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求文档:1998-2000年黄河旱情次数多少

历年降雨分布不均,易形成旱涝灾害,90年代呈旱涝并存、交替出现状况。1991-2000年,有7个年份出现15次长时间旱象,其中大面积旱灾6次。1994年春旱面积25万亩。1994年12月至1995年5月,黄河枯水期引不出水,全县受灾37万亩、重灾12万亩,三官庙、冯堂等乡镇受灾面积86.8%、重灾三分之一。1995年11月至1996年3月,受灾27万亩。1997年6-9月,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超过1942年特大干旱,全县受灾40万亩、重灾15万亩,局部出现水井断水现象。1998年9月至1999年2月,仅降水12.9毫米,全县受灾77万亩、重灾47万亩,是10年中范围最广、面积比例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严重干旱。2000年是中牟县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雨最少的一年,且降雨分散,上半年基本无有效降雨,期间发生干热风天气15天,扬沙天气9天,浮尘天气7天,土壤抽样调查0~50厘米耕作层含水率均在7.5%以下,全县受灾74万亩、重灾12.6万亩。

求文档:1998-2000年黄河旱情次数多少

抗旱纪实

各干旱年份中,影响最大的是1994年冬至1995年春、1998年秋至1999年春和2000年上半年,其共同特点是上一年度或前一阶段出现旱情,中间降雨仅缓解了部分旱情,接着出现持续无雨天气,黄河引水困难,地下水源紧缺,旱情迅速蔓延加剧。

1994年冬至1995年春,县政府抽调400名干部包村组织抗旱,全县投资450多万元,开机电井8680眼,投入机械8900台(套),出动劳力8万人,浇麦、蒜49.7万亩次,挽回损失7800多万元。水利局投放抗旱经费30万元,修复机井1800多眼,新打机井231眼,为抗旱服务队配备移动喷灌机4台,提高日浇地能力100亩。

1998年秋至1999年春,170多天持续无雨,机井出水量急剧下降,黄河无水可引,南部乡镇出现人畜吃水困难。春节后,县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会就是抗旱工作会。其间,全县组织4次抗旱高潮,投入资金2700多万元,出动劳力18万人,累计灌溉280万亩次。

2000年上半年,由于1999年冬降水多、底墒好,旱情前期群众思想麻痹,后期干热风频繁,小麦早熟减产,秋作物不能及时播种。为保收抢种,县政府组织开挖引黄引渠,并抽调400多名干部组织抗旱,全县共出动劳力11万人,抗旱浇地63.95万亩次。

人畜饮水工程

1992年开始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992-1995年,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工程项目,市县财政匹配、乡村自筹部分资金。工程的主要形式是打中深井,安装压力罐、集中供水;期间共利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6万元,建人畜饮水工程17处,打中深井18眼,安装压力容器17台(套),解决冯堂、刁家、三官庙、黄店4个乡17个村17969人、6331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1996-1998年,项目款改为市财政投资,县财政匹配、受益村自筹部分资金,期间,市财政共投资60万元,建人畜饮水工程5处,新打机井5眼,安装压力容器5台套,解决三官庙、刁家、大孟3个乡4个村庄6453人、2996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防 汛

中牟县年际和季节降水量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由于部分地形不平、排水不畅,极易成涝,加上黄河、贾鲁河影响,防汛任务较重。1994年、1996年、2000年夏曾连降暴雨,1996年8月黄河流量达7650立方米/秒,均造成重大损失。为做好防汛工作,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防汛指挥部,下设县防汛办公室和黄河、内河、县城各防汛办公室。各乡镇、县直及驻县各单位都建立防汛机构,组织抢险突击队,并做好防汛抢险的料物准备工作和汛期值班、抢险工作。

黄河防汛

中牟段黄河大堤防守战线长、险工险点多,是下游防洪工程最薄弱堤段之一,属国家防洪确保堤段。中牟段黄河历史上曾决口25次,每次都带来沉重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虽多次对堤防和防洪设施进行加固,但因该段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摇摆不定,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形势日趋严重,防洪形势严峻。90年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固堤防、整修险工、淤背固堤,严格防汛责任制,确保花园口站出现2.2万立方米/秒洪水时,境内河堤不决口,遇到超标准洪水有准备、有对策,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防汛准备:常年做好抗大洪、抢大险的准备,每年汛前认真做好准备,搞好落实。

思想落实:广泛宣传《防洪法》,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提高全县人民对黄河防汛的紧迫感、责任心,自觉投入防汛和抗洪救灾中。

组织落实:组织五个层次的防汛队伍。2000年,河务局339名职工组成专业队伍,分为机动抢险队、机关抢险队、物料供应组、后勤保障组,群防队伍、技术指导人员及通信保障人员。沿黄3乡镇和大孟、刘集乡1.9万人为一线群防基干队,其他乡镇2.8万人为二线。群防队伍包括防汛抢险基干队、巡堤防守队、运输队、护闸队、防汛照明队、迁安救护队。县直及驻县单位防汛队伍2700人,负责巡堤查险、交通运输、治安防范、通讯供电、后勤保障。驻军防汛队伍800人,1991-1998年以驻军某部和武警三支队为主,1999-2000年以驻军和郑州武警指挥学校为主。

技术落实:每年组织技术培训,河务局技术人员负责授课及操作训练,提高抢险操作能力,增强临阵战斗力。10年中,主要通过办学习班、发资料、组织演练等形式进行。

工具、料物落实:分专业备料、社会备料、群众备料。2000年,专业备料由县河务局储备,包括石料9万立方米、铁丝44吨、麻料23吨、木桩4000根、编织袋2万条、冲锋舟3只、发电机123千瓦,其他专业工具、料物工具。社会备料由县物资公司、供销社等单位储备,主要包括麻料10吨、铅丝50吨、编织袋10万条、油料200吨、彩条布1.5万米、运输车辆200台,及铁锨、雨具等。群众备料由各乡镇存储,包括柳秸料1500万公斤、草捆2.5万个及木桩、铁锨、机动车等。工具料物使用原则:专业备料备足管好、随时使用;社会备料摸清料源、分散保管,统一调用;群众备料备而不集、用后付款。

责任制度落实:建立县、乡(镇)、村“三长责任制”,强化以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层层签订防守责任书,达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黄河抢险

1991年,受来童寨控导工程影响,黄河主流进入杨桥后北移,出赵口险工后,在九堡控导工程134坝形成南北斜河,大溜顶冲该工程下端,在134~138坝之间上提下挫。3月26日至6月11日134坝以下5道坝不断出险,9月下旬139坝、140坝连续出险,九堡控导全年共有6道工程出险51次,投入抢险石料6390立方米、土方2111立方米,其中抛柳石枕1677个,推铅丝笼284个,抢险投工3132个工日、投资44.74万元。

1992年共有17道坝出险41次,抢险用土方0.79万立方米、石料0.21万立方米,用铅丝2900公斤、麻料1730公斤、柳秸料12.49万公斤、草袋1.94万条,投工0.36万个、投资34.05万元。8月上中旬出现1982年来最大的洪峰,最大含沙量535公斤/立方米、仅次于1977年的546公斤/立方米;水位高,最大洪峰时杨桥水位90.55米、九堡87.9米,均为1949年来的最高水位;运行慢,首次洪峰8月14日8时进入杨桥,17日13时通过下界。8月14日18时,九堡控导140坝上跨角出险;15日8时河水涨到3440立方米/秒,119-140坝全部靠河;16日8时涨到6260立方米/秒,九堡控导水位高87.9米,超过设防标准;17日4时九堡控导全部漫顶,坝顶水位平均高出0.3米。16日18时,组织民工5000人,县直单位、武警三支队400人连夜加高南仁村围村堰,24小时将4800米围村堰加高1米,顶宽2米,完成土方8000多立方米,用编织袋10万条、柴油30吨,投工1.2万个,投资20万元。17日4时,九堡控导丁坝全部漫顶过流,124~125、136~138坝之间连坝漫溢过水,大部分子埝渗水。河务局500名职工及群防队伍不顾连日疲劳、连续作战,4-7时再次加高防护子埝。14-21日抢险,共投工2635个、投资9.39万元,完成土方6030立方米,用草袋19420条、编织袋665条、麻袋50条、柳秸料80436公斤。

1994年7月初至10月17日,中牟段共有15道坝出险67次,抢险用柳秸料56.86万公斤、石料7377.6立方米、铅丝7977.4公斤、麻料51.9吨、木桩3772根,完成土方3671立方米,投入技工2498个、民工6719个,投资166.17万元。

7月上旬至8月中旬,黄河上中游普降大到暴雨,第一次洪峰花园口实测流量4650立方米/秒,7月10日21时到达杨桥,10-13日,九堡控导137坝、141坝出险6次。8月初黄河上中游河水猛涨,8月8日8时20分,花园口实测流量6260立方米/秒,8日12时到达杨桥,九堡控导着大溜,141坝上跨角出险。8月17日,主流自赵口闸以下外移,形成北圈河势,在九堡控导136坝以上形成南北斜河,主溜顶冲工程下首,在136~141坝之间上提下挫,回溜淘涮严重,17日21时至19日下午,141坝出险6次。20日24时30分,138坝迎水面坍塌60余米、宽8.6米。21日9时30分,137坝8米长圆头全部坍塌,138坝、139坝相继出现大险。9月2日凌晨1时,九堡控导134坝、135坝相继出险,河务局200名职工连续奋战26小时才得到控制。9月30日至10月1日,九堡控导124~126坝受大溜顶冲相继出险,河务局职工昼夜抢护。

1995年抢险有两大特点:一是非汛期抢险多,2月下旬至3月中旬,主溜顶冲九堡控导,125坝、134坝、141坝多次出险。7月17日至10月27日共有4道坝出险15次,抢险投资37.6万元。二是流量不大但水位高、漫滩多。7月20日21时流量3160立方米/秒,杨桥水位89.91米,杨桥险工部分偎水,万滩、赵口、九堡3个险工全部漫滩,万滩滩地水深1米以上,险工段滩区庄稼全部被淹,经济损失800万元。

1996年,加固工程抛石9100立方米,回填堤防水沟浪窝土方58760立方米,修复坝、垛、护岸、坦石垫险1167.3立方米,整理塌方备防石8600立方米;修复围墙350米。完成防汛总投资775.37万元。

1998年7月16日13时,郑州花园口实测流量47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94.38米,超警戒水位0.08米。九堡控导138~141坝靠河着溜,全县滩区淹没耕地2.9万亩。整个汛期有6道坝出险42次,抢险用石6229.7立方米、柳秸料4.16万公斤、麻料0.31吨、土方904.2立方米,抢险投工3269个,投资104.62万元。

2000年属极罕见的枯水年份,未出现1000立方米/秒以上洪水,仅赵口控导新修的7坝、8坝出险37次,抢险抛石4578立方米,用柳秸料1万公斤,铅丝6866公斤,抢险投工2108个,投资66.68万元。

“96?8”抗洪抢险

1996年8月2日出现5000立方米/秒洪峰,3日流量达7650立方米/秒,是1982年以后黄河出现的最大洪峰。4日,县防汛指挥部指挥长康培元带领抢险队伍驻守滩区,在受到洪水威胁的一线前沿村孙拔庄-东狼城岗筑起长7500米、顶宽1.5米、高2.5米防洪堰;4日晚,在九堡控导122坝以下沿联坝打子埝一道,避免了顺堤行洪的危险局面。5日14时,花园口水位达95.33米,中牟段4处险工全部着河,部分工程靠大溜,赵口险工74坝受大溜顶冲。九堡控导工程水位超出坝顶高0.3米;滩区耕地水深2米以上,洪水沿大堤临河低洼处东窜,平工堤防及滩区8个村受险。6日10时,洪水漫越滩区,沿大堤桩号50+000处临河低洼处东窜至59+000处,造成9公里平工段大堤偎水2米多深,并将59+000处东漳上堤路口下部掏空,造成交通中断,切断了滩区8个村庄1.9万人迁安出路。12日6时开始将滩区8个自然村向堤外安全转移,是50年代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滩区群众安全转移,共出动机动车4700台,转移1.5万人,1.5万头(只)大牲畜和990万公斤粮食。

洪水期间,河务局300多名职人冒雨昼夜巡堤查水,群防一线乡镇抢险队在偎水堤段每公里驻守200人。此次抢险,县直单位及县责任单位出动抢险队5000人次,武警官兵650人次,乡村群众1.5万人次;投入油料150吨,机动车辆1200辆,编织袋20万条,动土方20万立方米,投入资金300万元。

内河防汛

每年汛前,县防汛指挥部都召开专题会议,内河防汛办公室(简称内防办)制订详细的防汛预案,做到“标准以内洪水保安全,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每年对贾鲁河及县管河道、水库、滞洪区进行拉网式检查,清除影响行洪的建筑物、林木,修复危险工程。每年汛期、内防办开通专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工情,一旦出现险情,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组织人员抢险,险情较大或出现河道决口,由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力量抢险。内河防汛物资由县防汛指挥部指定单位定量储备,汛期结束,防汛储备物资方可销售。需维修的度汛工程及时修复,1995年护砌贾鲁河城西弯道420米,完成砌体634立方米;1996年护砌贾鲁河城东弯道300米,完成土方2.16万立方米。

内河抢险 1994年6月下旬连降大到暴雨,贾鲁河水位猛涨,7月3日在中东公路桥下游右岸形成决口。200多名武警官兵、4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抢险堵口。因水势猛、流量大,决口没有堵住,淹没农田800亩,直接损失40多万元。

1996年8月4日早上,大孟乡大衡庄村南、靠县城一侧的贾鲁河大堤(县林场负责构筑),因高度和宽度都不达标而决口。武警官兵、机关干部职工、农民群众1000余人抢险堵口,调运沙袋1.2万个,当晚18时将决口堵复,保住了6000亩国有林(含国家林业部设立的2000亩蛀杆害虫防治实验林)。

2000年7月5日20时至6日8时降特大暴雨(详见19页《2000年特大水灾纪实》条)。6日8时召开县四大班子领导紧急联席会,宣布全县进入防汛抗洪紧急状态,要求各乡镇、县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投入抗洪救灾工作,重点做好被围困群众的迁移安置和救护,确保群众生命安全。200多名干部职工、1000名公安干警、150名武警官兵,连夜搬迁重灾区东漳乡15个村被洪水围困的2100户6000多人,7日凌晨1时迁移完毕。至7日晚,全县共迁移安置灾民1.5万人,无一人伤亡。

2000年内河防汛料物储备 圆木5万根(木材公司),彩条布7500米、麻绳1000公斤、竹竿5000根、铁锨2万把(县供销社),铁丝4000公斤(县供销社、商业总公司、物资公司),编织袋30万条(化肥厂),麻袋1万条(县供销社、粮食局),架子车1200辆(商业总公司、物资公司、粮食局),照明用具2000套(商业总公司、电业局),电缆5万米(电业局),柴油100吨、汽油80吨(石油公司),雨具5000套(商业总公司),水泥150吨、钢材50吨(物资公司)。

县城防汛

中牟县城地面高程76~80米,出水主要排往贾鲁河,但排水口标高仅稍高于贾鲁河正常水位,一旦出现超常量降水、贾鲁河出现20~50年一遇标准洪水(水位高78.74~79.54米),河水就会倒灌县城。每年汛前组织人员对县城下水道进行全面清淤,并经常检查清理;城关镇、化肥厂、警校、纸厂、建设局抽调500人组成抢险队进行防汛演练。汛期化肥厂、纸厂负责贾鲁河排水口挡水工作,建设局负责县城主要街道积水清除,县城其他单位负责本单位的防汛工作,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2000年汛期后,在贾鲁河排水口修建防洪闸门,贾鲁河涨水时落闸挡水、防止倒灌。

济南徒骇河污染调查 污水流到哪鱼就死到哪  污水流到哪里 鱼就死到哪里

徒骇河属于海河流域,干流自聊城地区莘县起,流经聊城市区、茌平县、高唐,德州禹城、齐河、临邑,济南济阳、商河,滨州惠民、滨县、沾化等13个县(市),最后在沾化汇入渤海。

7月15日,一股来自上游的污水进入济阳境内的夏口断面,引发了一场灾难性污染。这股红色污水排放量大、浓度高、持续时间长,导致整个河道散发出一种刺鼻难闻的味道。

河水流经之处,所有鱼类无论大小,一律肚皮朝天,翻出水面。“那段时间,一天就能出1500公斤死鱼,可以说污水流到哪里,鱼就死到哪里。”济阳县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济南市环保局于7月18日上午到达现场,在徒骇河夏口断面取样和垛石新桥断面进行了取样化验,结果发现水样中的COD排放量均超过了200,氨氮含量分别为13和16.5,这几个数据表明,徒骇河已被严重污染。

8月3日,记者来到垛石新桥进行现场察看。此时,污染事件已经过了十多天,宽阔的徒骇河已经恢复了平静,刺鼻的气味消失了,红褐色的浊流也不见了踪影,河流近岸处出现了大片蓝藻。

济阳县环保局负责人指着蓝藻告诉记者,河中出现蓝藻,并非污染所致,相反这表明河水水质正在变好。“去年以前,河水基本上没清过,别说蓝藻了,基本上没有什么生物。这段时间连续下了几场大雨,加快了污水向下游流淌的速度,因此河水水质正在变好。”

据了解,污染事件发生后,济阳县环保局立即对济阳境内的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济阳区间内没有污水排入。

“在济阳段,徒骇河两岸并没有什么企业,不会产生这么大量的污水,而开发区内的企业污水更不会排到这里,所以可以断定,污染源并不在济阳境内。”这位负责人说。

污染已非一日 居民用矿泉水做饭

一位在徒骇河畔长大的网友在网站上发帖,吁请人们关注徒骇河污染现状,他说,少小离家,魂牵梦绕的就是那养育我、给我儿时无尽欢乐的徒骇河。当年这里河水清清、鱼儿跳跃,但如今徒骇河污染严重,尤其是茌平向北,早已没有了往昔的风采,难闻的气息扫去了美好的回忆。

调查中记者发现,徒骇河污染已经远非一日,尽管河里的水质正在变好,但很多附近居民仍然不敢饮用近岸的浅层地下水。

8月3日下午,记者赴徒骇河济阳夏口断面了解情况,遇到了太平镇一位卖鱼的村民。这位村民说,因为徒骇河污染严重,她家四五年前就开始用矿泉水做饭了。

“我从小就在这里生活。那时候这里的水可清了,我们经常在这里游泳、抓鱼。可是,大约10年前这条河就变了,水逐渐发黑、发臭,鱼越来越少,最后连草都不长了。”这位女老板说,“现在我卖的鱼都是从外边买来的,河里不可能捕到这么大的鱼。”

在这位女老板的家中,有几个盛矿泉水的桶,她说,这矿泉水一两天就得换一桶,“因为喝的水、做饭的水全用它,井里抽出来的水只能用来洗洗涮涮。”

尽管当地的矿泉水、纯净水相当便宜,每桶只需要三五元,但这仍给并不富裕的村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一些生活困难的村民只能继续喝井水。当地人说,这些浅层井水喝不得,长期喝这种带有异味的水,会得病。

为了求证村民的说法,记者来到太平镇一家诊所进行调查,一进门,我们就看到有三四个孩子正在输液。

诊所负责人王磊告诉记者,在他诊所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因为身上长疙瘩,或者因为腹泻前来就诊,这些病症很有可能就是地下水污染引起的。

说话间,王磊撩起一个孩子的外衣,让记者看。在这个孩子腰部、胸部、背部,遍布着一些红疙瘩,有的刚刚出现,呈红色,有的正在消褪,呈暗褐色。

孩子的爸爸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家里没买矿泉水,喝的是自家井里抽出来的水,没想到孩子接着就发生了过敏现象,又肿又痒,只好找医生治疗。

另一位带孩子来就诊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种身上长疙瘩的现象不光发生在孩子身上,就是大人也有。“我们家原来也喝井水,结果我身上就长了这种疙瘩,吓得我再也不敢喝井水了。”

王磊说,在他们村子里,经常会有这种病症出现,因此离河不超过一百米的村民,基本上都得买水喝,他自己也不例外。“我平时喝一桶五元的矿泉水,两天就得一桶,有时候也到邻近的临邑县接深井水,这样能节省一些。”

溯流而上 所经河道恶臭扑鼻

过了济阳太平镇,就是德州临邑县境地。

在一个村里,记者见到当地正在建设一家供水公司。公司的一位工人介绍说,因为浅层地下水已经被污染,附近的居民都不得不使用自来水了。“这一带大都喝上自来水了,这些自来水取自地下400米深处,没有污染。”

在该县临南镇,记者也遇到了一家诊所,诊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大部分居民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所以很少出现过敏、腹泻等病例。

记者沿着河往上游走,很快来到了临南镇的王家阁村。据了解,王家阁村由于靠近一处引黄灌溉工程,所以比其他村子情况要好得多。在引黄灌溉渠边,记者见到了几位来这里洗衣服的妇女。她们说,村里的井水也被污染了,所以平时就来这儿洗衣服,“别以为这水不干净,其实比井里的水要好多了。”村民们说,村旁的徒骇河污染严重,夏天也不敢开窗,不但河水太臭,而且蚊子也特别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天,连续下的几场大雨让徒骇河变得比以前干净多了。在一个名为戚官屯的村子,记者就意外看到了有人在河里下网捕鱼的场面。

捕鱼的是一位老人,姓韩,今年66岁了,密密麻麻的蓝藻将他染成了一个“绿人”。“以前这条河,好得没法说了。我在这河里捕了30多年的鱼,但是前几年已经没法干了。这段时间雨水多,河里又出现了一些小鱼,忍耐不住,就下了河。”记者问他,捕的鱼有多大?老人伸出手,比了比说,比手指头长不了多少。

韩大爷以前以捕鱼为业,但是现在,捕鱼已经不能支撑他的生活了。“每天顶多捕个二三十斤。前段时间死鱼倒是很多,但是谁敢吃那玩意儿?”

告别捕鱼的韩大爷,记者驱车而上,进入齐河县的大黄乡境内。在这里记者发现,路旁有一条灌溉渠,渠水颜色发红,气味刺鼻。

一位开着拖拉机路过此地的村民告诉记者,这条沟渠与徒骇河相通,这种恶臭扑鼻的现象已经很多年了,河里什么东西都不长。“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恶臭一阵接一阵,让人睡不着。”

河水如同墨汁  排污管道藏在花圃下面

采访中,很多人向记者反映,德州的禹城有不少企业,这些企业的污水可能直接或者间接排入徒骇河。

当天下午四点,我们驱车进入禹城界。

在禹城县市中办事处菜园村某家具商场前的一块空地上,四名村民正在打牌消遣,空地旁边,就是一条臭水河,记者还未下车,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气味。

一听到记者来了解河水污染的情况,这几位村民立即激动起来,说:“你们赶紧给我们反映反映吧,污染可把我们害苦了。”

据这几位村民介绍,旁边这条河污染已有时日,光有臭味不说,最主要的是再也不能用了。今年春天,有几户村民用河里的水浇麦子,结果浇过去以后,麦子全死了。

“我四年前自己打了一眼深井,40多米深,还是不能用。喝的、做饭的,全得用矿泉水,井里的水只能洗衣服、打扫卫生用。”一位妇女对记者说。

村民们认为,县里有造纸厂、板材厂、橡胶厂,都可能存在污染,有一年中央电视台记者也来过,县里的有关企业也整顿过,但是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采访时,村民们热情地要为记者倒水喝,记者表示不喝了,他们笑着说:“别担心,我们用的是矿泉水,放心喝就行。”

告别这几位村民后,记者很快就到了禹城县城。经人指点,我们找到了禹城工业园。这一带绿化很好,路边到处是大片大片的草坪、花圃,不过,河水中的刺鼻气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富华街是一条主要干道,其附近聚集着众多企业,包括汇通达塑业、鲁银羊绒厂、佳利丰塑编厂、百信药业以及贺友集团等。

站在富华街西侧一座桥上,记者清楚地看到,桥下河水黑得如墨汁一般,其间还夹杂着一股股红褐色的污流。

桥旁边两位老人告诉记者,很多企业都将污水排到河里,导致这条河成了黑水河。河道与徒骇河相通,不过中间有一道闸门,如果开了闸,污水就会流入徒骇河。

“东面河道更严重,不信你们过去看看,现在正在排着污水呢。”老人指着富华街东首说。

富华街东首也有一座桥,记者赶到后发现,情况确如老人说的,这里的河水更黑,如淤泥一般,散发出来的气味也更加呛人。桥下有几块水泥板,盖住了一个排污口,污水不断地从水泥板下面涌出,进入河道。水泥板旁边有一根很粗的水泥管,部分污水分流进了这根水泥管中。

见到记者拍照,一位骑自行车的居民主动过来介绍情况。他说,这根水泥管是刚刚铺设的,不知道是排放污水的还是分流污水的。“水泥管前面本来有道土堰,我看到河里污水太多,就把土堰扒了,一部分污水就流进管子里了。”

污水是从哪里流过来的呢?见记者很疑惑,这位居民转身来到路边的花圃,扒开了一块大石头,记者发现,排污管道就在花圃之下。

“一年前,这条河里的水清得见底,还能钓鱼,现在你看看,还有河的模样吗?”这位居民一边说,一边发出一声叹息。

禹城部分企业仍在“试运行”

8月6日,记者与德州禹城县环保局取得了联系,该局一位相关人士说,富华街一带企业很多,环保局对其中一部分正在审计验收,这些企业目前处于试运行期间。“禹城不能说没有污染,但现在正在改善,越来越好。”

关于徒骇河的水质问题,这位人士表示,聊城也有很多企业,在该市境内水质就已经很差了。

据知情人透露,十几年前,聊城茌平县开始建设造纸厂、味精厂等,企业排污导致河水变红,并越来越脏。而据茌平县某政府部门办公室工作人员讲,由于水污染太严重,所以,多年前县里就从东阿通了专门的管道,买东阿的水吃。

据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地处徒骇河支流茌中河边的茌平县刘寨村污染严重,村民家里用电机从井里抽上来的水呈黄绿色,并伴有阵阵臭气。一位村民说,“距村子15里地,有个排污口,臭水整天往茌中河排。村子周围连牲口都养不住,牛羊根本不抱窝。”

2007年08月08日 来源:济南时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