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宋朝喝的是普洱茶还是绿茶

宋朝疆域不大,产茶却不少。

宋朝喝的是普洱茶还是绿茶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真宗时期年产成品茶80万斤,宋仁宗时期年产成品茶300万斤,宋徽宗政和六年,全国成品茶产量已经高达1280万斤。这些茶叶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向金国、西夏、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输出,为大宋换来了战马、香料和滚滚财源。

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很快沦陷,疆域更加狭小,可是茶叶产区还在,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茶工艺的革新,成品茶产量不降反增。按照《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第十四卷的统计数据,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东南十路六十州二百四十县岁产茶一千五百九十余万斤”,刷新了北宋时期的最高纪录,而且这一惊人产量还不是全国的总和,因为还不包括四川、福建、广东等三大茶区的贡献。

宋朝成品茶分为三种:散茶、片茶和腊茶。散茶又叫“草茶”,只经过蒸青和烘焙,无需压制成型,一片一片互不粘连,就像现在我们现代人常喝的茶叶那样;片茶又叫“团茶”,指的是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茶砖;腊茶也属于茶砖,只不过它是茶砖的高级形式———待茶砖压制成型,再用芝麻油、麝香膏、糯米糊、甘草剂之类的油膏涂上保护层,使茶砖泛出漂亮的蜡光,看起来非常高大上。

生产散茶最省事,生产片茶和腊茶则费工费料,所以同样质量的茶叶制成散茶很便宜,制成片茶和腊茶就昂贵多了。以宋仁宗时期的成品茶分级为例,散茶分为59个等级,最低等级13文一斤;片茶分为55个等级,最低等级40文一斤;腊茶分为12个等级,最低等级65文一斤。

喝散茶也比喝片茶和腊茶简单快捷:抓一把茶叶,烤干碾碎,罗出茶粉,即可点汤饮用。喝片茶则要先烤后敲再碾磨,多了一道敲茶的程序。喝腊茶就更麻烦了,特别是陈年腊茶,必须“于净器中以沸水渍之,刮去油膏一两重乃止,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蔡襄《茶录》),先用滚水泡,再用小刀刮,刮掉表面那层乌黑发亮的油膏,不然会串味儿的。

宋朝人的消费习惯较为独特:散茶售价便宜,饮用方便,在上流社会却不受欢迎;片茶和腊茶售价昂贵,喝着费事,两宋三百年却一直被追捧。至于为啥会有这种消费习惯,咱们下回再说。

每年立春过后是茶叶种植时间的最好时候,具体种植技术如下:

1、开垦

茶园开垦坡度15°以下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50厘米。坡度15°以上坡地,以等高水平线筑梯坎,梯面宽应大于1.5米,然后翻垦。属塾地的,经过深耕平整就可划行种植;生荒地分初,复垦两次。初垦深度达50厘米,深耕后不必整碎土块,以利蓄水。垦翻时注意不要把草皮翻入底层,以便复垦时清出园外,初垦完毕,就可以进行复垦,复垦深度为25-30厘米。复垦要求敲碎土块,除净柴草根。切忌把生长密结的草皮块翻入下层,免得杂草腐烂后形成孔洞,影响茶苗根系水肥吸收。

2、种植

要利用地下部活动的生长时期进行定植,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发育,也有利于吸收土壤养分供地上部的开始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高山地区的茶苗定植时期宜掌握在每年的2月份(春节前后)进行。

在完成开垦的茶园定植沟内用定植农具挖穴10-12厘米深,穴径10厘米以上,把茶苗垂直种于穴内,填满土,并压紧压实,或用农具夯实苗茎部三方土层,再培上细土1-2厘米,浇透水分,苗木定植时要比正常深1-2厘米。如果能选择在下雨之前定植最为理想。茶苗定植要采用“双行单株”的方式,株距30厘米,株与株之间呈三角形。在定植沟茶行中铺放3-5厘米厚的稻草或其它草类植物进行覆盖,有利于保温保湿,又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3、修剪

修剪时期应掌握在5月下旬或6月上旬、10月中旬秋茶结束后为宜。

修剪方法如下:

(1)定型修剪:其目的是茶树在幼龄阶段中培养合理的树体骨架及丰产树冠。一般进行4次,每次定剪的新梢刀口处必须要木质化或半木质化。第一次修剪结合定植在离地15-18厘米处定剪;第二、三、四次定剪要求在前一次定剪刀口向上提高15厘米处定剪。经过四次的定型修剪树高已达到60厘米,有2-3级的分枝结构,初步形成合理的采摘树冠,即可投入生产。

(2)轻修剪:轻修剪的目的在于调整树冠,培养良好的采摘面。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的程度,以剪去蓬面上3―5厘米的为度,主要是剪掉冠面上的小桩头、无用新梢等。

(3)深修剪:经过多年的采摘和轻修剪的树,应用深修剪的方法剪去树冠上部10-15厘米的一层枝叶,使茶树重新抽发新枝,提高茶树发芽能力,延长茶树高产稳产的年限。

(4)重修剪:对半衰老和未老先衰茶树,一般以剪去原树高的1/2为宜,结合整理(抽剪),重新培养健壮枝干和采摘树冠。

(5)台刈:对十分衰老的茶树,宜在离地面约10-15厘米高处锯(或剪)掉全部枝干,重新培养树体骨架结构和采摘树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