胞丝状藻类因繁殖较慢,通常仅著生於池岸或浅水域之底床,对水质之影响较小。职事之故,普通在讨论养殖池中藻类过度生长之控制时,主要是以浮游藻为探讨的对象。

二、藻类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如何?

近年来国内养殖事业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采用高密度集约饲养,并大量使用人工饵料,结果连带亦让养殖环境容易受到破坏。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池水中藻类过度生长所衍生的水质恶化问题,若不加以控制及改善,一旦发生这个问题,将对养殖生物造成危害。

在养殖池中发生藻类是很正常的事。事实上,在鱼类养殖方面,养殖池中有适当而足够的藻类是必须的,理由是藻类不仅能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亦可做为天然饵食给鱼类食用。故在水产养殖中,藻类既参与了对水质的净化,藻体本身又可为鱼虾的饵料,从而构成了水环境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视。

但是,一般业者极可能因投入过多饲料等人为污染或其他原因,使得藻类繁生过多,严重时甚至产生藻华( Algae bloom ) 的现象。所谓藻华是指池水因藻类过度繁殖而呈现藻色的景观,它主要是由一些单细胞藻类大量增殖所引起的。例如,一些单细胞绿藻一旦形成藻华,则水色将明显转变为绿色,这种现象也称「水绿」。

藻华对养殖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有二:(1)由於藻类增殖量太多,在夜间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水溶氧不足,导致养殖生物缺氧甚至死亡。(2)藻体死亡被微生物分解,造成水质恶化直接对养殖生物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些不良的影响,一般称为「藻害」。

藻华的形成与水中累积太多的硝酸盐及磷酸盐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营养盐主要来自於食物的残饵及鱼虾排池物受水中微生物分解而产生。若能定期实施局部性换水,以减少水中的硝酸盐及磷酸盐之浓度,间接可减少藻华之发生机会。因此一般业者面对此问题时,多以换水的方式解决。

然而,当受限於水源短缺而无法经常实施局部换水时,如何防止藻害的形成,将是一个十分具挑战性的技术性问题。藻害一旦形成,不仅是新手当会感到束手无策,就是老手也会大伤脑筋。因为至目前为止,尚无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马上将藻类消灭,而不伤害到水中其他生物的。因此在兼顾其他水中生物的安全考量之下,乃衍生了许多除藻的方法,一般可将它们归类为:(1)机械控制法、(2)化学控制法、(3)生物控制法。这些方法将在以下三节分别论述。

三、何谓机械控制法?

机械控制法又称物理控制法,它是一种最安全的方法。这个方法基本是徒手或使用工具、设备等将水中的藻类除掉。对丝状藻而言,使用本法具有某种程度的时效,可以将大部份的丝状藻从水中移走。但对单细胞藻类则效果极为有限,即使运用机械过滤方式来处理,不仅既费电力,且过滤微细藻类的效率也不佳。

机械控制法特别有利於著生在岸边的丝状藻之移除,但对於水底丝状藻的移除,则较为困难,因为它们不容易被发现。使用过滤设备要滤除微细藻类时,因受到处理效率的限制,也只能应用於小池子,故本法并不能真正解决藻害问题。

此外,在水产养殖之经营上,本法与另外两法相较,甚费劳力或电力。因此为减低养殖的费用,利用化学控制法乃成为最经济且方便的方法。

四、何谓化学控制法?

化学控制法是一种最有效但却是最不安全的方法。这个方法基本上是使用化学药品或称为除藻剂将水中藻类除掉的方法。绝大部份的业者均用此法来控制过度生长的藻类,虽然它的安全性堪虑,但因比机械控制法较为经济得多,故仍然受到业者欢迎。

本法之使用,理论上应由有能力与有技术的人员来担任比较适合,因为化学藻药品处理的成败,要看除藻剂的品质与种类、所要控制藻类的种类、鱼的安全性、施用的时间与技术,以及使用时的专业程度而定。但是,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本法均由业者自行处理,坦白说这是相当不妥当的作法。

除藻剂的种类不少,业者在选择使用时,最好选择一些已经被证明可用於控制藻害,以及正确使用对鱼虾也很安全的产品使用,不宜任意使用及滥用。如果自己不了解这方面的问题,最好先请教有经验的业者或专家,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您许多宝贵的意见。

除藻剂使用剂量也会直接影响其成效。剂量使用不足,除藻的效果不彰,若使用过量也可能对鱼虾造成伤害。因此,在使用除藻剂时,必须适切地控制其浓度正好能达到灭藻又不伤害鱼类的最佳范围内。

从毒物生物累积层面的考量,除藻剂使用频率要越少越好,因为一般除藻剂对鱼或多或少有直接的毒害,长期使用除藻剂对鱼虾的健康仍有不良影响,同时更有一些除藻剂是否会累积於鱼体中还不太清楚,如果过度滥用,亦可能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

利用止水式养殖且无法大量换水时,若因池中藻类过度繁殖而必控给予控制,在药物的施用上必须小心谨慎,不仅要考虑其藻效,同时要兼顾其安全性。兹介绍目前两种常用除藻剂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硫酸铜除藻剂

硫酸铜 ( CuSO4 ) 是一种有效且价廉的除藻剂,也是传统上业者常用来消除池中过多藻类的化学处理藻剂。就抑制藻类生长繁殖而言,硫酸铜不失是一良好的化学药剂。其优点是除藻效率高、成本低廉,以及持续时间长;其缺点是水中铜离子无法排出,易造成铜离子在水体中累积,甚至於累积於养殖生物体内。

硫酸铜的灭藻原理是藉由铜离子的毒性去干扰藻类光合反应系统,使之无法正常行使光合作用而逐渐达到灭藻的目的。故使用硫酸铜作为除藻剂时,应一并打动水车,供应足够氧气,以免因藻类无法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又大量消耗氧气,使鱼虾有缺氧之危险。

因铜离子在呈碱性的水质中,易形成氢氧化铜沉淀,而逐渐丧失其药效,所以同一剂量的硫酸铜,在酸性水域中使用比在碱性水域中使用要来得有效,或要达到相同的效率,则碱性水质之用量应多於酸性水质之用量。

另外,铜离子也很容易被有机物质和含碳酸钙的物质吸收,因此要在池水中正确控制其有效的作用浓度并不容易,最好的添加剂量方式是配合铜离子的浓度检测,以确保藻效维持在有效,但不致伤害的程度。

硫酸铜较不适合使用於海水养殖作为除藻剂,因为海水的 pH 较高,铜离子在水中停留的时间较短,很容易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此时无妨考虑改用螯合铜,如 EDTA 铜,它是一种淡蓝色的粉末,对鱼的毒性远较硫酸铜低,而且在海水中可保持一般期间不沉淀,以及不受硬水影响而减低其效果。故使用一次之后,至少可维持二星期之久。但 EDTA 铜的除藻效率比硫酸铜差得多,一般评估仅约硫酸铜的十分之一而已,必须提高 EDTA 铜的剂量才能达到灭药目的,但这又会增加铜在水体中的累积量。

一般言之,硫酸铜的有效作用浓度在酸性水中约为每立方公尺 0.5 ~ 1.0 公克 ( 约为 0.5 ~ 1.0 ppm ),碱性水中为每立方公尺 1.5 公克 ( 1.5 ppm ),由於两种浓度已接近对鱼有毒害作用的浓度,故不可一下子就将硫酸铜结晶粒直接抛入水中,最好先将它溶解成溶液且有规则性地平均撒布并转动水车使之均匀扩散。两次连续施用的时距,最好间隔至少二星期以上。此外,小心测量水体体积是很重要的,因为施用剂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皆与水体的正确体积息息相关。

(二)BKC 除藻剂

BKC 是 Benzalkonjum chloride 的简称,中文名称叫「氯化?烷铵」,分子式 C6H5CH2N ( CH3 )2RCl,其中 R 为 C8H17 ~ C18H37 的烷基混合物。纯品为白色至黄白色不定形粉末或胶状片,有芳香族气味及极苦味,可溶於水,商品多以其水溶液出售,有 80%、50% 等不同规格,水溶液摇动时会起强烈泡沫,其商业用途很多,可用作阳离子的清洁剂、表面防腐剂、活性剂、消毒剂、杀真菌剂及除藻剂等。

BKC 的灭藻原理是它可使细胞外膜产生疏水特性变化,而抑制细胞生长,并使细胞外膜有剥落的现象,而易导致细胞中钾离子的疏失,使藻体细胞失去正常的生理代谢作用而逐渐死亡。

BKC 在台湾已成为水产常用药物之一,它不仅可以消除池中过多的藻类,维持适当的水色,而且也具有消毒杀菌功能。再加上 BKC 施用后在水中残留时间短、易於被分解也是硫酸铜所不及的,故广受一般业者欢迎。但是 BKC 用作除藻剂仍有相当危险性,因此在施用时,必须注意到不危害养殖生物的安全。

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 BKC 是由各种不同烷基 ( R ) 结构所组成的混合物,R 基不同,即使同为 BKC 产品,其灭藻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故在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前面提到 R 为 C8H17 ~ C18H37 之烷基,商业上的术语常以 C8 表示 C8H17、C9 表示 C9H19、C10 表示 C10H21……等,将 BKC 於之分类为 C8BKC、C9BKC、C10BKC……等。依此 C14BKC 的分子结构应为 C6H5CH2N ( CH3 )2C14H29Cl,余类推。

BKC 分子结构中 R 基碳数不同,对藻类的伤害程度也不一样。根据若干国内外的水产养殖专家的相关研究指出,应用於灭藻的 BKC 产品中,以 C14BKC 的效果最佳,因此 C14BKC 应是最佳的选择,其次是 C16BKC、C18BKC 等。

C14BKC 灭藻的最佳浓度是 1.5 ~ 2.0 ppm,但在此浓度之下,有极少数的养殖生物可能会受到伤害,为安全起见,一般使用浓度为 0.5 ~ 1.0 ppm,但灭藻的效果会降低。由於商品中的 BKC 浓度不同,所以施用的剂量也不相同,通常商品中均有指示如何使用,请业者参照之。

BKC 的最大优点是不容易在鱼虾体内被累积,对人体不会造成间接的伤害。但因其在水中易被分解,故药效不会持久,通常仅约 2 ~ 4 天左右。复因 BKC 本身亦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吸附作用,如水中悬浮物质或是投放的饲料等均可能降低其药效,故最好每隔 3 ~ 5 天即应追加一次,直到藻害改善为止。

五、何谓生物控制法?

生物控制法是一种最自然但也最不容易采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基本上是利用生物竞争生存资源的原理来间接抑制藻类过度生长,或利用食物链的原理来直接消耗藻类的方法。在国内使用这个方法来控制藻害的业者并不多见。

根据笔者个人的看法,藻害的形成通常与水质恶化有密切关系,其中又以硝酸盐及磷酸盐的含量太多为最。如果我们能引入或繁殖其他伤害性较少或较有用的水生植物於池中,藉以藻类竞争硝酸盐及磷酸盐,应该可以有效降低两营养盐的浓度,使藻类繁衍速度受到适当的控制。

另外,若能混养一些藻食性的鱼贝类,直接以藻类为食,以控制藻类浓度而达到改善养殖环境的目的,也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方法。例如,有一些滤食性的贝类可以直接摄取单细胞藻类,又如也有一些藻食性鱼类对丝状藻特别偏食。如果能在池中放养一些藻食性生物,应有助於藻类之控制。

生物控制法最困难的地方,莫过於应选择何种生物来控制比较适当?例如,何种水生植物适用於池水环境?对不同种类的藻类而言,贝类的滤食现表或鱼类的摄食情况也不尽相同,试问混养的鱼贝类应如何筛选?以及它们是否能在相同的放养环境中正常生长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六、业者对藻类控制的基本观念如何?

要消灭池中过度生长的藻类并不困难,例如只要简单地利用一些高浓度的除藻剂就可以迅速将它们消灭,不过,要消灭藻类的同时,我们必须兼顾到不伤害水中养殖生物及养殖环境才是困难所在。

俗语说:「预防重於治疗」,这句话如果用於藻类的控制是最贴切不过了。有经验的养殖业者对藻害的处理态度通常著重於如何防止藻害的形成,而不是事后的处理。至於如何防止藻害的发生则是属於技术性问题,必须业者本人花一些时间去研究体验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不过,一般而言,只要水中的生态平衡未建立、不常换水、水中累积了过量自产氮肥及磷肥、养鱼饲料施加过量,池底累积过量的有机废物等等,都可能产生藻害问题,由於藻害产生所涉及的因素是如此之多,故必须将这些因素都控制得很好才能防止藻害发生。

在不伤害生物及环境之前提下,不管是使用什麼方法来控制藻害问题,都是很温和的以及多几种除藻方法一起运用,可能比单纯使用一种方法要来得好。

虽然每一位业者都可以使用除藻剂来对付养殖池中的藻类,惟使用这类药剂时,一定要遵照药剂的使用指示来做以确保安全和成效,并且还要有耐心,因为它绝不可能在数天以内就将问题解决。绝不能因要缩短藻害的问题而自行增加剂量,这是很危险的事。另外,不要只求改善藻害问题却忽略可能发生的后遗症,而得不偿失,例如,过度滥用硫酸铜的结果,所产生之氢氧化铜沉淀,可能导致底床的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生态结构瓦解,这对养殖环境负面的影响并不亚於藻害问题,故须特别注意。

总之,在处理藻害问题时,不要只单单倚赖化学药物来解决。当发生藻害问题时,一定要先探讨有什麼管理方法可控制藻害进一步恶化。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则是要设法使池内的生态平衡确实建立,以杜绝或减少藻害发生的机会。换言之,只有在标本兼治的共同运作下,藻害才能有效地获得控制或改善。

青苔的危害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我国黄瓜产区的土壤很少大面积发生缺铜的问题,只有少量面积很小且分散的有机质土壤易出现缺铜的问题。但在过量施用石灰的酸性土壤(如砖红壤、赤红壤等)或供肥能力弱的土壤(如石灰岩土、耧土、黄壤等)上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也会发生缺铜的问题。不同的黄瓜品种对缺铜反应敏感不一。

黄瓜栽培所选用的铜肥主要是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或蓝绿色结晶或颗粒状粉末,水溶性良好),该肥料含有吸湿水,所以不宜与大量营养元素肥料同时混施,以免降低肥效。硫酸铜可土施也可叶面喷施。由于铜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撒施时必须耕翻入土施匀才有较好效果。

每亩菜田土壤的硫酸铜施用量最多不超过900克,具体要根据土壤性质和土壤的有效铜含量以及黄瓜作物的吸收量决定。砂质土壤一般应少施,防止铜中毒的发生。条施的用量要少于撒施的用量。叶面喷施最好在黄瓜的苗期进行,硫酸铜溶液的浓度控制在0.05%~0.1%之间,连续喷施2次左右,喷施间隔时间大约保持2周,目前有一种从国外进口的螯合铜剂,效果不错,而且用量比硫酸铜还可以减少2/3,不过在使用前必须认真阅读有关使用浓度和数量的说明,必要时可做一下叶面涂抹试验,看是否浓度在安全范围以内。土壤施铜一般都有明显的后效,正常情况下维持5~8年没有问题,有的可长达12年之久,所以在黄瓜地中每隔4~5年施入一次铜肥就够了。

的青苔的危害

一;青苔以及青苔的危害性

青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几种丝状绿藻的通称。一定量的、某些品种的青苔,在水体是起到水质的净化作用,直观的看法是;青苔可以让水体清、瘦,使水质保持氮含量低,有一些青苔而且是一种可口的饵料。但是;太多的青苔、某些青苔对水产养殖缺有一定的危害性。养殖池里的青苔主要危害性:

一);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其他藻无法生存,水质变得清瘦;透明度提高甚至看到底部。引起对虾的不安甚至抽筋。

二);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

三);一些青苔死亡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引起对虾中毒,导致肝萎缩、对虾不吃料等等。当青苔大量死亡时,释放的毒素浓度比较高,对虾、蟹会造成危害,严重的时候会引起对虾大量死亡。对虾也可能会主动吃青苔引起相应的症状。

四);青苔腐烂后引起水质发黑、发臭,氨态氮含量超标,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偏低;不仅会影响虾蟹的色泽而且会诱发黑鳃病、水肿病等。

二 池塘 青苔的来源

青苔的主要来源有3个方面:

一) 清塘不彻底,自身青苔藻种萌发,特别是新开挖的池易生青苔。

二) 由于投放水草、螺蛳带入水中所致。

三) 外水源含有青苔,由进水池注水带入。

三;处理青苔常用的药物

在水产养殖里,我们处理青苔常用的药物主要是;硫酸铜、螯合铜

、杀菌灭藻药剂(比如2,2-二溴-3-氮川丙酰胺(DBNPA)、季铵盐、季磷盐等)、三氮苯类除草剂(阿特拉津、西玛津、扑草净、西草净、赛克津等)等等。我们处理青苔常用的药物的副作用是;对虾对青苔毒素的耐受性明显低于鱼等等生物,一旦出现青苔大量生物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对虾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一般不主张用药物杀青苔。

青苔的毒素是细胞内毒素,它在细胞内合成,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并表现出毒性,和其他有害藻的毒素差不多.也就是说当青苔死亡的时候,毒素才会发出来。由于这些毒素分子量小(1000左右)、环状结构及其氨基酸的特殊结构,非常稳定.所以极为容易为对虾吸收。目前我们水产市场上解毒药有机酸、硫代硫酸钠等等一般不可能在水体里把它分解解毒。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