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源、空气等污染,不科学合理使用则会加剧污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①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②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到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病、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③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目前大豆田长期使用高残效除草剂的地块,导致玉米等经济作物无法调茬,大豆也表现根系发育受阻、生长缓慢,个别地块出现大量死苗现象,导致减产、减收甚至失收。
(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3)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为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防除渠道、河流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有一些农药药液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洗也造成水质污染。
生物农药由于无毒、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农药,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许多地方已开始接受或使用这种农药,但在使用上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那么使用生物农药,环境条件是什么呢?
1、注意阳光条件: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伤芽孢的作用,而且紫外线对伴孢晶体也有变形降效的作用。为避免阳光中紫外线的破坏作用,最好在下午4点以后或阴天施用。在农药中加入粗糖或玉米精浆,对过滤紫外线有一定作用。
2、注意雨水条件:中到大雨会将喷施在叶片上的菌液冲刷掉,降低药效。但如果在施药后5小时下小雨,则会增加药效,因为这时下小雨对芽孢活动有利,会加速害虫死亡。
3、注意温度条件:生物制剂农药喷施的适宜温度是20℃以上,因为生物制剂农药的活性成分是蛋白晶体和有生命的芽孢,在低温下芽孢在害虫体内繁殖速度很慢,蛋白晶体也不易发挥作用。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在25~30℃时,其药效比10~15℃高2倍左右。
4、注意湿度条件:使用生物制剂农药,环境湿度越大药效越高,尤其是使用粉状生物制剂时,只有在高湿的条件下,药效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是细菌的芽孢不耐干燥的环境条件,因此,喷施细菌粉宜在早晚有露水的时候进行,以利于菌剂能较好地粘在茎叶上,并促进芽孢的繁殖,增加与害虫接触的机会。
生物农药作用机理
生物农药是指来源于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对特定的害虫具有控制特效,且安全性极高的农药。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在环境中无累积现象),抗药性慢等优点。生物类农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Bt即苏云金杆菌微生物杀虫剂,它是一种芽孢杆菌,杀虫有效成分是伴孢晶体和芽孢毒素。Bt杀死害虫主要是胃毒作用,害虫取食后由于细菌毒素作用,很快就停止取食,同时芽孢在虫体内萌发并大量繁殖,导致害虫死亡。
2、阿维菌素是一种新型的抗生素杀虫杀螨剂,主要是胃毒和触杀作用,几乎无内吸和熏蒸作用,它可以通过昆虫的气孔和爪垫进人体内,同时具有良好的皮层流的传导作用,是通过阻碍神经系统影响害虫的生命,害虫食药后开始是呈麻痹症状,随后活动和取食行为迟缓直至停止而死亡。
3、烟参碱是植物性杀虫剂。主要成分是烟碱和苦参素,对害虫有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它对害虫的毒杀机理是麻痹神经,烟参碱的蒸气可自虫体任何部分侵入体内而发挥毒杀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997794.html