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鹅病怎么防治?
做养殖的人最害怕的就是疫病,一旦大规模生病的就很容易血本无归,下面简单讲讲养鹅的人要怎么用药。鹅病防治中用药的误区1、一味选用低价兽药由于现阶段我国对兽药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法规不完善,执法力量薄弱,对假冒伪劣兽药产品打击力度不够;兽药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简单落后,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许多饲养户对兽药生产成本构成缺乏了解,最终导致大量劣质药价格便宜,于是欣然购买,殊不知这种产品的使用量要成倍增加,而且效果很低甚至毫无效果,不但增加了药费,而且耽误了疾病的治疗时机。
2、盲目使用新兽药许多厂家在一种新兽药研制生产出来后,往往夸大新药的功效,甚至将其吹嘘成“包治百病”的仙丹,误导饲养户使用。而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饲养户在购买使用鹅药时也一味求新、赶时髦。当然,为了减少细菌产生抗(耐)药性,适当交叉使用一些新兽药也很正常,但对一些本可以用普通药物治好的疾病却先用价格昂贵的新药来治疗,这样就人为地增加了用药成本。更有一些饲养户甚至对市场上新名称药品的实际药物成份都不了解,便买来使用,例如有些所谓的新药实际上仅仅是改变了名称的普通常用药物而已,造成养户用药混乱。
3、盲目加大药量,缺乏安全意识有些饲养户认为用药量越大治疗效果就越好,因而在用药时盲目加大药量。这样做在用药后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但却留下隐患。如:造成慢性药物蓄积中毒,损坏肝肾功能,引起鹅自身解毒功能下降,给下次预防、治疗疾病用药带来困难。杀灭肠道内的有益菌,破坏了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造成代谢紊乱,肠功能性水泻增多,生长受阻。有些用的时间并不长的药物,如环丙沙星、氟哌酸等已产生了相当大的耐药性,按常规药量使用这些药物疗效很差,究其原因与大剂量使用该药造成细菌对耐药性增强,耐药菌株产生有关。加大了用药成本,一般药物按常规量使用即能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盲目加大剂量,则人为造成用药成本增加。另外,有些药品的安全范围很窄,治疗量和中毒量十分接近,如敌百虫、别丁等,许多农户在使用时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造成在使用过程中使用浓度稍高或因饲料混合不均而发生中毒,给饲养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4、用药疗程不确实,剂量不准确一般抗生素疗程为3-6天,在整个疗程中必须连续给予足够的剂量,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临床上经常可见这样的问题,一种药物才使用了2天,自以为效果不理想就立即改换为另一种药物,用不到2天可能又更换为其它药品,这样做往往达不到应有的药物疗效,造成疾病难以控制。另一种情况是刚刚使用某种药物2天,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就不再继续投药,造成疾病复发,治疗失败。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对病鹅的体重估算不准确,造成用药剂量不准确,同样也影响治疗效果。
5、药物配伍不当,搭配混乱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药物的抑菌和杀菌效果,但如盲目配伍,则会造成危害,轻者造成用药无效,重则造成鹅中毒死亡。如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合用,氯霉素与氟哌酸合用等均是严重错误的用药配伍,而一些个体户为了加大兽药的销售量,对前来求诊的饲养户漫无目的地售给多种兽药或加大剂量用药,给饲养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6、一成不变地使用某种鹅药有些饲养户在使用了某种鹅药防治鹅病后,发现其使用效果很好,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这种药物,使细菌或寄生虫产生抗(耐)药性。其后果,要么是不断提高用药量,延长疗程,要么就是疗效越来越差。7、平时不预防,有病乱用药有许多养殖户预防用药意识差,防疫观念淡薄,抱侥幸心理。平时舍不得投喂药物进行预防,能省则省,一旦发生某种疾病则往往又慌了手脚,在缺乏确切诊断不明病因的情况下胡乱用药,既浪费了大量药费,又耽误了治疗时机。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药的应用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兽药残留作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兽药残留不仅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还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直接影响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控制兽药残留的发生。
(1)搞好兽医卫生管理
搞好圈舍卫生,改善畜禽的生存环境。要及时清除和处理粪便,更换垫草,清洁圈舍,定期消毒,保持畜体卫生。
①严格消毒
为了预防疫病,消毒是禽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要有适宜的消毒设施,消毒剂的选择应根据消毒目的而定,通常应选高效、低廉、使用方便,对人和家禽安全、无残留毒性,并且在禽体内不产生有害物质的消毒剂。在反复消毒时最好选用两种以上化学性质不同的消毒剂,同时也必须遵守消毒剂配合使用的原则及配伍禁忌的原则。蛋鸡场不能使用酚类消毒剂,产蛋期禁用酚类、醛类消毒剂。
②及时淘汰患病畜禽
一旦畜禽发病,要及早淘汰病畜禽。必要时可添加作用强、代谢快、毒副作用小、残留最低的非人用药品和添加剂,或以生物学制剂作为治病的药品,控制畜禽疾病的发生发展。发生传染病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以防疫情扩散。
③疾病防治
对畜禽疫病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使用科学的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病畜禽处理程序,搞好消毒、驱虫等工作。有的畜禽传染病只能早期预防,不能治疗,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使用疫(菌)苗进行预防,及时搞好疫(菌)苗的免疫注射,搞好疫情监测。防止畜禽发生疫病,避免动物发病用药,确保畜禽及产品健康安全、无残留。
(2)控制饲料使用
饲料是畜禽生长的物质基础,饲料的卫生质量与畜产品的卫生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要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必须首先提高饲料的质量。一定要做好原料检测、脱毒、保鲜等工作,尤其是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应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组织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结块、异味、异臭,且不得使用违禁药物。
要按照不同畜禽、不同的生长阶段,正确使用畜禽饲料,要饲喂绿色饲料,保证原料安全,所选作饲料的作物无残毒。要应用微生态制剂、低聚糖、酶制剂、酸制剂、防腐剂、中草药等绿色添加剂。不应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不得将成药或原药直接拌料使用。不得在饲料中自行再添加药物或含药饲料添加物。
(3)科学合理用药
①要坚持治疗为辅的原则
需要治疗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对症下药,适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要在兽医指导下规范用药,不得私自用药。用药必须有兽医的处方,处方上的每种药必须标明休药期,饲养过程的用药必须有详细的记录。
②要有用药情况记录
要对免疫情况、用药情况及饲养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必须按照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规定严格使用兽药。遵守用药规定,及时停药。必须填写用药登记,其内容至少包括用药名称、用药方式、剂量、停药日期,并将处方保留5年。
③要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
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在畜禽出栏或屠宰前,或其产品上市前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畜禽及其产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④切勿使用禁用药物
饲养畜禽过程中要严格用药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如己烯雌酚、盐酸克伦特罗和氯霉素等,不得将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使用,宰前按规定停药。对允许使用的药物要按要求使用,并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在实际生产中要做到:畜禽免疫注射死苗7日后无并发症才能屠宰食用,免疫注射活苗21日后无并发症才能屠宰食用;应用抗生素、磺胺药治疗疾病的畜禽,其肉、奶在停药3日以上才能食用,如喂含砷饲料,其肉奶要停喂5日以上才可食用。
(4)定期进行兽药残留监测
在饲养畜禽的整个过程中,要定期对水样、饲料、畜禽粪便、血样及有关样品进行药物残留监测,及时掌握用药情况,以便正确采取措施,控制药物残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7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