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这个植物是什么在线等谢谢高分等

溪黄草为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大,粗壮,有时呈疙瘩状,向下密生纤细的须根。茎直立,高达1.5(2)米,钝四棱形,具四浅槽,有细条纹,带紫色,基部木质,近无毛,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1]

这个植物是什么在线等谢谢高分等

溪黄草是民间草药,俗称土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中文学名溪黄草

拉丁学名Rabdosia serra (Maxim.) Hara

别 称溪沟草、山羊面、熊胆草、血风草、黄汁草、溪沟草、香茶菜

二名法Rabdosia serra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唇形科

亚 科罗勒亚科

族香茶菜族

属香茶菜属

种溪黄草

分布区域中国、苏联远东地区,朝鲜也有

目录

1形态特征

2生长习性

3分布情况

4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田间管理

病虫防治

5化学成份

6药用价值

1形态特征

编辑

溪黄草的(9张)

茎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草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仅脉.上密被微柔毛,余部无毛,散布淡**腺点,侧脉每侧4-55与中脉在两面微隆起,在边缘之内网结,其间平行细脉多少明显;叶柄长0.5-3.5厘米,上部具渐宽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圆锥花序生于茎及分枝顶上,长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因而植株上部全体组成庞大疏松的圆锥花序,圆锥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具梗,总梗长0.-5-1.5厘米,花梗长1-3毫米,总梗、花梗与序轴均密被微柔毛;苞叶在下部者叶状,具短柄,长超过聚伞花序,向上渐变小呈苞片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约与总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细小,长1-3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钟形,长约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间夹有腺点,内面无毛,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长约为萼长之半,果时花萼增大,呈阔钟形,基部多少呈壶状,长约3毫米,脉纹明显。

花冠紫色,长达6毫米,外被短柔毛,内面无毛,冠筒长约3毫米,基部上方浅囊状,至喉部宽约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长约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圆裂,下唇阔卵圆形,长约3毫米,内凹。雄蕊4,内藏。花柱丝状,内藏,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

成熟小坚果阔卵圆形,长1.5毫米,顶端圆,具腺点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1]

植物形态

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并参与编辑

溪黄草枝叶(2张)

溪黄草花果(6张)

2生长习性

编辑

溪黄草

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草丛、灌丛、林下沙壤土上,海拔120-1250米溪黄草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都能生长,常野生在溪边湿地、村边、沟边、田边及林下。

溪黄草属长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阳光下,种子发芽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溪黄草怕积水、怕泥土板结,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种植,低洼积水土壤容易引起烂根。[1]

3分布情况

编辑

溪黄草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及台湾。苏联远东地区,朝鲜也有。[1]

4栽培技术

编辑

繁殖方法

育苗与移植选择阳光充足、排灌方便、湿润肥沃的沙质壤土作育苗地,清除杂物后全垦或半垦,充分细土,并进行消毒。由于溪黄草种子细小,若畦土较实,整地时要用细河沙拌匀改良。苗床土团要细,畦面土要平,四周开沟,一般畦宽1.2米,沟深20~30厘米。溪黄草繁殖育苗可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

播种时间应选择在春季雨水充足、气温回升时或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撒播或条播均可。播种时须用细泥粉或细沙按5~6:1比例与种子拌匀再播。播后覆一层细河沙,上面再盖稻草,以保温保湿。播后即浇水,用细孔喷壶均匀喷洒浇透。出苗后施稀肥水1~2次,苗长至10厘米以上,具8~10片叶时可移植。

扦插繁殖

溪黄草[1]

一般以用嫩枝扦插,插条可从留种地或大田里割取,选取健壮枝条,裁成长10~15厘米,具3~4个节,剪去基部叶片,留顶稍1~2对叶,下端斜剪成马蹄形切口。剪好的插条用生根粉浸泡处理,以保证有较高的成活率。苗床整好,开横沟,将插条斜依沟壁,上端露出土面为插条的1/4~1/3,覆土压实。依次扦插第2行,扦插株行距4厘米×5厘米。扦插完后浇透水,上盖荫蔽度50%的遮阳网,防阳光直射。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在一周后开始发根,15天后可移植。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把当年收获后的匍匐根茎(老头)集中密植,作为留种田,冬季需防寒保湿。翌年春天匍匐根茎上长出许多分蘖的新苗,用这些分蘖作种苗移植。[2]

田间管理

溪黄草(4张)

大田施足基肥,亩施农家肥3000~4000公斤,畦面耙细耙平,整好地后可移植。移栽时要切断幼苗主根,可使苗株产生更多的侧根,形成发达的根系,有利其生长。移栽应选择在阴天无风或晴天傍晚进行,一般按15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0厘米的行株距种植,穴栽或开沟种植。植后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溪黄草的整个生长发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匀,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时排水防涝,保持土壤湿润,及时防治病虫害。

追肥

移栽定植后10天,植株开始长出新根,此时要追施N肥一次,亩施尿素5公斤或薄施稀释的人畜粪尿,促根早生快发。移栽15~20天后再施稀人畜粪尿一次,每亩约1000公斤。以后每月施有机肥1~2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颗粒复合肥1~2次,每亩施30公斤。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有利于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水分管理

溪黄草[1]

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则用地膜覆盖,以保温保湿。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防止干旱,促进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壮生长;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引起烂根。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间无杂草,减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园清洁,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溪黄草的根系较浅,中耕宜浅。封行后,植株分枝较多,枝叶生长茂盛,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以免损伤植株。[3]

病虫防治

溪黄草的病虫害主要是白粉病和蚜虫。

溪黄草[1]

白粉病:秋季发病较严重,早期发现染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烧毁,并及时喷药,防止病害扩展。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灵粉剂800倍液喷施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施一次,连续喷2~3次。

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须及时防治,选用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喷杀,可用辟蚜雾、乐斯本、农地乐、蚜克星等药轮换使用,喷雾防治。[4]

5化学成份

编辑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A、B、D,以及尾叶香茶菜素A,2α-羟基熊果酸,熊果酸,β-谷甾醇甙。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溪黄草甲素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5-6]

6药用价值

编辑

全草入药,治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跌打瘀肿等症。

溪黄草[1]

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国内外学者掀起溪黄草研究热潮,并已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论文。据报道,溪黄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对肝炎病毒有显著抑制复制作用,临床效果高达84%,甚至优于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合剂。

溪黄草是中国民间的习用抗肝炎草药,中国国内已开发出10多种溪黄草制剂,但尚未有一只单一成分溪黄草制剂获得国家药品批文。估计溪黄草制剂的销量约在1亿~2亿元。国内已有企业利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等加工成复方成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或丙肝。[1][7-8]

功用主治

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癃闭,跌打瘀痛等病症。其实溪黄草是不能治疗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黄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黄草做急性治疗,便是慢性乙肝还是要到正规的医院做有针对性的治疗,否则有可能延误病情,进而增加治愈的难度。中草药溪黄草对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小三阳效果却非常有限。

黄疸型肝炎:症见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寒发热,乏力,纳差,肝区隐痛,肝脾肿大,小便发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急性胆囊炎:症见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牵及右肩背部,口干苦,恶心呕吐,或伴大便干结,或伴腹泻,黄疸等。

副作用

虽然溪黄草有对人体的清热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长时间服用溪黄草,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药剂的成分含量不同,所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合理使用溪黄草所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少,目前溪黄草引起的严重不良症状,现在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黄草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病情。[9]

附方

溪黄草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溪黄草配酢浆草、

溪黄草[1]

铁线草,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溪黄草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溪黄草50~100克。田螺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溪黄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

溪黄草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溪黄草治湿热下痢: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中医方药学》)

溪黄草治瘙闭:鲜香茶菜100克,鲜石韦、鲜车前草各50克。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痢疾,肠炎:鲜四方蒿叶。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全展选编·传染病》)

"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瘀。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枝子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枝子有什么药用价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栀子的功效与作用2、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栀子有哪些功效3、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4、栀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5、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作为一种较为十分常见的中药材,它的功效和作用都十分丰富,但它不仅仅只有功效和作用,非常值得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下面是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1、泻火除烦

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

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

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凉血止血

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3、泄热利湿

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2

到底栀子要怎么吃,怎么用?

其实栀子的使用方法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栀子内服可以选择和鸡屎藤等清热材料一起煎服,对于湿热人群来说,这样可以更好的缓解症状,达到一个更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日常也可以通过泡茶的`形式来将栀子进行泡水饮用,对于生活节奏较快的人群来说,这样的方式更简便。

而栀子外用,则可以选择把栀子研磨成粉,制成丸、散的形式来进行外敷,一般药房都有贩售。

除此之外,日常人们也可以选择食疗的方式来达到一个防治的作用,例如将栀子和小米熬成粥或汤的形式,让栀子和普通的食材进行充分调和,帮助人们更好的抵御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

那么栀子服用的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毕竟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材没用对地方也可能成为毒药。

对此有医学专家表明,人们在日常服用栀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剂量,过量食用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晕眩等情况,一般情况下建议根据个人情况依据医生的建议下食用。

还有就是本身存在脾胃不好问题的人群不要使用,因为栀子本身存在的一些物质会导致患者症状加重。

一些敏感人群也需要注意禁止使用,像孕妇、婴幼儿等,胡乱进食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反噬效果。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栀子有哪些功效1、栀子属于清热药物一种,性味为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主要用于热病烦闷,本品苦寒清降,清泄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之效。

2、用于温热病,邪热客心,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等症。

常与淡豆豉配伍,以宣泄邪热,解郁除烦;若火毒炽盛,高热烦躁,三焦俱热者,又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药物配伍同用。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它的功效和作用才是最闪亮的一点,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运用范围广,想要充分发挥它的功效与作用,药材和食材不可混淆,清楚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才能更好地生活。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1

栀子

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禁忌人群:脾虚便溏者忌服。

栀子的基本介绍

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采收和储藏: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

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1、泻火除烦

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

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

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凉血止血

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3、泄热利湿

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

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有什么2

栀子花精油的作用:平衡油脂分泌,是肌肤的美白佳品,净化毛孔,软化角质层,提神醒脑,帮助记忆。

脸部用法:可滴1-2滴在面霜中擦脸,也可放在洗面乳里洗面,可加在面膜中使用,有增强面膜功效。

身体用法:把精油7-8滴倒在40度的水温中泡15-20分钟即可。

栀子花精油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治疗热病虚烦不眠,扭伤肿痛。

还可以放松神经,减轻压力,调节情绪,强效促进情欲。

更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保湿滋润肌肤,使皮肤保持年轻。

洋甘菊、薄荷、薰衣草、橙花都有助睡眠的功效。

我习惯在枕头侧边滴2滴秀味的薰衣草精油,闻着淡淡的清香入睡。

也可以用香薰的方法,用3--5滴薰衣草或者洋甘菊4滴薰衣草2滴,前提是精油一定要是正品的。

衬衫破洞缝补方法衬衫的保养方法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栀子美,美如玉。

一袭雅洁明澈的芳容,一脉沁人心脾的香味,花瓣温润如玉,远近皆宜,经看耐品。

“月送银辉雪葩静,不与红紫斗百花。

”夏至时节,栀子款款登场,犹如邻家的小阿妹,清丽可爱。

栀子: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

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中医认为,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栀子可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

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

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该品有清利下焦肝胆湿热之功效,可用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陈、大黄等药用,如茵陈蒿汤,或配黄柏用,如栀子柏皮汤。

栀子善清利下焦湿热而通淋,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涩痛或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滑石等药用,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栀子能清热凉血,可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证,常配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药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该品若配黄芩、黄连、黄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栀子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肿,如缩毒散《普济方》。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

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可以使自发活动减少闭目、低头、肌肉松弛,并能对抗戊四氮的惊厥,说明栀子有着镇静的作用。

栀子对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一定剂量的栀子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在体外,栀子能使血吸虫停止活动。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极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

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科学研究表明,栀子对肝脏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发性肝炎。

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

京尼平甙有最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

裴德恺的研究认为栀子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可能与保持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直接有关,从而从细胞水平上论证了栀子治疗胰腺炎的药效基础。

研究表明,生栀子对胃总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炒焦后对胃抑制作用明显减弱或消除。

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

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中,撒上葱花、姜丝,浇人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

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

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

栀子花去杂洗净,放入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

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栀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材料:栀子6-10克、白糖或冰糖少许。

功效: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内服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故此款茶具有泻火除烦,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心、肝火较旺的心烦急躁,咽肿目赤,口舌生疮等。

注意事项: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不可多服久服。

扩展资料:

栀子的种植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冲积土或黑泥土作苗床,苗床要求排灌方便,再每亩施用厩肥2000-4000公斤作为基肥,将土壤深翻埋入,耙细整平做40cm的高畦。

选择一个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坐北朝南的缓坡或平原荒地做定植地,在定植前做好开垦,按株距1-1.5米开穴,每穴施入腐熟农家肥4公斤做基肥。

2、繁殖方法

栀子在种植生产时主要通过种子和扦插进行繁殖育苗,种子繁殖可春播或秋播,在准备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5cm开穴,将处理好的种仁撒入穴内,覆一层搅拌草木灰和磷肥的细土即可,覆土后盖草,以免土壤板结,每亩用种月2-3公斤。

而扦插繁殖可在2-4月和9-10月,选择生长健壮、1-2年生的枝条,将其剪成7-20cm的插条,在畦面上按行距15-30cm扦插。

扦插是插条要稍微倾斜,入土三分之一,露出一个芽节即可,插后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一年后即可定植。

3、定植

幼苗在培育一年后,生长到25-30cm是即可移栽定植,如果幼苗没有生长到这个高度,要及时追肥催苗,中耕除草,在当年秋冬时定植。

定植时间一般在上半年在立春至清明,下半年秋末冬初,定植时要种苗要带一些泥土和磷肥,在准备好的定植地上,每穴栽一株,填土压实,浇足水。

4、田间管理

在导致是要及时中耕除草,主要是除草为主,中耕时要浅耕,不宜深耕,在冬季结合清园和施肥培土一次,使其安全越冬。

在定植后追肥是必不可少的,栀子在营养生长期,追肥应该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并施用一些有机肥,可以促进树冠形成生长。

而进入要果期后,则应该以磷钾肥为主,以提高坐果率和结果数量,已达到高产的目的。

在种植时适当的修剪,也能通过栀子的产量,当植株生长到50cm时,就应该进行修剪,将匍匐枝、纤弱枝、下垂枝、逆行枝和有病虫的枯枝离主干30cm处修剪掉,仅留一个粗枝和3-4个不同方向的副枝,这样能促进树冠形成。

人民网——来枚栀子,清凉一夏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栀子是常用的中成药,也叫做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栀子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等功效,长被临床应用于各种验方中。

栀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今天我就和大家介绍一下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的功效

1、泻火除烦:适于热扰心神。

a.外感热病,邪郁上焦,心胸烦闷不眠。

b.火毒炽盛,高热烦躁,甚至谵语。

2、凉血解毒:用于血分热毒证。

a.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

b.咽肿目赤,热毒疮疡,属实热的。

3、清利湿热:适用于肝胆及下焦湿热证。

a.肝经湿热郁火,心烦易怒,胁痛口苦。

b.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热淋涩痛。

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用于热病心烦、花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杰肿痛、火毒疮疡、扭伤。

栀子的作用

1、利胆退黄

栀子水提液和藏红花素、藏红花酸家兔注射对胆汁分泌有明显的增加作用,对人胆囊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并能明显减少血中和末梢淋巴液中的胆红素。

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

2、促进胰腺分泌

栀子去羟栀子苷有促进胰腺分泌并有显著的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并能增加胰胆流量。

3、解热和对微生物的作用

栀子和不同炮制品的醇提液均有解热功效,以生栀子的解热功效较强,熊果酸为栀子降温镇静的有效成分之一。

炒炭后熊果酸含量明显降低,故炒栀子的解热作用明显减弱,焦栀子则没有。

栀子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2.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3.宽肠通便,防癌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和直肠癌瘤的发生。

栀子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凉血。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_鼻,白癞,赤癞,疮疡。

"

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

"

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

④《药性论》:"杀_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

⑤《食疗本草》:"主_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

"

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

"

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_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

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

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

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

临床应用中栀子的作用

①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取山栀制成10%及50%两种煎剂,每天3次饭后服用。

一部分病人用10%煎剂每次10毫升,以后逐渐递增至50毫升;另一部分病人用50%煎剂,每次10~15毫升。

共治19例,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

住院9~63天不等,平均30.3天。

②治疗扭挫伤

将山栀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

一般3~5天更换1次,如肿胀明显可隔天更换1次。

骨折者不宜使用,脱臼者应先整复后再用。

如有肢体麻痹,应配合理疗及针灸治疗。

治疗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者328例;48小时内消失者66例;72小时内消失者13例。

疼痛平均消失时间为30小时。

肿胀消退时间平均为2.5天;血肿吸收时间平均为7.8天;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5.1天。

或用黄栀子、明乳香加适量黄酒,搅拌后放锅内蒸成糊膏状,待微温时敷于患部,厚度以1~1.5厘米为宜。

用时先在局部涂凡士林1层,然后再敷药,上盖油纸,绷带包扎。

间隔2~3天换药。

治疗56例,除2例疗效不佳外,54例均治愈。

亦可用黄栀子粉2两,面粉1两,鸡蛋1个,烧酒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待药干后更换新药。

一般在敷药2次后即见效果。

③用于止血

取黄栀子粉100克,以20%明肢液调成膏状,烘干碾成100号细粉,再加适量苯甲酸,高压消毒备用。

对一般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3~6克,每日3次。

亦可用作局部止血剂。

栀子用药禁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1、《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2、《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栀子选方

1.治伤寒发汗、吐。

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_: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柜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栀子豉汤)

2.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3.治伤寒身黄发热: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

5.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

6.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

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普济方》)

7.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

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8.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

9.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_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人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圣济总录》栀子汤)

10.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

(《丹溪纂要》)

11.治鼻中衄血:山栀子烧灰吹之。

(《简易方论》)

12.治肺风鼻赤酒齄:老山栀为末,黄蜡等分溶和。

为丸弹子大。

空心茶、酒嚼下。

忌酒、炙_。

(《本事方》)

13.治赤白痢并血痢:山栀子仁四七枚。

锉,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

空心食前分温二服。

(《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14.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

15.治妇人子肿湿多:炒山栀子一合。

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

(《丹溪心法》)

16.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濒湖集简方》)

17.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

18.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

19.治疮疡肿痛: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

水煎,日分三次服。

另取生银花藤适量,捣烂,敷患处。

(《广西中草药》)

20.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救急方》)

21.血淋涩痛。

用生栀子末、滑石等分,葱汤送服。

22.下泻鲜血。

用栀子仁烧灰,水送服一匙。

23.热毒血痢。

用栀子十四枚,去皮,捣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疗效显著。

亦可用水煎服。

24.临产下简。

用栀子烧过。

研为末,米汤送服三钱。

若上焦热,则连壳用。

25.霍乱转筋,心腹胀满,吐泻不得。

用栀子十几枚,烧过,研为末,熟酒送服。

26.热病食劳复(按:指热病之后因饮食不慎或房事不慎而使旧病复发)。

用栀子三十枚,加水三升,煎取一升服下。

须出微汗为好。

27.小儿狂躁(蓄热在下,身热狂躁,昏迷不食)。

用栀子仁七枚、豆豉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服下,或吐或不吐,均有效。

28.眼来肠秘。

用山栀子七个,钻孔煨熟,加水一程式,煎至半升,去渣,放入大黄不三钱,温服。

29.风痰头痛。

用栀子末和蜜浓敷舌上,得吐即止痛。

30.火焰丹毒。

用栀子捣烂和水涂搽。

31.眉中练癣。

用栀子烧过,研为末,调油敷涂。

各类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仁,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猜你喜欢

1.中药栀子的功效和作用

2.栀子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3.栀子仁的功效和作用

4.中药栀子有什么功效

5.栀子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6.栀子茶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枝子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3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