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苜蓿种植的方法有什么

苜蓿草种植方法如下:

苜蓿种植的方法有什么

1、播种方法及播种量 大部分地区以条播为主,行距30cm,利于通风透光及田间管理。播种量一般为lkg/亩左右,采种田要少些,盐碱地可适当多些,播量过大苗细弱。播种深度是影响出苗好坏的关键,一般是播种过深,最佳深度为0.5-1cm。

2、除草 清除杂草是苜蓿田间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一-是在幼苗期,另一则是在夏季收割后,由于这两个时期苜蓿生长势较弱,受杂草危害较为严重,特别是夏季收割后,水热同步杂草生长快,不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做到及时规范。选择除草剂要慎重,以免造成牲畜中毒。

3、灌水与排水 苜蓿耗水量大,每生产lkg干物质需水800L。在冬前、返青后、干旱时要浇水。滨海、低注地要注意雨季排水,水淹24h苜蓿会死亡。

4、病虫存防治 苜蓿生育期间遇到病虫害时一定要及时防治,否则会影响产量和品质。一般用杀螟松、乐果、氰戊菊酯等喷雾,防治害虫、如发生锈病、褐斑病、霜霉病,用多菌灵、托布津等药剂防治。

苜蓿草种植方法

紫花苜蓿被称为金菜花,也有人称之为四叶草。苜蓿种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可以说历史悠久,使用价值也比较高。可以作为人类餐桌上的蔬菜,牲畜的饲草,也可以入药。然而,如今,许多人不我不太了解苜蓿,而且它。不限于如何种植。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紫花苜蓿的种植方法。让让我们看一看。

1、品种选择

经过长时间的种植,出现了许多苜蓿品种,正确选择苜蓿品种是苜蓿种植成功的最基本条件。目前最有前景的苜蓿属于紫花苜蓿,其次是保定苜蓿、大叶苜蓿和国外若叶苜蓿,都是很好的品种。我们可以根据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种植的品种。

2、选地整地

紫花苜蓿应种植在靠近水源、土壤疏松、酸碱度适中或土壤微碱性的沙土或壤土上。除了粘土之外的其他土地也可以种植,但是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就相对不同了。整地时要彻底清除田间杂草,以便加深土壤,然后平整土壤,最后撒上足够的有机肥或农家肥作为底肥,等待播种。

3、适时播种

播种前,我们需要处理种子。首先要筛选出籽粒饱满、无病虫害、色泽好的优质种子。然后用特殊的处理配方对种子进行丸化处理,可以增加种子的抵抗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紫花苜蓿通常在春秋两季种植,即每年的三四月份和八九月份。具体时间看具体情况。播种方式有点播、条播、播种三种,但多采用条播,便于后期田间管理。可以按照每行30厘米的距离播种,然后用土覆盖种子。

4、田间管理

现场管理有很多工作。首先,我们需要检查田间的幼苗,及时在相对稀疏的地方补种幼苗,然后给幼小的幼苗浇水施肥。紫花苜蓿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同时田里不能有水,水要及时排出。至于给苜蓿施肥,有专门的菌肥。同时也可以适量施磷肥和有机腐熟肥。一年至少要除草三次,一般在苗期和每次收获后,可以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

5、病虫害防治

苜蓿的病害很多,如锈病、霜霉病、褐斑病等。我们可以用多菌灵、百菌清或硫菌灵来防治,而苜蓿的害虫主要是螟虫或一些主要危害绿叶的害虫。我们可以使用螟虫,乐果和其他杀虫剂来控制害虫。

6、合理采收

苜蓿一年至少可以收获三到四次,也可以生产好几年,要适时收获。第一次采收一般是少量开花的时候,之后每隔三十五到四十五天就可以采收一次。每次收获后记得除草施肥,可以促进其枝叶的生长。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在苜蓿草种植前,应先施足基肥,并整地作畦,再采用条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后浇湿土面,并每天晚上浇水一次,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并在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追肥,在出苗后及时清除杂草,当苜蓿草达到20厘米高的时候,可以进行第一次收割,收割后及时追肥。

一、苜蓿的种植时间

苜蓿的播种期一般分为春播、夏播、秋播。播种时期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温度、水分、杂草危害程度、利用目的、现有的条件等。在诸多因素中,水分是决定性的条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采用春播、夏播、秋播均可以。在我国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在这个季节播种不利于出苗和保苗,而且春播时杂草很容易对苜蓿的幼苗产生危害。而夏季降雨较多,而且此时气温升高,雨热同季,非常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也就是说,在6月中旬到7月底为北方地区苜蓿的最佳播种期。在寒冷地区,为了保证苜蓿在播种当年能够安全越冬,播种时间一般最迟不能超过初霜前的40天。在无灌溉条件的盐碱地种植苜蓿时,更需要注意掌握好播种时间。盐碱地的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春季,土壤中的盐分多分布于靠上的浅土层中,而在秋季则向深层土壤中移动,春季播种后如果遇雨并再经烈日曝晒,土壤表面极易形成坚硬的板结层,使苜蓿出苗困难。因此,在盐碱土地上播种苜蓿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夏末秋初,这时候雨季刚过,土壤中的盐分被淋洗下去,而且土壤的水分含量也较充足,非常有利于出苗,保苗率也较高。

二、苜蓿的种植方法

1.栽培季节:苜蓿主要分为春季栽培和秋季栽培,以秋季栽培为多。秋季栽培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分批播种,8月中旬至次年3月下旬陆续采收上市。春季栽培从2月下旬至6月上旬陆续播种,4月上旬至7月下旬采收。

2.选种催芽:苜蓿为避免出苗不整齐的现象,播种前要进行选种,减少荚果中的瘪籽和坏籽。用55~60℃的温水浸种5分钟,淘汰水上的浮籽。为克服早秋、晚春出苗迟和出苗率低的困难,通常在播种前行催芽处理。将已选好的种子放于麻袋内,于夜间浸于井水或河水中10个小时,然后将种子取出,置于阴凉处2~3天,每隔3~4小时用喷壶浇凉水一次,然后播种。

3.整地播种:苜蓿为浅根性作物,通常耕深15厘米左右,结合耕翻每亩施入人畜粪尿1000千克作底肥,并做成20厘米高畦,畦宽1.5米,以利于排水,然后整平畦面,就可播种。苜蓿多行撒播。亩播种量应随季节而定,一般早秋、晚春播种时,气温较高,土壤干旱,出苗率低,亩播种量要多,每亩用种40~50千克。晚秋、早春播种,每亩用15千克。

4.除草补苗:苜蓿苗期生长缓慢,易受杂草侵害,苗期应勤除杂草,春播的更应该如此。草层高20~25厘米时,可以适当刈割增强通风透气。刈后再生能力强,可迅速形成二茬草层。高温季节,苜蓿停止生长。形成草层覆盖后的2~3年间要及时去除大杂草。如果因夏季高温干旱形成缺苗,可在秋季补播,恢复草坪整齐。

5.肥水管理:苜蓿播种后应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保持土壤足够的湿度。特别是早秋、晚春播种时,在出苗前要不断水,播后4~5天出苗,出苗后每天都要浇水1次,6~7天后可停止浇水。当出现2片真叶时进行追肥,以后每收割1次,在收后第2天施0.5%尿素液或稀薄腐熟人类尿,若立即追肥易引起腐烂。大雨之后及春季雨水多时,要注意排涝。

6.病虫防治:苜蓿主要病虫害有病毒病,虫害有蚜虫和小地虎。病毒病多于7~9月发生,苜蓿受害后,叶小而皱缩,生长弱而差。9月后,气候转凉,该病消失。蚜虫在4~5月和10~11月为害,可用40%乐果8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防治。种植苜蓿的田块,小地老虎最多,但不易察觉,通常不加防治,主要是后茬不能安排春季茄果类等,否则缺苗根多、补苗困难。

7.采收留种:苜蓿收割时留茬要短而整齐,特别是第一次收割,一定要掌握低和平的原则,使以后采收容易,产量提高。早秋播种,约25天后就开始收割,可采收4次,亩产量约1000千克。晚秋播种,只采收3次,亩产量约600~700千克。早春播种,采收3次,亩产量约500千克。晚春播种,在7月初至7月下旬采收,采收2次,亩产量在400千克左右。留种管理与栽培管理基本相同,但要掌握迟播、稀播、不收割和开沟排水等几个主要环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