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总的说来,在航天器的研制和卫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30多年来,我国共自行研制和发射了40多颗各种类型、不同功能的人造卫星。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由我院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而且其重量也超过美、苏、法、日第一颗卫星之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我院研制的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从1975年开始迄今,我院研制的17颗返回式卫星先后发射并成功回收16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我国空间事业实现了由科学实验到应用的转变,卫星研制技术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5.1981年,我们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6.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7.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并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9.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能力的卫星工程体系,不仅能够研制各类应用卫星,而且能承担更复杂空间飞行器的研制使命。 10.1984年4月8日,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迎来了中国卫星通信的新时代,其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11.我院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所获得的高质量的卫星云图照片,已达到国际水平。利用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12.返回式卫星在国土普查、地质调查、石油勘探、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多项搭载试验,使空间微重力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新材料的研制生产、合成新的药物、改善传统的农作物栽培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用返回式卫星进行的空间育种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空间育种选育的水稻卫-36株系,单株质量在50克以上,比对照组增产20%。经太空育种的青椒,已形成单果达350克的新品种,亩产增加20%~30%,VC含量明显增加。小麦、番茄等其他农作物种子经卫星搭载培育,也都获得了新品系,在试种中取得丰收。14.18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出了STD总线工业控制电脑、医用X线电视诊断系统、新型铁路车辆红外线热轴探测系统等多种高质量、高水平的民用产品。这些技术运用于电视转播、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形成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5.VSAT卫星通信网利用航天高科技,实现了同时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数话并举的实时通信和异地报盘、成交回报和行情、公告播放一体化。该网于1994年8月正式开通,运行情况稳定。 16.国空间技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早在1987年和1988年,我院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就为法国的马特拉公司和原联邦德国宇航公司搭载了微重力试验装置;已发射的巴基斯坦卫星在我院进行了环境试验;我院还为发射瑞典卫星提供了旋转火箭,现在和巴西共同研制的资源卫星已取得重大进展。 17.空间技术研究院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院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部级有重大贡献的专家63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正在为推动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0.总之,30多年来,通过40多颗各类卫星的研制、发射,我国已经建立了系列完整、配套的航天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测试和运营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积累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有较强能力的队伍,为21世纪我国空间技术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冬瓜是一种功效价值都非常不错的蔬菜,经常见到的食用方法有清炒、红烧和炖汤,你们那冬瓜种植的人多不多,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冬瓜的种植技巧。

1.播种育苗

一般建议冬瓜播种育苗集中在1月份前后,气温较低,寒潮频繁,早播应该采用塑料薄膜拱棚育苗。冬瓜苗长出2-3片真叶、苗龄20-25天时就可以移植。

2.、整地、定植

冬瓜春植,生长期正逢雨季,而冬瓜极其不耐涝,连续雨水、田间积水严重时,冬瓜抗性低,容易染病,严重时会烂根、死苗。所以,春植冬瓜,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土层深厚的沙壤土或粘壤土,起高畦种植。

2.1土壤消毒

土壤用多菌灵和托布津消毒(穴施每亩用量1.5kg),可以有效预防冬瓜枯萎病。

2.2地膜覆盖

提供较优越的温、光、水、肥、土等环境条件,促进冬瓜根系和植株的生长,减轻病虫及寒冷、干旱、暴雨等的为害,可增产30%-50%。地膜有白色、黑色及银灰色等。白色膜增温效果好,但杂草易生长,覆膜前要先喷一次芽前除草剂,如丁草胺、乙草胺。黑色膜增温效果稍差,但可防止杂草生长。银灰色膜能驱避蚜虫,减少病毒病的发生和传播。

2.3定植

单行、株距0.8-1米。

3.肥水管理

3.1播种期

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每亩施300-500公斤商品有机肥或优质三元复合肥80-100公斤。

3.2苗期

苗期主要以高N肥为主,但N、P、K的比例不能太失衡(像25-7-8、18-5-6等N:K≥3以上),否则会导致瓜苗徒长,而造成死苗。24-6-12、21-6-13等配比的肥亩施10-15公斤,促进伸蔓,利于雌花的形成和坐瓜。

3.3伸蔓期

冬瓜伸蔓期,需水量较大,保持土壤湿润,雨水天注意排水。伸蔓期肥料逐渐由高N肥转向平衡肥,增加K含量。15-15-15、16-16-16、17-8-15等复合肥。第一朵雌花开放后控肥控水,防止徒长。伸蔓期可喷雾杀菌剂预防冬瓜病害。甲托水+世高或普力克或多菌灵或甲霜灵等。

3.4开花、结瓜期

冬瓜开花结瓜后,主要以高K肥为主,但N的含量不能太低(像11-6-23等比例的肥,N含量低于15,不利于冬瓜的生长),比较合理的高K肥有16-9-20、16-9-21、17-8-21等。这个时期施肥,前轻后重,瓜重4公斤左右,亩追高K复合肥40公斤,还可叶面喷施钾肥,因为冬瓜膨大期需钾最大。开花期一般不浇水或少浇水。瓜果膨大期需水量最大,应保持土壤湿润,以保证产量。雨水天注意排水,防止积水。收瓜前10天,应控制水分,以利贮藏。这个时期杀菌杀虫预防也好关键。

4.搭架、整蔓

4.1搭架

多采用骨架龙根法,用2支或3支竹搭成骨架,上面横架一根竹竿作为龙根。当瓜长大3-4公斤时,用绳子套住瓜柄,绑在龙根上。

4.2摘蔓

冬瓜一般主蔓结瓜,因此,为集中养分,供应主蔓的营养生长,应要及时摘除侧蔓,有利于通风透光、传播授粉、减少病害发生。在座瓜前将所有侧蔓摘除。幼瓜选定后,应把再长出的雌花摘除。留瓜后,蔓苗再伸长到10个节后将顶部摘除,以集中养分供应瓜实。

4.3压蔓

冬瓜茎蔓粗壮,结瓜期长,根据冬瓜茎节处易产生不定根的特点,要重视压蔓。可减轻棚架的负担,防止台风吹刮倒棚,增强节间不定根吸肥吸水能力,扩大吸收面积,延长瓜蔓寿命。方法:选择晴天,将每株瓜藤在株距内的畦面打圈,每隔3-4个节压蔓一次,共压蔓3-4处,压蔓时叶片和叶柄大部要露出地面。

4.4引蔓

冬瓜长出16-18个节时引蔓上架,引蔓时根据畦的方向进行,围绕支架逆时针转圈引蔓上架,有计划将瓜蔓引向西面,利用其本身的瓜叶遮挡果实,以减少阳光西晒,避免灼伤冬瓜。

5.采收

冬瓜由现蕾至开花约9天左右,开花两天谢花一天,由开花到成熟约40天(35—45天),小冬瓜于嫩果达食用成熟期,可随时采收。大冬瓜多于成熟时采收,成熟特征为果实停止生长后,果毛脱落,果面出现白粉。采时多带一小段茎一片叶剪下,收藏于阴凉之处,以备随时供应。

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 1964年6月,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4.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行员是杨利伟。继苏联和美国后,我国成为了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7.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实“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