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猪场不打第二次铁针?
(1)10日龄后,抓猪非常困难,工人不愿意打!
(2)仔猪应激反应非常大,易感染;
(3)铁大剂量进入仔猪,有可能和兽药疫苗等产生反应,影响仔猪健康。
总结:在猪场,第二次铁针不好打,且很容易“功过相抵”。
行业漏洞与可能的机会:近期发现,传统3天内只打一次铁针,过7-8天又有猪变白了,因此会造成11-18日龄这段时间“贫血”状态(铁储备耗尽而教槽料量吃得不够)。如果妊娠后期母猪料补充牲血速,仔猪出生时储备了足够的血红蛋白、足够的铁,能够维持到10日龄以上。这样,只要7-10日龄打一次铁针就可以解决11-18日龄缺铁的行业漏洞。
因此,采用一种新方案,仔猪生下来第7-10天打第一次铁针(在保温箱好操作)。结合血红蛋白仪的检测(3秒钟出结果,血红蛋白提高10%以上),加上对初生窝重、产程、外观、奶水等的改善,特别是外观红扑扑,很有视觉冲击力,是饲料产品进入猪场很好的切入点,很多饲料企业开始把它作为一种营销策略。
母猪产前7~10天开始连续3天添加呋喃唑酮200ppm或50ppm痢菌净来预防产房内的大肠杆菌病。乳猪断尾、剪牙、阉割时必须做好消毒工作,1~3日龄注射1~2ml铁制剂提高猪只免疫力。23~25日龄(管理好的猪场,夏天可以18~21日龄断奶)断奶后连续使用5~7天阿莫西林或杆菌肽、土霉素或金霉素、泰乐菌素或氟本尼考来预防大肠杆菌、链球菌病、副伤寒、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疾病,停药7天后再使用5~7天(这个过程最好与上次添加药物不一致)。如有附红细胞体爆发史或周边猪场爆发附红细胞体,应该同期添加阿散酸或洛克沙胂来预防。40日龄左右时饲料中添加丙硫咪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驱虫。但因为伊维菌素使用量和致毒剂量相差不大,建议慎重使用,切忌大剂量、长期使用。70日龄转栏后饲料中连续添加复方磺胺药物(如磺胺二甲嘧啶+TMP、磺胺-5-甲氧嘧啶+TMP等)来预防弓形虫、副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对于散发疾病,最好不要使用预混药物,以免浪费物力和人力,而是选择有针对性的针剂按说明注射给药,并不断更换药物的种类避免产生抗药性。其实因为每个猪场的管理和环境的不同、猪只个体的差异,药物的使用也不能一概而论,一成不变;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的对待。有好的经验就保留下来,失败的教训要牢牢记住,以后不要再犯。让兽药为我们的猪场管理做一份应尽的贡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