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节水农业政策重要性
摘要 阐述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提出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转变水资源供需观念、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实现经济灌溉定额、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采用先进的输水节水技术及以肥调水技术、加强污染源防治力度等内容。
关键词 农业节水;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306-02
1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什么是干旱农业?干旱农业要怎么发展?
目前我国水资源十分紧缺,而农业用水浪费极为严重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使农业成了用水大户,其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改变人们千百年来传统的灌溉习惯,用较少的水获得较高的产出效益,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任,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途径之一,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效节水灌溉比较常见的灌溉方式是:滴灌、微喷、膜下滴灌。
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微喷:微喷是利用折射式,施转式成辐射式微型喷头将水喷酒到作物枝叶等区域的灌水形式。微喷的工作压力低,流量小,既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又能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效,应用面|分广泛。
膜下滴灌: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这种技术是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充分融合,形成肥水溶液,进入输水干管-支管-毛管(铺设在地膜下方的灌溉带),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供根系吸收。
关于节水灌溉的更多知识,可以咨询专业的灌溉公司哦。网页链接
一般习惯把耕地划分为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农业科学也相应地研究水田农业、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旱地是指除水田和水浇地以外的耕地,旱地农业就是在不能进行常规灌溉的耕地上从事的种植业:包括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外的旱地,也包括采用特殊灌溉方式(地下渗灌、滴灌)的耕地。在众多的农业书籍中,旱地农业也称为:干旱农业、旱作农业、旱农栽培、有机旱作农业。它们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主要利用天然降水,通过建立合理的旱地农业结构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使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农业。
旱地农业也叫非灌溉农业,它是在地多水少,地表水资源充足,地下水资源短缺,或地形丘陵起伏,发展灌溉农业有困难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降水。遵循生态学原理,适应生态环境,符合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以建立一个合理的高效能生态系统为目标,采用抗旱农业技术从事农作物生产。
实施的基本原理是:尽可能多的蓄积天然降水,控制地面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效经济地利用水分。保持农业生产过程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有序状态,从经济实效出发,不强求搞昂贵的灌溉农业,追求稳产高产途径,也是现阶段干旱地区发展农业最优化之路。
发展旱地农业单靠种植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不行,从长远看,农林牧业都要实行现代化,而当前必须以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为中心。要以培肥地力为突破口,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粮食自给的基础上,逐步退耕还牧还林,改变生态环境,走综合发展旱地大农业的道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0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