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环境和条件里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是什么?
在人工栽培的200多个中药材品种中,各个品种有各自的生长习性,每个品种对土壤、温度、水分、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在砂壤土中生长良好的中药材品种,不能种植在粘重或沙质的土壤中,如丹参、半夏、白术、白芷、地黄等品种。在低温下完成生长周期的品种,遇高温会出现枯萎或倒苗,如红花、白芨、浙贝母等。有的品种喜土壤干旱,如白芍、甘草等;有的品种喜土壤湿润,如薏苡、泽泻等;而有的品种既怕旱又怕涝,要保持土壤见干见湿,才能正常生长,如白术、半夏等。各品种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分要求也不一样,如半夏生长前期要求土壤有一定的湿度即可,土壤含水量10-20%;生长中期土壤要见湿见干,含水量20-30%,并且空气湿度要大;生长的中后期,也是块茎的膨大期,如土壤过湿,含水量超过30%,5天半夏块茎就会出现大量的腐烂,半个月会迅速蔓延整个田块,造成大块茎的全部腐烂,甚至颗粒无收。要求长日照的红花等品种,如种植在短日照的地区,产量低,质量差。半夏在土壤干旱、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强光照直射,就会倒苗,必须人为采取遮阳措施,才能正常生长。甘草、丹参等根茎类品种,在进入生殖生长的时期,必须有一定的温差刺激,才能完成养分的积累。在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实际操作中,怎样合理调节温度、水分、光照等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高产优质中药材种植技术;有人说半夏在温度超过30度就会倒苗,但经笔者多年实践得出,只要土壤湿润,含水量20%左右,在隐蔽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温度达35度,半夏也能正常生长;即使温度低于30度,在干旱(土壤含水量10%以下)强光照的情况下,半夏地上植株也会枯萎倒苗。所以,要种植出即高产又优质的中药材商品,就需从技术方面,根据生物学的特性,科学选择土壤,论证最佳播种或栽培时间,合理调节温度、光照、水分之间的关系,保证种植的中草药能够正常的健壮生长,从而在优质的基础上获得最高产量。 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和场所,其环境质量是中药材GAP生产的先决条件。现代中药材生产必须充分重视地理环境、农业生态条件对产量品质的综合影响,以中药材GAP为核心指导,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道路,以确保中药材质量的平衡稳定。
-----------------------------------------------------------------------------------------------------------------------
下面是全方面的影响因素:
土壤环境质量指标是土壤和作物污染程度的硬性指标,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质、土壤、植被、工农业结构各生态因子及其相关因素,其中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的重要依据。
1.地质状况与GAP
中药材具有地域性特点,讲求道地性。地质、气候及生物等各因子组合的“地质背景系统(GBS)”制约着中药材的分布、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和品质,也就是说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地质背景系统有着密切关系,这是道地药材具有较强地域性的本质。究其原因,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的,在气候、生物等作用下,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即通过“岩石(母质)-土壤-中药材”系统,将物质、能量、信息流(如矿质元素、地下水、地热等),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中药材,这从某种角度决定了中药材的种类、地域分布和内在成分含量。因此,中药材的GAP生产首先必须考虑的就是地质状况对中药材的产地制约,必须遵循“产地区划,讲求道地”的原则。 。
2.地形地貌与GAP
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山区、丘陵、平原等大陆地貌类型中,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及地形地貌等影响着中药材的分布、生长发育。因为地形引起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进而引起光、热、水在母质和土壤中的再分配,各因子的综合作用,导致中药材随土壤呈现出纬度、经度、垂直地带性的“三向地带性”结合规律。中药材栽培在选择合适的地势类型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三向地带性”结合规律,在考虑经纬度、海拔的基础上进行引种驯化,扩大资源的再生繁衍,增强其产量品质。
3.气候因素与GAP
光、热、水、气是构成气候条件的主要因子,它们决定了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是土壤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素,而且与中药材生长发育唇齿相关。
光照是中药材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同类型的中药材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根据对光照时间长短和生长发育所需日光量的不同,中药材可分为阴生植物(如人参、细辛、黄精等)、阳生植物(如地黄、薏苡等)和中生植物;同时,中药材个体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其影响亦不相同。在造地、间作、套作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以及间苗、整枝、合理密植等都要适应植物对光强度的要求。
温度是干扰中药材生产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对土壤的发育主要表现在土壤风化作用上。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存在最低、最适、最高温度“三基点”有着密切关联,植物的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温度形成多样化适应的结果。
水是中药材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水平来说,水在生命系统中对有机体的热量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从植物生态学水平来说,水对气候类型的形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水分在植物体内含量最重,土壤水是植物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源泉。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要量不同,这决定了物种的分布范围。根据中药材对水分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旱生、湿生、中生、水生等不同种类,这是它们对水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尤其值得提醒的是,水质的好坏和污染程度直接影响药用植物产品的品质,因此,中药材GAP生产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包括灌溉水)均应有其规范的标准,如灌溉水质执行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 5084-92等。
大气由干净空气、水气和各种悬浮的固态杂质微粒组成,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为维持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大气的质量好坏,对整个生态系统及中药材品质直接带来影响。氧和氮是地球一切生物呼吸和制造营养的源泉,中药材必须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生长;CO2对植物光合效应影响巨大;但污染的空气(尤其是工业“废气”)对中药材品质则会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在中药材GAP生产中,空气环境质量须执行一定的标准规范,如“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133095-82等。
4.土壤生态因子与GAP
中药材栽培生产除了要求土壤能提供良好的生根立足条件外,还要求土壤提供充足的营养、水分和空气(即土壤肥力)。品质纯正、质量稳定的中药材原料需要未受重金属和农药等污染的土壤条件。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营养、土壤水分、土壤酸碱度、土壤空气及土壤微生物等均影响土壤肥力及中药材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土壤污染程度是中药材品质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中药材GAP生产要求的土壤环境质量须有一定的规范标准,如执行GB15618-1995。
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大小不同的土粒组合比例,按砂、粉、粘粒的组成比例,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及粘土类。不同中药材要求的土壤类型均有较大的差异,一般保水保肥力强、疏松、团粒结构优良的砂壤土均能适应大多数中药材的生长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中药材和微生物的养料源泉,也是土壤肥瘦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协调水、热、气关系起着巨大作用。
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成分,是中药材生长发育所需水分最重要的来源。
土壤酸碱度(即“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影响很大,大多数中药材喜在中性或微酸、微度域值。故中药材栽培中应注意土壤酸碱度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控以适应中药材生长及质量的要求。
土壤营养(氮、磷、钾、微量元素、有机质等)是供中药材生长发育的“粮食”,是创造优质高产中药材必需的物质条件之一。植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均有其营养元素的平衡问题,土壤营养元素除碳、氢、氧来自大气外,其余元素基本上都来自土壤,而施肥和土壤自身的营养富集是土壤营养的重要来源。因此,合理施肥是中药材产量水平的关键,高品位施肥是中药材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进行中药材GAP产品生产时,结合中药材生长发育规律和土壤营养的实际水平,寻求最佳的施肥模式,是中药材能达到“高效优质丰产”的重要措施。
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或土壤腐殖质是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因素。有些中药材必须借助土壤微生物的共生才能生长发育,同时土壤微生物又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动力,这均为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良的土壤环境条件。
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水生或沼生草本药材。
泽泻是个大宗品种,是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之一,每年的需求量都在7500吨左右,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泽泻主要流通的是川泽泻和广泽泻,而国内饮片厂跟药厂生产基本上都是用的川泽泻。
四川作为川泽泻的主产区,大规模种植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一般是和水稻轮生栽种。本司作为座落在泽泻主产区的一家专业打造川道地性药材的农业公司,通过多年的摸索、验证及实施推广,已经有一整套种植技术及方案。
现将泽泻的种植技术详细的介绍如下:
选地整地
泽泻是水生或沼生药材,因此种植地需选择在水田中,四川主产地是在收割了稻谷后就开始移栽。收割稻谷后的田可以重新翻田整田,也可以不翻整直接移栽。
不重新翻田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收割后的谷桩低于5cm,过高会影响插苗,也必须保证土层表面足够松软,能够将泽泻苗的根系插入。
当今,稻谷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碾压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很深的轮胎印。如果轮胎印很难人工填平,这样会严重影响栽苗质量及后续苗的长势,这种情况,建议重新翻田和整田。重新翻整后的田泥土一定要溶烂且平整。
二、移栽插苗
移栽前,需撒入底肥,底肥用“蔚蓝绿源”和“嘉园海藻有机肥”、硫酸钾型复合肥。如果当地的田里有“福寿螺”和“钉螺”,移栽前还需用“百螺敌”杀螺消毒。
移栽按株行距0.25cm~0.3cm×0.3cm~0.35cm插苗,苗子根系无需插入泥土中很深,只要能插稳就可。插苗时,田里的水无需过深,水过深,容易浮苗,水深2cm足矣。
?
三、田间管理
除再生稻秧:移栽后15天左右,泽泻苗已经完全成活并开始返青,这时再生稻秧也开始长出,为了不影响泽泻的生长,需用“藏助”除再生稻秧。
水肥管理:
2.1:泽泻在“膨大期”前需要水,但也无需太多的水,水的深度不要淹过最底层的叶子。“膨大期”过后(移栽50天至90天后),这时需逐渐排干田水,进行烤田,以利采收。
2.2:泽泻是短周期药材,所以在移栽后需施足充分的追肥,才能达到良好的长势。移栽后泽泻需亩分批追施氮肥80斤左右,复合肥80斤至100斤。移栽后15天后就需开始追施第一次肥,以后每隔7至10天就要追施一次肥。
控旺:泽泻在移栽半个月后,会陆续抽花茎和萌发侧芽,消耗养分,影响产量和质量,故除留种者外,其余者应及时摘除花茎和抹去侧芽,并且需用“多效唑”或“甲哌鎓”控旺。
病虫害管理
1、 病害:
1.1 根腐病和立枯病:发病时在幼苗茎基腐烂,幼苗猝倒,致使植株枯死。发病原因主要是播种太密,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及灌水过深。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后用“瑞苗清”1500倍液或“齐美新”1000倍液喷雾,肥料要充分腐熟,灌溉水深适度。
1.2 炭枯病:染病叶片上有许多红褐色小圆形病斑,后病斑扩大为直径1~2毫米,中央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病健部明显。随病情发展,病斑互相融合,形成炭枯状,发病严重时,叶片枯黄,整株枯死。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病,发病高峰期在移栽后15~30天和抽薹期10-11月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后用“明润丰”1500倍液喷雾,并增施磷钾肥。
2、 虫害:
2.1 斜纹夜蛾:一年发生5代,前3代主要危害春种泽泻,后两代主要危害秋种泽泻。发生高峰期为春种泽泻花茎采摘期和秋种泽泻移栽后20~30天。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弱,喜在生长茂密的泽泻田内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初龄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叶片只剩一层薄膜,严重影响泽泻产量和质量。
防治方法:发生前或发生中用“德奸”800倍液~1000倍液喷打。
2.2 泽泻莲缢管蚜:属同翅目蚜科昆虫,无翅成虫群集于叶背和嫩茎上吸吮汁液,导致叶片枯黄,影响块茎生长和开花结果。天气闷热或雨天,成虫繁殖快,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用“广均”2000倍液或“力作”2500倍液喷雾。
2.3 福寿螺或钉螺:“福寿螺”或“钉螺”或啃食泽泻的茎叶,严重的将整株啃食完,造成绝产。
防治方法:用“杀螺胺”喷打杀除。
收及加工
采收:泽泻移栽后于1月上中旬,地上茎叶枯黄时即可采收。
2、加工:块茎运回后,除去须根,立即进行曝晒或烘焙干燥,然后放入撞笼撞掉残留的须根和粗皮,使块茎光滑、呈淡黄白色即可。一般每亩可产干货250-350公斤。贮藏期中,应防虫蛀。以个大、光滑、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