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芦笋是世界十大高档蔬菜之一,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它不仅营养丰富。还有抗癌、降血压血脂、排毒利尿、提高免疫力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 大棚芦笋栽培,北方需要采用冬暖式温室大棚,黄淮流域采用大拱棚也可,长江流域则采用面包棚或者小拱棚即可,

芦笋高产栽培技术

以黄淮流域大棚种植芦笋为例,当年种植的大棚芦笋要在当年采收并获得高产,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品种选择

大棚芦笋一次种植可以连续收获10年左右,因此要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杂交品种。目前比较好的品种有“新王子”、“2000-3”、“冠军”等。

二、育苗时间

北方地区芦笋在3~5月份小拱棚育苗,南方地区可在2~3月份育苗。

三、浸种催芽

芦笋种子外面有一层坚硬的蜡质,吸水困难,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浸种。浸种前先用清水将种子漂洗,漂去批种,再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杀菌12小时,然后用30~35℃的温水浸泡2~3天,倒掉水后,再用湿毛巾盖上催芽。每天用清水冲洗种子两次以避免闷种,等种子有10%露白后即可播种。

四、播种方法

选择肥沃的沙壤土整地,每50克种子选用20平方米育苗畦,先灌足底水,按行株距各10厘米划线,单籽点播在中央,上面覆盖2厘米厚的过筛细土。播种即用小拱腊(宽90~120厘米、支撑高50厘米)覆盖,畦面上撒辛硫磷颗粒剂药饵少量,以防蝼蛄等地下害虫。拱膜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控制在15~18℃。温度超过32℃时要及时揭开两端的覆膜通风炼苗。当小苗长出二三个以上茎时(出土后60天左右)即可移栽。

五、移栽定植

大棚芦笋采用东西方向留棚、南北方向移栽,行距120厘米,株距25厘米,每行栽36棵。为保证当年冬季采笋,夏秋季节应加强肥水管理。

1 挖定植沟:在经过深翻整平的田面上,沿南北朝向,按120厘米的行距打好直线,沿直线挖定植沟,沟宽40厘米、深40~50厘米。

2 施肥填沟:每667平方米(1亩)用5000公斤土杂肥和50公斤复合肥拌土填入沟内。

3 起苗定植:起苗前畦面先浇一遍水。沿笋苗行间用铁铲分割成方块,带土将小苗起出,把小苗最细小的一个茎朝北面。按株距25厘米植于沟中,笋苗鳞茎盘低于地平面13厘米,然后浇水自然塌实,等水渗下后,适时松土保墒。如将田地全部深耕40厘米,则效果更好。

六、夏季管理

为了加速芦笋生长,7月中旬~9月中旬,可每667平方米追施50公斤复合肥,追肥后及时浇水,雨季加强病虫害管理。

七、清园

进入11月份,露地状态的芦笋,其地上部分逐渐干枯死亡,当年制造的营养物质输入根部储藏,植株开始进入休眠期。此时对笋田浇一次透水。可以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施30公斤复合肥,几天后再将干枯的地上茎拔掉清园,

八、扣棚

黄淮流域采用的单坡式大拱棚(或温棚),在1月上旬覆膜扣棚进行保温,并在北坡围上玉米秸秆等,棚上覆盖草苫,棚内再撑起高70厘米的小拱膜。大棚的支架应在秋季施工安装,降雪多的地区适当加大大棚个体面积,以便于排除积雪和提高棚温,增强防寒能力:降雪少的地区,棚的高度可适当降低,

九、棚室内的管理

1 通风换气与棚温的调节:小棚在芦笋幼茎出土后,棚内的温度白天以26℃为目标,借通风进行棚内温度捌节,夜间的最低温度保持不低于5℃。因此白天棚温高时可进行揭膜通风,夜间覆盖,萌芽前白天温度超过32℃,会加大营养消耗造成萌芽延迟,导敛减产:萌芽后白天温度达到27qC时,芦笋幼芽顶端鳞片容易散开,会影响蔬菜的品质,

大棚通风换气,调节温度到22℃最为适宜。下午4点前停止通风。一般在顶部和侧部通风,不要离地表太近,以免影响幼芽和地温,

2 浇水追肥:从扣棚到采收的中期,一般不用浇水,以免降低地温造成减产;采收后期,随着天气变暖、通风量加大出现干旱时,可以浇相当于20毫米降雨量的水。水可以先抽进棚内的容器里,放置2~3天后再浇。

十、正确采收

笋芽的生长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平均15℃左右时从萌芽到采收(约20~23厘米)需8天,20℃以上约需4天。采收时间长短、采收量的多少,应根据笋龄、营养状况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第一年采收,在棚内采50~60天,然后露地状态还可再采收40~50天,667平方米总采量600~700公斤:第二年棚内果70天,转到露地状态后再采2个月,667平方米总采量800~1200公斤。

大棚芦笋采收后,用布条捆扎,码齐装入塑料保温袋内,外加纸箱封闭,即可进入超市销售。因此时正值春节前后,收购价一般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年采收大棚芦笋时,不要贪图高价而过度采收。(山东省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刘保真邮编:274400)

怎么种植窝笋?需要注意什么?

适期育苗

冬莴笋育苗是关键,四川地区播种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期提前,气温高,种子需处理后播种;播期延迟,遭遇低温,苗期生长慢

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宜,此时期种子不必处理,可直接播种,每667 m2苗床用种量50-75 g。苗期间苗1-2次,间苗后施清粪水,促进壮苗。及时防治苗期病害

1 及时定植

定植应选择排灌良好的田块,以降低莴笋病害的发病率。定植前整地,施足底肥,667m2施腐熟有机肥3 000~4 000 kg、三元复合肥60~70 kg。适时定植才能获得肥大的嫩茎,一般9月中旬至11月中旬,4~5片真叶时定植。作畦栽培,覆盖地膜,行株距40 cm×33 cm

莴笋定植时应多带土,若苗床干燥,须在定植前一天充分灌水,便于起苗。定植不宜过深,以免折伤根系,影响成活和生长,并选择阴天或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定植后及时灌定根水,以利成活

2 合理施肥与灌溉

轻施提苗肥,重施开盘肥。一般追肥3-4次。定植成活后施肥1次,667 m2施尿素10 kg;进入莲座期施肥1次,667 m2施尿素15 kg和复合肥25 kg;茎开始膨大时,及时追施重肥,667 m2施尿素20 kg和钾肥15 kg,以利茎的膨大,一般施肥前中耕、除草,封行以后不再中耕

田间管理不当或气候冷热不均极易造成莴笋裂茎。肥水供应不均,忽旱、忽涝,特别是在茎成熟时大量浇水,易裂口;硼元素缺乏,植株抗逆和抗病能力下降,易造成茎表皮裂口;莴笋收获过晚,也易出现裂口,降低品质

预防莴笋裂口首先加强肥水管理。当莴笋心叶与莲座叶相平时,667 m2追施速效肥8-10 kg,叶面喷多聚硼1 500倍液。开始浇水后,茎膨大速度加快,需水、肥量增加,浇水应把握“见干见湿”的原则,浇小水, 严防大水漫灌

其次,适时收获,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收获适期,此时肉质茎已充分膨大,品质脆嫩,不易出现裂茎

①病害

莴笋霜霉病是莴笋上最易发生的病害,在多雾多雨的季节易发生,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防治,发生严重时用72.2%霜霉威6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每5~7天1次

1、栽培季节:莴苣生长期较短,一般春秋两季都可栽培。在长江中下游以栽培春莴笋为主。

春莴笋是在第一年秋、冬播种,第二年春季收获,如本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寒露)播种育苗,1l--12月定植,次年4—5月采收。但不宜播种过早,以免在严冬前形成嫩茎,越冬时遭受冻害;过迟播种则植株形成肥大的茎部时正值高温季节,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2、播种育苗主要栽培茎用莴苣(即莴笋),并以春季栽培为主,因此,都行育苗首移栽。苗床应选择疏桦肥活、排水良好的土地,播种前翻土晒白,施用少量腐熟堆肥或人粪尿,每亩15—20担,然后耙平。莴苣种子细小,苗床整地要细,土面应细碎平整。

春莴笋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时天气已冷凉,土壤温度适宜,种子发芽容易,不需低温处理。一般采用撒播, 每分地苗床用种子1—2两,可供定植一亩大田。播种要均匀,然后浇盖子粪,出苗前保持床土湿润。播种后7—10天出苗,齐苗后浇粪水二、三次,每次浇水量要充足。冬季天冷,生长缓慢,浇水、施肥可减少,霜冻前要注意防止冻害。年内少施肥。齐苗后一周,间苗一次,株间距璃0.5—1寸。

3、整地施足基肥:莴笋为耐肥蔬菜,应选择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栽培。一般土地需耕翻二次,深6—7寸,整平耙细后作高畦,每亩施人粪尿40担或腐熟杂肥、猪粪30—40担作基肥。秋莴笋在高温季节栽培,要选择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

4、定植:春莴笋的苗龄期40—50天,具有4—5片真叶时为定植的适期。过早定植操作不便,且易埋没菜心影响生长;过迟定植,幼苗大成话比较困难,一般在苗床中先选取大的幼苗,分次定植。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的应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定植。定植密度因品种而不同。早熟品种,适于密植,株行距为5—6寸见方;晚熟品种为8—10寸见方。

5、田间管理:莴笋生长期较长,定植后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也少。年前的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在定植后浇一次水,成活后施一次稀人粪尿,上冻前再施重肥一次;如果栽植时未施基肥,年内应增施一、二次人粪尿,每次约30担。每次施肥前进行中耕,使土壤疏松,以便白天吸收夏多的热量,利于根系生长。年内应适当控制浇水和施肥,促使植株生长老键,提高抗寒能力。开春天暖后应施追肥以促进叶丛生长。当花茎开始膨大时,应当及对供应充足的养分及水分,以利形成肥大而柔嫩的茎部。

此外,对迟熟的加工用品种,在株高1.2尺左右时将顶端摘除,促使嫩茎肥大。

6、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霜霉病是莴苣的主要病害,春秋二季均会发生,特别在春季雨水多时最易发生,一般在清明前后叶丛封垄时开始,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喷洒波尔多液(硫酸铜半公斤、生石灰半公斤,水76—100公斤)或65%代森锌半公斤,加水250公斤,每隔10—14天喷一次,连续防治二、三次)。

蚜虫:又名腻虫,一般在天干时易发生。蚜虫群集叶背,吸取汁液。造成被害植株生长矮小;叶片裉色,斑剥, 卷缩转黄。防治方法如下:

常用的药剂有:40%乐果乳剂1000—2000倍液喷洒防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