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下懂茶的行家
茶,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茶的源产地发源于我国的,云贵川三省。
茶,按照发酵成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六大类(常说的基本六大茶类):黑茶类、白茶类、绿茶类、黄茶类、红茶类、青茶类。
按照季节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常见的茶?茶的种类太多了,上万种,活到老学到老。那就说说常见的中国十大名茶:
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 安徽六安瓜片 河南信阳毛尖 福建安溪铁观音 福建武夷大红袍 浙江顾渚紫笋 安徽黄山毛峰 江西庐山云雾 安徽太平猴魁 江苏洞庭碧螺春
每种茶,都有极品的,上品的,普通的,根据它的采摘批次,时间,做工,以及茶树的好坏,等等。影响茶的好坏,有很多种因素。
你所说的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也就是青茶类),铁观音,有极品的,上品的……这要看,干茶的外形,条索,颜色,以及冲泡后的汤色,口感……决定
你可以 仔细的试一下 会发现 有很大的区别
浓淡,取决于个人的爱好,至于,标准的投茶量,只要你不是专业于茶,就没什么大的关系了,因为这和茶的品质的好坏还有关系。茶,是天然的,健康的饮品。放心好了。比起,饮料,可乐,咖啡,你可以放心,大胆的喝
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大体可以分为:营养成分(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药用成分(生物碱、茶多酚、脂多糖…)
温馨提示:提醒周围家人朋友,孕妇禁喝
有心脏病患者禁喝
空腹尽量少喝
隔夜茶不要喝
建议你,可以买套功夫茶具,午饭后,节假日,可以在家里冲个下午茶,很温馨的!
祝:饮茶愉快O(∩_∩)O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
淮南茶光州上
光州,古指今河南潢川等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种茶始于东周。那时茶由原产地云贵川从川陕大道先传入陕西南部汉中地区,再沿汉水传到东周的政治经济中心——河南。在气候温和的南部生根,再向北、向东发展。向北发展到怀州(今河南沁阳),向东沿义阳(今河南信阳)、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到安徽的西部寿州(今安徽的六安)。形成淮南茶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到唐代,淮南茶区已成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北的茶区。陆羽《茶经》中记载:“淮南茶,光州上,义阳郡、舒州(今安徽舒城)次,寿州下,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又下。”茶圣陆羽告诉人们:唐代八大茶区之一的淮南茶区,光州所产的茶最好。古时淮南茶区包括七个州郡,即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扬州。光州是七州郡之一,也是产茶最好的一个州。当时的州府就设在潢川。
到了宋代光州茶更加发展。淮南茶区设了23个山场(当时官方设立收购茶叶的点,是榷茶的一种形式),就有两个在光州的商城和子安。据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记载:在各山场的交易中,商城每年茶叶交易量40533斤,子安每年的茶叶交易量22803斤,两场共63336斤,占整个淮南茶区茶叶产量的7.2%,再加上外场的收购可达10%。
另外,据陆廷灿《续茶经》中讲:当时全国有26种名茶,光州就有3种。书中说:“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这说明光州茶到唐宋时代不但有一定的规模,而且有了名茶。
到宋太宗时期,全国茶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淮南茶区首先出现了散茶。《宋·食货志》上有这样的记载:“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十一等。”
到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贡茶正式废团茶而改散茶。《明会典》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中岁贡上供茶,罢团茶。令茶户惟采散茶。有司勿与,天下茶额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
光州散茶也是在这次“散茶出淮南”的变革中出现的。据说开始是模仿六安小把茶制法,后来又融入龙井茶制法,形成了毛尖茶。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信阳毛尖制法。1915年信阳县所做的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从此信阳毛尖就成了河南省的绿茶代表,即光州、义阳郡的代表名茶。此后,在1958年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0年信阳毛尖又被国家授予银质奖。于是,信阳毛尖盛名于国内外,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1年,已有信阳毛尖茶园34000公顷,占河南茶园总面积的90%;产量每年达7800吨,占河南茶叶总量8200吨的95%。现在的信阳毛尖产区是:信阳、潢川、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县。产量主要集中在信阳等地。由于原光州的所辖区与信阳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基本相同,又制定了统一制茶标准,从而使“淮南茶,光州上”得到了充分发扬。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