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怎么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又称“稻底鱼”,是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传统的农田生产方式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组优良的农田生态系统。

怎么稻田养鱼?

我国传统农业以施有机肥料,如人畜粪便、稻秆、绿肥等为主,而有机肥施入水田后会滋生很多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这正是鱼类的好饵料。在稻田里养鱼,鱼以浮游生物和田中杂草为食料,鱼不仅可以少和水稻争肥,而且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这样,稻田养鱼鱼养稻,稻米之田变成了“鱼米之田”。

稻田养鱼,鱼类捕食在水中生活或落入水中的害虫,减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减轻了农田环境的污染。因此稻田养鱼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项措施,起到了改善农田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1)稻田准备

选择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肥,路、电方便的田块。

①将稻田池埂加高到45~70厘米,用于轮养的田块田埂应增高到70~100厘米。田埂上种大豆,一是为了阻挡鱼类受惊跳到池埂上,二是为了增加大豆产量。②开挖鱼沟鱼溜。为了给鱼类提供宽敞环境,利于快速生长,也为了在高温季节给鱼类提供稍凉的水环境,以及避免化肥和农药的危害,必须开挖鱼沟鱼溜。在田块四周,离田埂两行水稻的距离挖鱼沟。鱼沟的宽度35~45厘米,深度30~45厘米。在田中每间隔25米长20米宽的田块挖一条横沟,沟沟连通,因此根据稻田大小可挖成“日”、“目”、“田”、“围”等形状。见图11。每块根据大小不同开挖1~2个鱼溜。鱼溜可挖在田中鱼沟交叉处,也可以挖在进、出水口处。江、浙两省可利用田边沤制草塘泥的坑作鱼溜。鱼溜的大小为100厘米×85厘米,深度100~120厘米。鱼沟和鱼溜的总面积约为稻田面积的7%,不超过10%。鱼沟和鱼溜外沿的水稻可按常规双倍密植,形如“栅栏”,防止烤田、用药时鱼类跳出鱼沟、鱼溜。因为这些水稻处于每个田块的边际,日照强,透气好,即“边际效应”,所以产量高,可补回因挖鱼沟而损失的水稻产量。近十年来,为了增加养鱼水面,提高鱼产量,并克服养鱼与“烤田”的矛盾,将鱼沟、鱼溜加深至1.5米左右,将挖出的土加高稻田,形成畦式田块。这样鱼产量可达到750千克/公顷以上。这种方式也利于改造深水田和冷水田。③在进出水口处设小闸门,用以控制水位。并设置防逃栅或防逃网,以防野、杂鱼进入。④插秧和放鱼前15天左右用生石灰对鱼沟和鱼溜进行消毒。每公顷鱼沟、鱼溜用60~75千克生石灰消毒。毒性消失后插秧、放鱼。

图11 养鱼稻田结构示意图

(2)鱼种放养

应尽早放养鱼种,以便延长生长期。小规格鱼种(小于7厘米)应在水稻移栽后立即进行,较大规格的草鱼、鲤鱼种应在水稻完全转绿后才能放养,以免伤害秧苗。

因为稻田中天然饵料的多样性,所以稻田无论养鱼种和商品鱼均可采取混养。混养主体鱼根据水体深度和饵料优势种群而定。通常草鱼为首选。除下半年的“冬闲田”外,一般只能生产个体在500克左右的商品鱼。表9、表10放养模式供参考。

(3)管理

管理工作主要有:①施肥,最好施有机肥,对稻鱼都有利。也可结合使用化肥。稻田水深在6~7厘米时化肥安全使用量建议如表11。

表9 以陆草作饲料的放养模式(150千克级)

表10 以萍类为主要饲料培育鱼种的放养模式

表11 稻田养鱼化肥安全量

表11 稻田养鱼化肥安全量(续)-1

禁用氯化铵。施化肥前水位慢慢降低,将鱼类赶入鱼溜。施肥时不能将化肥掉入鱼沟或鱼溜。当化肥被土壤吸收后再慢慢灌水。如能把化肥与泥土混合,施于水稻根部则更佳,对稻有利,对鱼无害。②施农药。水稻常用药,必须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在安全用量以下。

常用农药安全用量见表12。

表12 稻田养鱼常用农药安全量

以上剂量均高于平常使用量,因此按平常使用量可保安全。虫满威等杀虫药对鱼剧毒,严禁使用。用药前将水慢慢排出,将鱼赶入鱼溜,并保持鱼沟、鱼溜的水流动。农药水剂应在晴天露水干后使用,粉剂则在早晨露水未干时使用。农药喷嘴斜向上,将农药喷在水稻叶、秆上,避免落入水中。使用灭虫灯最佳,既安全,又为鱼类提供动物饵料。③“烤田”。这是水稻增产的措施之一,但对鱼不利。“烤田”前应将鱼驱赶到鱼沟、鱼溜中,适当控制烤田时间。烤田结束立即注新水。④投饲。随着鱼体增大,后期稻田天然饵料可能不足,为达到高产必须投饲。根据所养鱼类食性选择饲料。

主要是萍类和水草、陆草、粮食饲料及其副产品,以及颗粒配合饲料。⑤收获。捕鱼时在排水口张网,或设置专门竹萎。边排水边驱赶,可全部收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8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