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毒性可分为哪五类?
剧毒农药,高毒农药,中毒农药,低毒农药,微毒农药。
农药是防治农林花卉作物病、虫、鼠、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化学制剂,使用极为广泛。所有农药对人、畜、禽、鱼和其他养殖动物都是有毒害的。使用不当,常常引起中毒死亡。不同的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组成的不同,因而其毒性大小、药性强弱和残效期也就各不相同。
农药对人、畜的毒性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所谓急性毒性,是指一次口服、皮肤接触或通过呼吸道吸入等途径,接受了一定剂量的农药,在短时间内能引起急性病理反应的毒性,如有机磷剧毒农药1605、甲胺磷等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慢性毒性是指低于急性中毒剂量的农药,被长时间连续使用,接触或吸入而进入人畜体内,引起慢性病理反应,如化学性质稳定的有机氯高残留农药666、滴滴涕等。
怎样衡量农药急性毒性的大小呢?衡量农药毒性的大小,通常是以致死量或致死浓度作为指标的。致死量是指人、畜吸入农药后中毒死亡时的数量,一般是以每公斤体重所吸收农药的毫克数,用毫克/公斤或毫克/升表示。表示急性程度的指标,是以致死中量或致死中浓度来表示的。致死中量也称半数致死量,符号是LD50,一般以小白鼠或大白鼠做试验来测定农药的致死中量,其计量单位是每公斤体重毫克。“毫克”表示使用农药的剂量单位,“公斤体重”指被试验的动物体重,体重越大中毒死亡所需的药量就越大,其含义是每1公斤体重动物中毒致死的药量。中毒死亡所需农药剂量越小,其毒性越大;反之所需农药剂量越大,其毒性越小。如1605LD 50为6毫克/公斤体重,甲基1605LD 50为15毫克/公斤体重,这就表示1605的毒性比甲基1605要大。甲胺磷LD50为18.9至21毫克/公斤体重,敌杀死LD50为128.5至138.7毫克/公斤体重。说明甲胺磷毒性比敌杀死大。
根据农药致死中量(LD50)的多少可将农药的毒性分为以下五级:
1.剧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至50毫克/公斤体重。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苏化203、3911 等;
2.高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1至100毫克/公斤体重。如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砒霜等;
3.中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01至500毫克/公斤体重。如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402、菊酯类农药等;
4.低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1至5000毫克/公斤体重。如敌百虫、杀虫双、马拉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磷、托布津、氟乐灵、苯达松、阿特拉津等;
5.微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00毫克以上/公斤体重。如多菌灵、百菌清、乙磷铝、代森锌、灭菌丹、西玛津等。因此,广大花农在购买农药防治花卉的病、虫、鼠、草害时,一定要事先了解所购农药毒性的大小,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千万不可粗心大意。[1]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1)N-甲基氨基甲酸酯(如西维因);
(2)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如混灭威);
(3)氨基甲酸肟酯(如灭多威)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是在有机磷酸酯之后发展起来的合成农药,在水中溶解度较高。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一般无特殊气味,在酸性环境下稳定,遇碱性环境分解。大多数品种毒性较有机磷酸酯类低。
酒精饮品中的各种物质及其分解物经发酵过程后均可产生氨基甲酸酯。这些物质(如尿素、氰酸酯和瓜氨酸)与乙醇发生化学作用,在酒精饮品中产生氨基甲酸酯,进而其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上。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几乎没有气味,味道苦且有冰冷感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并不是剧毒化合物,但具有致癌性。
扩展资料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危害:
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机体,也可经皮肤黏膜缓慢吸收。在农田喷药及生产制造过程的包装工序中,皮肤污染的机会很多。
2、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人体,在组织器官中浓度明显低于体液浓度。在体内代谢迅速,经水解、氧化和结合等代谢产物随尿排出,24h一般可排出摄入量70%~80%。
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酶活性中心丝氨酸的羟基被氨基甲酰化,因而失去酶对乙酰胆碱的水解能力,造成组织内乙酰胆碱的蓄积而中毒。
4、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
百度百科-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