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突然变红、变黑、变蓝、变白浊是什么原因?应如何处理
水质好不好是可以完全影响水产养殖的效益,如何能合理的利用好水质维护好水质?也是水产养殖户的一个技术操作要求,如果遇到水质浑浊,水质发黑,水质白浊怎么办呢?下面是我们总结了几个水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较好的水质能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生存。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可以通过水体颜色、氨氮含量、底泥颜色等的变化来判断水质的好坏。
1.红水 池塘水色变红主要是由于硅甲藻或金藻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通常情况下无大碍,但一旦天气突变,造成藻类大量死亡,便会产生毒素而致水体恶化,甚至直接导致鱼中毒死亡。因此,池水一旦变红,必须及时改良。在天气晴好时,先用四季安或季胺盐碘等泼洒消毒,第2天再用双氧氯、强氯精等泼洒1遍,3天后再视情况追肥1次。
2.黑水 当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较多有机质未得到及时转化,如残饵、动物残体、排泄物、池底腐殖物等,这些物质腐败后,消耗大量溶氧,极易产生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危害水生动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导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发生鱼泛塘现象。一旦发现此种黑水时,第1天~第2天分别施用1次双氧氯等含氯药物,氧化过多有机质,待3天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全池泼洒1次。
3.白浊水 当池水呈白浊色时,表明池塘有机耗氧物质过多,相对而言,将大型有机质分解成营养盐类的微生物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营养盐类而大量死亡,从而使池中物质循环被破坏,池水接近老化,且严重缺氧,这种池塘内的鱼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阳升起前易出现浮头。发现池水为白浊色时,第1天施用“水宝加氧包”,使有机质在絮凝后得到及时氧化,第2天全池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水体物质循环。
4.氨氮含量过高的水 投喂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鱼塘,如螃蟹池、对虾池、乌鳢池、鳜鱼池等,如果在平时养殖管理中投入较多高蛋白的饵料后,新陈代谢产物中氨氮含量过高,影响水产动物摄食生长,使其免疫力降低,极易造成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感染。因此,以高蛋白质饲料、冰鲜肉类或以活鱼为食的精养塘,每隔10天~15天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1次,及时降解氨氮。如果通过水质检测,发现池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时,应及时向池中施用好旺农水产em菌,第3天再用好旺农水产em菌液泼洒1次,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增强水体的物质循环能力。
5.臭水 由于池水腐殖质沉积,动物残体、残饵、粪便沉入池底后进行腐败分解,致使池塘底泥发黑、发臭,从而极易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极易对生活于中下层的水产动物造成威胁,如鲫鱼、草鱼、青鱼、螃蟹、虾类、鳜鱼等品种。情况严重时池塘中下层的水产动物常浮于中上层,不愿到正常生活水层。如出现上述情况,每隔10天~15天要施用1次好旺农水产em菌,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机质或腐殖质的转化,避免底泥发黑、发臭及产生甲烷、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发现池塘出现底泥发黑、水发臭,应立即采取换水措施,在换水后,用好旺农水产em菌泼洒池塘调节水质。
水产养殖池塘水浑的解决好办法
新挖的鱼塘水之所浑浊,是由于没有形成胶体层,鱼儿在底部拱土的话,水质就变浑了。这个时候可以投放絮凝剂,水质清澈后在适当施肥,培养一些藻类,之后水质就能得到控制。如果是水体发黄的话,需要定期进行清塘,泼洒生石灰消毒。还需要降低养殖密度,并且减少投喂饲料。 一、新挖的鱼塘水浑怎么办
新挖的鱼塘一般底部没有形成胶体层,一些鱼儿平时会在底部翻找食物,因此会拱动塘底的泥土,从而导致水质浑浊。这个时候需要先投放一点絮凝剂,等到浑浊物沉淀后,再适当施肥,培养一些藻类,等到它们生长起来后,就可以有效的控制浑浊了。
二、鱼塘水发黄怎么处理1、定期清塘:鱼塘水发黄很难彻底治理,不过通过定期清塘,可以保证水体清澈一段时间。清塘的时间一般在冬季,先将鱼塘底部的淤泥清除,里面含有有机物以及一些细菌,清除后还要泼洒生石灰或漂白剂,从而做好消毒工作。
2、降低养殖密度:鱼塘水发黄,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太高引起的,鱼塘里的水太多,排泄量比较大,就会导致水体浑浊,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养殖密度,同时还要适当增氧,以防鱼儿缺氧导致死亡。
3、控制投喂:水体中微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和肥力有关,肥力的来源就是投喂的鱼食,通过减少投喂,也就减少残饵和鱼便,微生物和藻类生长受到限制,就不会导致水质浑浊了。
养水产的朋友们,你们发现自家池塘的水质发浑了吗?水质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水质差则水体不稳定,自我调节净化能力较差。养殖要做到养水、肥水、调水。
一、养殖水体的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就是 “肥、活、嫩、爽”。
1、“肥”指水色浓,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鱼池透明度在25~30厘米。
3、“嫩”指水肥适中,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水色灰蓝或蓝绿。
4、“爽”指水色不太浓,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
二、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原因
1、物理因素:
A、降雨带来池塘周围的泥沙进入池塘,引发池塘水质的浑浊。
B、养殖池塘为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下,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C、增氧设备安装的不合理,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
D、养殖水体偏瘦,缺肥,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2、生物因素:
A、放养密度过大,特别是底层鱼养殖,生物的搅动导致养殖水体浑浊。
B、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C、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三、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危害
1、养殖水体透明度低,水体中藻类很少,光合作用强度低,产氧少,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严重时甚至诱发浮头。
2、水中的悬浮物过多,粘附在鳃上,导致鱼类的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池水浑浊导致池塘物质的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四、水质浑浊的解决方案
1、定期加注新水: 一般每7天~10天加注新水一次,加水15厘米~20厘米。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15千克~2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一次。
2、加强增氧措施:在晴天的下午2时~3时开机增氧,另外在有浮头危险时也可适时开机增氧。
3、使用微生物制剂:及时清除残饵、污物,防止水质污染。
4、合理种植藻类:肥水的同时能起到稳定水体悬浮物的作用。
5、合理放养:密度合理,特别是水体底层生物不易过多放养,容易搅动底泥。
订阅微信公众号xw518com(兴旺兽药)即可获取专业水产养殖管理技术及经典鱼病防治方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