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个人能经营种子、肥料和农药吗?

种子、肥料、农药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经营的。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如果其经营者不具备一定的资格和条件,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也不能指导农民正确使用这些产品。国家对种子、化肥和农药的经营都实行许可证制度。

个人能经营种子、肥料和农药吗?

根据《种子管理条例》和《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对主要的农作物杂交种子的经营实行计划管理,其组织经营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作为常规种子,国家实行多渠道的制度,允许单位和个人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的计划指导下经营。所以,个人一般只能是经营常规种子,而杂交种子一般只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单位经营。但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经营种子都必须持有种子管理机构办法的《种子经营许可证》。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个人是不能经营化肥和农药的。1993年11月16日国家工商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肥料、农药、种子市场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肥料、农药的经营限于3条渠道:①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合作社;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限于土肥、植保、农技推广站因开展技术推广和有偿技术服务所需配套有偿转让的肥料、农药)和农垦直供垦区(限于直供的肥料、农药);③肥料、农药生产企业(限于自销的肥料、农药)。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肥料、农药。常规农作物种子,按《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多渠道经营。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限于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单位经营。1995年3月20日农业部、国家工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肥料、农药、种子管理的通知》和1997年3月31日农业部、国家工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都对上述规定作了重申,要求严格核查肥料、农药、种子的经营资格,制止和查处非法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等不法行为。

对化肥监督管理权的思考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保证种子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国家种子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等繁殖材料。第三条 我省从事种子选育、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国家种子条例》和本条例。第四条 省、市、县、自治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种子工作。

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或其委托的种子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种子管理工作。第五条 商品种子的生产与经营实行计划管理。第六条 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农业技术研究会、科技专业户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开展种子科学研究工作;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选育、推广、使用良种。第七条 在种子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对选育新品种有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第二章 种质资源与育种第八条 政府鼓励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个人有计划地搜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第九条 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工作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种质资源管理单位负责。第十条 从国外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种质资源管理单位登记,并附适量种子供保存和利用。第十一条 向国外提供农作物种质资源,必须经省种质资源管理单位审核,报请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十二条 新品种的选育,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规划,组织实施。

科研单位的育种经费,各级人民政府应予以保证。第三章 品种审定第十三条 农作物新品种实行省一级审定的制度。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农作物新品种。第十四条 在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同时,必须制定省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由省标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对申报新品种的审定、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从申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第十五条 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由审定委员会发给《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证书》,并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布。

未经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不得经营和推广。第十六条 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其他单位、个人研制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后可实行有偿转让,使育种单位得到合理报酬,转让办法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转让的规定办理。第十七条 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农作物新品种,必须具有《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合格证书》和县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出具的证明。第四章 种子生产第十八条 商品种子的生产计划必须经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同级计划部门备案。种子生产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由种子管理机构负责。

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种子生产基地的种子产量,应计入当地粮食总产。种子生产基地的国家粮食定购任务,按收购种子的数量核减。第十九条 为省外生产主要粮、油作物种子的计划,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到外省预约生产种子的计划,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报省种子管理机构备案。第二十条 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由省繁育原种,省和市繁殖亲本,县制种;常规种子的原种由省繁育。第二十一条 商品种子生产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与生产种子任务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和生产条件,经种子生产所在地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发给《种子生产许可证》,方可按计划组织生产。第二十二条 生产出口种子的单位,必须经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发给《出口种子生产许可证》,方可按种子出口计划组织生产。第二十三条 种子生产所必需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由各级计划和有关物资主管部门予以安排。第五章 种子经营第二十四条 从事种子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发给《种子经营许可证》,凭《种子经营许可证》到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经审核批准发给《营业执照》,方可经营。第二十五条 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由县以上各级种子经营部门经营。

繁育杂交种子的亲本,由省、市种子管理机构指定的单位经营。

行政执法过程中,基层执法人员对于农资的监管一直很困惑,特别是化肥的监督管理一直存在着争议。综合起来有两种观点比较典型,一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归属农业农村局,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农资的监管归属合并后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一种观点认为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论据如下:

《肥料登记管理办法?》(2017版)(2017年11月30日修订)第六条第一款第三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肥料监督管理工作。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0元以下罚款: (三)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或含量与登记批准的内容不符的。”

本规章很明显的提出了肥料的监督管理工作归属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生产销售的肥料产品有效成分与登记登记标准不符的,则指向的是产品质量不合格问题。

在农业农村部的三定方案中,对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做了如下的规定。《农业农村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负责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和第十条“本规定自2018年7月28日起执行”。

这里有必要对农业投入品等概念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指的是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包括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和农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设备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 农产品质量安全 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 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农业投入品是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明确相关 法律责任 十分必要。对违反农业投入品规定的行为,本法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法律责任,而是通过设置指引性条款,由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规范。到目前为止,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农业法、渔业法、畜牧法、 农药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种子法、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 兽药管理条例 等。

第二种意见认为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主管部门是合并后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做了很细致的规定。该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农资,是指种子、农药、肥料、农业机械及零配件、农用薄膜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投入品 。本办法所称农资经营者,是指从事农资经营的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农资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二)依法监督检查辖区内农资的质量,对不合格的农资进行查处;(三)依法受理并处理辖区内农资消费者的申诉和举报;(四)依法履行其它农资市场监督管理职责。”

而合并后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由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自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利有义务加强对化肥等产品的质量监督。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018年7月30日起施行)第三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五)负责监督管理市场秩序。依法监督管理市场交易、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组织指导查处价格收费违法违规、不正当竞争、违法直销、传销、侵犯商标专利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行为。指导广告业发展,监督管理广告活动。指导查处无照生产经营和相关无证生产经营行为。指导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消费维权工作。(七)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管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指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负责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第八条本规定自2018年7月30日起施行。”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中也提到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第三条第五项还提到了组织指导查处制假售假伪劣行为。

因此,第二种意见认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是农业投入品的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无疑。

对于前面的两种典型意见,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如上所述,《肥料登记管理办法?》(2017版)(2017年11月30日修订)和《农业农村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等确实对化肥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明确,而第二种意见所说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已经于2017年10月27日废止。

那是不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化肥就没有监督管理权。笔者认为其实也不然。《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决定国发〔2019〕19号》中对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共计10类,其中第9个产品就是化肥。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简称生产许可条例)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列入目录产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列入目录产品的进出口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生产许可条例》对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列入目录产品的,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在产品、包装或者说明书上标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的,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产品的等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简而言之,化肥是重要工业产品,对这些产品要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对于生产、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遵守这些条例。违反生产许可条例的行为,工业产品认证管理部门依据相关条例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018年7月30日起施行)规定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工业产品的认证管理。第三条第七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职责是:(七)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管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指导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负责纤维质量监督工作。”

综上,化肥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业农村局,负责对化肥登记的监督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管理。对于合并以后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来说,对化肥的生产和销售也是有监督管理权,但只限于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管理。对化肥质量抽查不合格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到期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生产许可证的处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